接过婴儿时,项燕忍不住炫耀:\"这孩子天生神力,将来必是......\"
\"本太子在意的可不是这个。
\"嬴天衡突然凝神,眼中泛起淡淡金芒。
当他看清项羽瞳孔的瞬间,竟被震得连退两步。
\"好个重瞳!\"他抚掌大笑,\"果然不出所料!\"
项燕慌忙上前:\"殿下可还安好?\"
嬴天衡把项羽递回项燕怀中,朗声笑道:\"这孩子无碍,项将军,你可是得了个不得了的孙儿!\"
\"可惜生在此界明珠蒙尘,偏又遇上本太子,倒也是他的造化。
\"
此方天地根本蕴养不出重瞳神威,偏生项羽遇上了嬴天衡。
所谓天生神力在重瞳面前,不过萤火之于皓月。
\"殿下之意,莫非羽儿这双眼睛...\"
\"他的重瞳可不止这点玄机,日后自见分晓。
\"嬴天衡指尖轻叩案几,\"项将军,待处置完事务便启程回咸阳。
待他略长几岁,本太子要亲自雕琢这块璞玉。
\"
\"如此神异的重瞳,岂能暴殄天物。
\"
嬴天衡已决意悉心栽培项羽,他手中自有通天手段,必能助这双重瞳觉醒真威。
\"臣代项氏满门叩谢天恩!\"项燕喜得满面红光,嬴天衡亲自教导,虽无师徒之名却早有师徒之实。
项氏一族腾达之日,指日可待。
见过项羽后,嬴天衡又盘桓两日方启程归秦。
寒来暑往,春秋又易。
这一年光景,大秦铁骑已将六国疆域尽数纳入版图,真正成就了四海归一。
咸阳宫中——
巍峨大殿内,文武百官着新制朝服济济一堂,面上俱是掩不住的喜色。
秦王嬴政端坐王位,玄衣纁裳衬得威仪万千,如炬目光扫过殿下群臣。
\"自襄公受封西陲至今,我大秦已历五百余载。
\"声音如黄钟大吕在殿中回荡,\"这片基业,是无数老秦人以血肉从荒芜中垦出来的。
\"
\"三百年前穆公得百里奚辅佐,横扫西戎拓土千里;百五十年前孝公借商鞅变法,使我秦土日强;更有惠文王东出函谷,昭襄王远交近攻,庄襄王承前启后......\"
\"二十七代国君前赴后继,方有今日玄旗所指八荒臣服!\"
嬴政突然振袖而起,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越之音:\"自即日起,这万里山河只存一个国号——\"
\"大秦!\"
群臣山呼如雷:\"大秦万年!王上万年!\"
嬴政轻轻颔首,继续道:\"治理天下非君王一人之力可为,需仰仗诸位贤臣良将相助。
昔日穆公得百里奚教化百姓,孝公得商鞅变法强秦,惠王倚重张仪破合纵之策,昭王仰仗白起开疆拓土。
正因这些贤才辅佐,秦国方能日益强盛。
\"
\"今日寡人亦得诸位肱股之臣鼎力相助,方能实现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夙愿!\"
群臣闻言纷纷谦逊道:\"此乃王上洪福,臣等愧不敢当!\"
嬴政正色道:\"众卿不必过谦,诸位的功劳寡人心中有数。
如今六国归秦,自当论功行赏!\"
说罢,他目光一凛:\"王翦将军何在?\"
白起身后立即闪出一员大将,躬身应道:\"臣在!\"
嬴政凝视着这位老将:\"将军乃大秦基石,平定六国立下不世之功,不可不厚赏!\"
王翦恭敬答道:\"臣不过尽分内之事,实不敢居功。
若论功绩,太子殿下与武安君更为卓着。
\"
\"太子为储君,将来江山都是他的,无需封赏。
至于武安君...\"嬴政顿了顿,\"自有太子另行封赏。
\"
殿下的嬴天衡暗自腹诽,不仅克扣他的封赏,还将白起的赏赐推到他头上。
但他终究没有出言。
白起同样沉默。
虽然不担心功高震主,但当年阴影犹在。
况且他已是武安君,封无可封,倒不如从嬴天衡那里讨些好处实在。
\"即日起,晋封王翦为武成侯,望爱卿继续为大秦开疆拓土!\"
王翦郑重叩拜:\"臣叩谢王恩!定当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这次他不再推辞。
若非嬴天衡预言未来战事连绵,他本欲急流勇退。
但既有武安君在前,又有征伐诸天的宏图,何惧功高?退隐?简直笑话!
待王翦退下,嬴政目光转向王贲:\"晋王贲为彻侯,封武通侯!\"
王贲喜形于色,高声拜谢:\"末将谢主隆恩!\"
随后蒙骜、蒙恬等将领也相继获封侯爵。
嬴政对王氏与蒙氏一视同仁。
\"李斯。
\"嬴政再次开口。
文官队列中立刻有人应声而出:\"臣在!\"
朝堂之上,秦王政肃然宣诏:\"廷尉李斯执掌秦律多年,克勤克慎,功不可没。
即日起擢升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辅佐寡人治理天下。
\"
李斯耳闻此言,胸中波澜骤起。
多年夙愿终得偿——自入仕以来,他所求者,正是这权倾朝野之位。
若非韩非横空出世,此刻相位本应非他莫属。
如今右相冯去疾、左相韩非并立朝堂,他只能位列三公。
然李斯心知,当年刺杀韩非未遂,本该万死,幸得韩非宽宥,秦王亦未深究。
能获此高位,已是意外之喜。
强抑澎湃心潮,李斯伏地顿首:\"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犬马之劳!\"
嬴政略一颔首:\"望卿勤勉王事,勿负寡人。
\"待李斯退至韩非身后,封赏仍在继续。
虽余者皆为陪衬,但加官进爵终是喜事,满朝称颂之声不绝。
唯嬴天衡百无聊赖——今日不仅作陪,更被父王所\"劫\"。
礼毕,嬴政垂询群臣。
一位老臣出列奏道:\"今四海归一,大王当继周室,称天子以正位!\"百官闻言,齐声附和。
嬴政却神色微沉:\"寡人不愿为天子。
\"此言令群臣愕然。
以秦王吞并六国之志,何以拒承至尊之位?
左相韩非适时进言:\"大王止兵戈之祸,开万世太平,功业远超商周圣王。
依臣之见···\"
“臣以为,‘天子’之称已无法匹配君上威仪,应该另立尊号。
”
白起紧接着附和:“相国所言极是。
君上平定六国,功勋远超三皇五帝,岂能与周天子同列?”
这番话让众臣恍然大悟——原来大王并非不愿更替尊号,而是觉得“天子”二字尚不足以彰显其威势,需一个更显赫的身份。
既已明白嬴政心意,众人自然要顺水推舟。
又一名臣子出列,恭敬道:“相国与武安君所言甚是。
君上之德业,夏商周历代君王皆无法比肩。
”
“臣建议,君上可效仿上古圣贤,以‘皇’或‘帝’为号!”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赞同:“确实如此,理应这般。
”
上古之时,以三皇五帝最为尊贵。
自夏朝建立后,再无人享有此等尊号,故而大禹、商汤等皆止步于“王”位。
如今嬴政已不满足于“天子”或“王”之称,众臣便顺势提出了更尊崇的提议。
嬴政神色依旧平静,淡然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具体建议?”
群臣争相献策,意图在大王面前表现。
一名儒家大臣道:“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
臣以为,君上可称‘泰皇’。
”
另一人立即道:“臣认为‘天皇’更为妥当!”
“天皇?”
嬴政眉头微蹙。
虽“天皇”一词源自炎黄,但联想到后世某蕞尔小国,他便心生不悦。
不过,关于称号一事,他与几位重臣早有定论。
今日不过走个过场罢了。
此时,丞相韩非再度开口:“泰皇与天皇虽尊贵,却皆为上古先贤之号,与今世不符。
”
“君上乃大秦之主,依臣之见,当称‘天衡’!”
嬴政眸光微闪,却未当即应允,只是继续问道:“诸位还有何见解?”
群臣窃窃私语,面露迟疑。
“天衡”之号并非轻易可承,且时隔千年重启此称,恐有违天意。
这个时代,人们对天命鬼神深信不疑。
韩非提议“天衡”,自然令他们踌躇。
殊不知,这一切早已在嬴政与心腹重臣的谋划之中。
早在嬴天衡向嬴政透露秘辛之时,嬴政的雄心便已突破这方天地的界限。
嬴政再度开口:\"韩卿之议,诸卿意下如何?\"
殿中群臣面面相觑,拿捏不准君王心意。
嬴天衡率先出列:\"儿臣以为,父王当晋位天衡!\"
武安君白起立即应和:\"太子所言极是,臣附议!\"
王翦与蒙骜相视而笑:\"臣等附议!\"
李斯亦上前一步:\"臣附议!\"
见此情形,众臣顿时明悟——这分明是早已议定之事。
太子嬴天衡、军神白起、文臣领袖韩非皆已表态,更有王翦蒙骜等重臣支持,俨然代表着整个秦廷的意志。
\"臣等恳请王上晋位天衡!\"群臣齐声高呼。
嬴政展颜笑道:\"既为天衡,当择何尊号?\"
众臣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嬴天衡等人——既已筹划周全,何不直言?
殿中倏然寂静。
嬴政以目示意,嬴天衡只得出列:\"武安君方才盛赞父王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不若取'皇''帝'二字合称,尊为皇帝。
\"
\"皇帝?甚善。
\"嬴政颔首,\"诸卿以为如何?\"
群臣心知肚明,仍恭谨应和:\"太子殿下圣明!王上功业亘古未有,当称皇帝!\"
韩非忽然上前:\"陛下既为开天辟地第一位皇帝,臣斗胆请尊为——秦始皇帝!\"
\"始皇帝!\"这个尊号在朝堂激起涟漪。
新朝初立,一统寰宇,以\"皇帝\"称之恰如其分;而作为万世开基之君,\"始皇帝\"之称更显气魄。
嬴政朗声大笑:\"秦始皇帝!此号甚合朕心!\"
殿中灯火通明,韩非话音刚落,群臣纷纷俯首高呼:\"恭请王上即位,尊号始皇帝!\"
嬴政胸中涌起一股热流,这个尊号正合他意。
他暗自欣喜:此子果然深得朕心。
\"善!\"嬴政朗声道,\"既然众卿一致推举,寡人便顺从天意。
\"目光扫过韩非与李斯,\"登基大典就交由你二人筹办,一个月后,朕将正式登基称帝。
\"
\"臣等遵命。
\"二人躬身应答。
站在一旁的嬴天衡忽然上前一步:\"父王既为始皇帝,称呼也当革新。
\"
\"哦?\"嬴政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你有何建议?\"
嬴天衡从容道:\"旧时君主称孤道寡,如今您贵为皇帝,可专设尊称。
譬如用'朕'字。
\"
\"朕...\"嬴政轻声念叨,越品越觉妙不可言。
虽然此字本是寻常自称,但他决定从此独占。
这时韩非进言:\"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臣以为,不妨也让臣民更改对陛下的称呼。
\"
嬴政饶有兴致地追问:\"众爱卿有何高见?\"
群臣纷纷献策,提出\"皇上陛下\"等称谓。
嬴政来者不拒,颔首道:\"诸卿提议皆可。
朝会时统一称'陛下',平日各随其便。
\"
\"谨遵圣命!\"众臣齐声应答。
议定尊号后,朝会转入下一议题。
李斯上前启奏:\"陛...\"刚开口便立即改口,\"陛下,臣尚有一议。
\"
\"但说无妨。
\"嬴政示意道。
李斯正色道:\"今陛下开创始皇帝尊号,大秦亦当由王国升格为亘古未有之帝国,方能传承万世!\"
嬴政眼中燃起炽热的光芒:\"正合朕意!\"他振袖高声道:\"自今日起,大秦一统天下,立为帝国!朕为始皇帝,后世当传之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千秋!\"
大秦帝国的历史篇章在这一刻翻开新的一页。
\"朕欲将大秦帝国升华为大秦仙朝!\"嬴政的声音在殿堂中回荡。
百官闻言齐跪,振臂高呼:\"愿大秦帝国万世长存!\"
随着时光流转,一月之后,大秦帝国元年正式开启。
咸阳城内,一场前所未有的登基大典正在举行。
这位开创帝国的君主今日着盛装而出。
他身着玄色上衣与深红下裳,内衬素纱中衣,腰间玉带叮当作响。
宽大的衣袍上绣着赤色玄鸟纹样,袖口收紧显出挺拔身姿。
头戴十二旒通天冠,每旒悬挂十二块美玉,五彩斑斓依次排列。
腰间佩戴的白玉双佩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轩辕剑在侧更显威仪。
为这场盛典,嬴政特意向嬴天衡借来了轩辕神剑。
咸阳宫前,号角声震天动地。
雄壮的鼓点声中,万名精锐秦兵单膝跪地,铁甲映日生辉。
嬴政目光坚定,一步步踏上九十九级台阶——这数字既象征轮回圆满,又代表至高权柄。
当嬴政登临绝顶,文武百官分列两旁。
冯去疾手持诏书上前宣道:
\"陛下文武双全,一统天下,开创千秋伟业。
今立大秦帝国,尊为秦始皇帝。
敬告天地神明,普天同庆!\"
诏毕,众臣退至两侧。
嬴政昂首向前,声若洪钟:
\"朕一统六国,定鼎中原,以轩辕剑镇守山河。
朕以大秦始皇帝之名誓约:必将开拓疆土,安定四方,护卫人族。
神魔阻道,必当诛之!\"
“此誓,天地为凭,星辰共睹,神明皆闻!”
声落,万千将士齐跪,山呼:“陛下寿与天齐!”
“寿与天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