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随便接别人的礼物:所有馈赠,都标着价格
村里的张婶,以前总爱 “捡便宜”。邻居李四送她一把新镰刀,她乐呵呵收下,没过几天李四就找她帮忙照看瘫痪的老母亲,一照就是半个月;镇上的收购商送她两袋化肥,她觉得 “人家大方”,结果收购时对方把价格压得极低,她还不好意思反驳 —— 那化肥钱,早从菜价里扣回去了,还得多贴不少。
更让她糟心的是,远房表妹来串门,哭哭啼啼跟她诉了半宿苦,说自己婚姻不幸、日子难捱,张婶心疼得不行,不仅给了五百块钱,还帮她找了份工作。可没过多久,表妹就跟村里的光棍勾搭上了,还到处说张婶 “多管闲事,破坏她家庭”,把张婶的好心当成驴肝肺。
王大伯跟她说:“礼物哪有白拿的?不光是东西,连人家对你的嘘寒问暖、感情慰藉,都是带着目的来的。这年头谁不缺钱?谁会把钱、把心思花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你以为占了大便宜,其实早被人算计好了,最后你才是那个傻呵呵的大冤种。”
张婶听了,再也不敢随便接别人的东西。有人送她东西,她要么婉拒,要么当场就回赠等价的物件;有人跟她诉委屈,她也只听不劝、不掏钱。慢慢的,没人再拿 “礼物” 当幌子找她麻烦,日子也清净多了。她说:“以前总觉得不拿白不拿,现在才知道,所有礼物都标着价格,拿了就得还债,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接。”
2、触及别人利益的话题:能躲就躲,别瞎掺和
村里的老支书,最懂 “装糊涂”。有次村里分宅基地,两户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有人问老支书 “你觉得该给谁”,老支书端着茶杯慢悠悠说:“这地是村里的,得按规矩来,我哪好插嘴?你们再商量商量,实在不行找镇上评理。” 其实他心里门儿清,可一旦表态,不管帮谁,都会得罪另一户,还可能被人说偏心。
村里的小李,年轻气盛不懂事。有次跟收购商、还有几个菜农一起吃饭,有人聊起 “今年蔬菜收购价是不是太低了”,小李顺着话头说 “是啊,你看隔壁村收得比这高两毛”,结果收购商当场就变了脸,后来收小李的菜时,故意挑三拣四,压价压得更狠;几个菜农也怪他 “多嘴”,觉得他破坏了跟收购商的关系。
老支书跟他说:“谈论别人的利益,就是把自己往坑里推。对方的利益跟你沾上边,你怎么说都不对,说多了得罪人,说少了两边不讨好。能装糊涂就装糊涂,实在躲不开也别给准话,除非这事牵扯到你自己的钱袋子,不然千万别瞎掺和。”
小李听了,再也不敢乱说话。后来再遇到这类话题,他要么低头吃饭,要么说 “我不懂这些”,慢慢的,没人再找他当 “枪使”,跟收购商、菜农的关系也缓和了。他说:“以前总觉得实话实说没啥,现在才知道,触及别人利益的话,多说一句都是祸。”
3、敢行动的莽夫,比空想的聪明人强
村里的赵叔,没读过多少书,脑子也不算灵光,可日子过得比谁都红火。他想种反季蔬菜,别人都劝 “没技术、没销路,别瞎折腾”,他不听,当天就去镇上买种子,找农技员请教,哪怕一开始种砸了两亩地,也接着试,慢慢摸出了门道;他想开网店,别人说 “你连智能手机都玩不利索,还开网店”,他还是不听,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学,一点点拍照片、传商品,虽然一开始没订单,可坚持了半年,生意越来越顺。
反观村里的李四,号称 “村里最聪明的人”。他想种果树,查了半年资料,画了无数张图纸,一会儿担心 “品种不好”,一会儿害怕 “销路不行”,犹豫了一年多,还没动手;他想做手工,买了一堆材料,琢磨来琢磨去,觉得 “款式不好看”“利润太低”,最后材料都放发霉了,也没做出一件成品。
王大伯跟他说:“这世界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敢把想法摔在地上的行动派。胆量比天赋稀缺,执行力比智商值钱。你犹豫的那一会儿,机会就被赵叔那样的莽夫截胡了。想的再好再完美,也只是个念想,毫不犹豫去做,哪怕计划烂得像一坨屎,也比光想不做强,成功的概率都能翻倍。”
李四听了,也开始学着行动。他不再纠结完美,先试种了半亩果树,慢慢摸索技术,虽然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但也慢慢有了收获。他说:“以前总觉得要想清楚再做,结果想了半天啥也没干成,现在才知道,敢行动比啥都重要。”
4、真正的竞争力:是你有多敢不同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爱 “跟风”。别人种玉米,她也种玉米;别人做布鞋,她也做布鞋;别人开网店卖蔬菜,她也跟着卖蔬菜。结果玉米价格波动大,她亏了钱;布鞋做得跟别人没两样,没人买;网店没特色,没流量,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后来她见村里的张婶,不走寻常路。别人都种大田作物,她偏要种鲜花;别人都做传统布鞋,她偏要在布鞋上绣上村里的风景,搞 “特色定制”;别人都在网上卖菜,她偏要拍村里的农耕视频,吸引了一堆城里客户,不仅买她的菜,还来村里旅游,让她赚了不少钱。
张婶跟她说:“这年代,拼的就是个性,核心就是你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别人能干的你都能干,别人会的你都会,那你干得累死,也赚不到啥大钱,顶多混个温饱。只有你身上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有稀缺性,才能从一堆普通人里冒出来,拯救你那平淡的人生。”
小芳听了,开始找自己的 “不同”。她会剪纸,就把剪纸图案绣在布鞋上,做成 “剪纸布鞋”;她会唱山歌,就拍唱歌的视频,顺便卖自己种的蔬菜。慢慢的,她的布鞋成了 “网红款”,蔬菜也卖得红火,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她说:“以前总跟着别人跑,结果啥也不是,现在才知道,敢不同才能有出路。”
5、爱情是幻想,利益才是底色
村里的小李,年轻时跟媳妇爱得死去活来,说 “就算她一无所有,我也爱她一辈子”。可真过日子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磨掉了所有激情。后来小李做生意亏了钱,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媳妇就开始抱怨 “你没本事”“跟着你遭罪”,以前的温柔体贴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争吵和嫌弃。
村里的王婶,年轻的时候嫁了个穷小子,当时觉得 “他人好、对我好”,可随着孩子出生、老人老去,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丈夫还是没啥本事,赚不到大钱,王婶心里的怨气也越来越重,看丈夫啥都不顺眼,觉得 “他配不上自己”,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离婚了。
老支书跟他们说:“爱情这东西,就是年轻人幻想出来的,等多巴胺褪去,剩下的全是利益算计。没人愿意承认,可事实就是这样。如果对方没钱没势没地位,不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生活,你从心底里就会厌恶,觉得他配不上你。过日子,说到底就是一场利益交换,你图我点啥,我图你点啥,才能长久。”
小李听了,不再纠结 “爱情”,而是专心赚钱,慢慢把生意做了起来,家里日子好了,媳妇的态度也缓和了。他说:“以前总觉得爱情能当饭吃,现在才知道,利益才是婚姻的底色,日子过好了,感情才能好。”
6、眼下的大事,几十年后都是屁事
村里的张叔,年轻时因为宅基地跟邻居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当时觉得 “这地是我的命根子,绝不能让”,为此气出了胃病,好几年跟邻居不来往。现在快七十了,他看着那半米宅基地,笑着说:“当时争得你死我活,觉得天塌下来了,现在想想,多大点事啊?几十年后,谁还记得那半米地是谁的?”
村里的小芳,年轻时因为没考上大学,哭了好几天,觉得 “这辈子没希望了”,自卑了好几年,不敢跟同学来往。可现在,她凭着手工布鞋生意,赚的钱比很多大学生都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感慨道:“当时觉得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没考上就是人生失败,现在才知道,那根本不算啥。现在觉得重要的事,几十年后再看,都无关紧要;以前觉得可以牺牲的陪伴、健康,现在才知道有多重要。”
王大伯跟她说:“生活就是这样,你得知道自己最看重什么,最想要什么。别为了眼前的小事纠结、痛苦,也别为了虚无缥缈的东西牺牲自己真正在乎的。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活得轻松愉快,不然一辈子都被琐事牵着走。”
小芳听了,不再为小事烦恼,把更多时间花在陪伴家人、打理身体上,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她说:“以前总被眼前的事困住,现在才知道,人生很长,没必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7、纠正别人,就是消耗自己
村里的李婶,以前总爱 “好为人师”。邻居家的媳妇不会种地,她天天上门指导,说 “你这样浇水不对”“你那样施肥不行”,不仅花了自己很多时间,还被邻居媳妇嫌弃 “多管闲事”;同事做事方法不对,她总爱纠正,说 “你应该这样做”“你那样做效率太低”,结果同事觉得她 “指手画脚”,慢慢疏远了她。
老支书跟她说:“指出别人的问题,是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你得把自己懂的道理,翻译成他能听懂的话,还得小心翼翼怕得罪他,化解他的对抗情绪,吃力不讨好。除非这事跟你有利益关系,不然坚决别纠正别人。别人的好坏跟你没关系,你没有义务让别人的生活变好,别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李婶听了,不再随便纠正别人。邻居媳妇种地种得好不好,她不再过问;同事做事方法再不对,她也只当没看见。慢慢的,她有了更多时间打理自己的事,跟别人的关系也缓和了。她说:“以前总觉得纠正别人是为了别人好,结果自己累得够呛,还得罪人,现在才知道,少管别人的事,就是善待自己。”
8、立场背后,全是利益
村里的换届选举,两户人家争村主任,吵得不可开交。张三支持李家,李四支持王家,两人吵得面红耳赤,说 “李家公道”“王家能干”,好像真的是为了村里好。可后来大家才知道,张三欠了李家的钱,李家答应他当选后帮他免了;李四跟王家合伙做生意,王家答应他当选后给他更多好处。
村里的蔬菜价格争议,收购商说 “价格不低了,行情就这样”,菜农说 “价格太低,根本不赚钱”,双方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老支书跟他们说:“别跟人讲道理,道理没用,决定一个人立场和观点的,永远是他自己的利益。人都是自私的,你指望道理能改变他,纯属做梦。他做出的选择,永远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这就是人性。”
收购商想压价多赚钱,菜农想抬价多收益,立场不同,根本谈不到一起。最后还是按市场行情,各退一步,才达成了协议。菜农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有理,能说服对方,现在才知道,利益才是根本,谁都不会为了道理放弃自己的利益。”
9、别人让你选,别傻呵呵就选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爱 “听话”。老板让他选 “要么加班加薪,要么正常下班不加薪”,他想都没想就选了加班加薪,结果天天加班到半夜,身体垮了,加薪的钱还不够看病的;朋友让他选 “要么跟他合伙种蔬菜,要么借给他钱让他自己种”,他选了合伙,结果朋友啥也不干,还分走了一半利润,他亏了不少。
老支书跟他说:“别人让你做的选择里,一般都藏着对他自己有利的选项,别傻呵呵就选了。你得想想,有没有选项之外的答案,那个他不想让你选的,往往才是对你最好的。老板让你选加班或不加薪,你可以选‘正常下班,适当加薪’;朋友让你选合伙或借钱,你可以选‘不合伙也不借钱,各自干各自的’。”
小李听了,再也不随便选别人给的选项。后来老板再让他选,他提出了自己的诉求,老板也同意了;朋友再让他选,他果断拒绝,自己种蔬菜,赚了不少钱。他说:“以前总觉得别人给的选项就是全部,现在才知道,别被别人的选项困住,自己的命运要自己选。”
10、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村里的刘婶,看着挺可怜。丈夫早逝,孩子不听话,自己身体也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张婶心软,经常给她送吃的、送穿的,还帮她干活。可慢慢的,张婶发现刘婶越来越过分,不仅总找她要东西,还偷偷拿她的农具、蔬菜,甚至背后说她的坏话,说 “张婶有钱,帮我是应该的”。
村里的光棍老王,也挺可怜。没儿没女,没人照顾,年纪大了还得自己种地。有人可怜他,帮他种地、给他送吃的,可他却觉得 “别人欠他的”,不仅不感恩,还总挑三拣四,说 “你种的地不行”“你送的东西不好吃”,甚至偷偷破坏别人的庄稼,觉得 “我过得不好,你们也别想好过”。
王大伯跟他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虽然扎心,但都是实话。一个看似可怜的人,你不知道他背后有啥见不得人的事,也不知道他心里有多阴暗。他之所以过得不好,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要么懒惰,要么自私,要么恶毒。你轻易去接近他,去可怜他,最后只会被他缠上,变成那个冤大头。收起你的同情心,别给自己找麻烦,日子才能好过。”
张婶听了,不再可怜刘婶,也不再帮她,刘婶没了依靠,反而收敛了不少。张婶说:“以前总觉得可怜别人是美德,现在才知道,有些人的可怜,是自找的,你可怜他,他只会反过来害你。收起同情心,才能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