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头一件要防的,是瞎折腾钱。
巴菲特说过句话:“风险这东西,就藏在你不知道自己在干啥的时候。”
人到了中年,手里的票子渐渐厚了,可心里的慌劲儿也一天比一天大。眼看房价跟窜天猴似的往上蹦,股市跌跌涨涨没个准头,银行里的存款利息还赶不上物价涨得快,于是 “怕钱毛了” 的焦虑,催生出一群 “往火坑里跳的投资者”:听着熟人瞎咧咧就把钱全砸进某只股票,跟着别人起哄炒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货币,甚至把养老钱扔进传销式的金融骗局里。
有份调查说得吓人,2022 年里,因为投资砸了锅导致一分钱不剩的中年人,占了三成七,这里头七成还自吹自擂说自己 “稳重又理性”。瞧见没?人家割的就是这种觉得自己啥都懂的主儿。
听了几场教人发财的讲座,就敢把一辈子的家底都押上去 “抄底”,结果呢?我认识个朋友,早年开厂子攒下上千万,45 岁那年迷上了虚拟货币。他总说自己 “研究得透透的”,其实连区块链和传销有啥不一样都没整明白。最后那货币跌了一半,他反倒往里加钱;跌得一分不值了,他又把房子抵押了接着投,如今一家人挤在出租屋里,天天在维权群里喊口号,嗓子都喊哑了也没用。
这哪叫投资?这叫把脖子伸到镰刀底下,还帮着人家往下按。在钱场子里混,老江湖和愣头青就差一点:老江湖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只敢吃碗里的饭;愣头青总觉得自己能把灶台掀了,连锅都想抱走。
你瞅瞅那些真有钱的主儿,哪个不是把九成的家当锁在保险柜里,只拿点零头去赌?反倒是那些不上不下的,总爱把棺材本往赌场里扔,还美其名曰 “资产配置”。村里的张大户就是这么个糊涂蛋,手里有了俩钱,听人说搞矿山能发大财,就把盖房的钱、给儿子娶媳妇的钱全投进去,结果矿山是个空壳子,骗子卷钱跑了,他现在天天蹲在村口哭,头发都白了半截。
02
中年人容易掉进去的第二个坑,是把供孩子念书当成了放高利贷。
学区房挑最贵的买,补习班报得比课程表还满,国际学校选那些名字洋气得听不懂的 —— 你以为是在给孩子的将来铺路,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埋。
北京有个家长,把两套房子卖了供孩子出国留学,结果孩子回来找的工作,一个月就挣八千块,一家人挤在六十平的老破小里算账:“留学花了三百万,按一年五分利算,孩子得不吃不喝干三十年才能回本。” 这哪是供孩子念书?这是借了驴打滚的高利贷。
更荒唐的是,有些家长总把 “往上爬个阶层” 挂在嘴边上。花一百万让孩子学钢琴、骑马、写代码,到头来招工的就看他会不会调 ppt 的框框。真以为考上清华北大就能在商场上横着走?你去瞅瞅那些被 p2p 骗光积蓄的 “高材生”,哪个不是考试时的尖子?
念书这事儿,说白了就一条理:学校负责挑人,社会负责揍人。与其砸钱买学区房,不如教孩子看懂房贷合同;与其报奥数班,不如带他去菜市场学着讨价还价。哪天他能在股市崩盘前闻出味儿不对,在老板画大饼时看出是陷阱,你这爹妈才算当明白了。
镇上的李老师就挺通透,别人家的孩子周末全在补习班,他带儿子去废品站挑破烂,教他怎么把废铜烂铁分类卖个好价钱,怎么看秤杆子上的猫腻。后来那孩子没上名牌大学,却开了家废品回收公司,雇了好几个大学生,这就是念活书的道理。
03
中年人最要命的,是太把 “脸面” 当回事。
银行的报告里说,45 到 55 岁的人里头,六成八每个月花的比挣的多三成,其中四成还得靠借钱撑着面子。那些盯着钱的镰刀,永远砍得那么准。
它们用 “轻奢”“限量”“尊享” 这些词儿麻醉你的脑子,用 “别人都比你强” 的慌劲儿逼着你瞎花钱。更怕人的是,这种假精致就像场没头的马拉松:今年换了奔驰,明年就盯着保时捷;孩子进了私立学校,下一步就琢磨着送进外国的常春藤。
欲望这雪球越滚越大,直到有一天,丢了工作,或者得了场大病,整个家的钱袋子就 “哗啦” 一声塌了。要是真这么想,我劝你一句:这不是过日子,是慢慢找死。应了那句老话,死要面子活受罪。
团队中,教员想事儿最要紧的一点是啥?就是实打实,不瞎吹。王思聪买跑车跟买白菜似的,因为他爹账户上的利息,够买下整个 4S 店;可大多数人咬着牙买辆宝马,得搭上全家三年的口粮钱,值当吗?
村里的王支书,以前总爱打肿脸充胖子,明明兜里没几个钱,还非得请人去大饭店吃饭,烟得抽中华,酒得喝茅台,结果欠了一屁股债,过年时债主堵在门口,连门都不敢开。后来他想通了,踏踏实实种果树,反倒攒下了钱,现在穿着布鞋下地,谁见了都敬他三分。
让人变穷的三件套,个个都镶着金边,里头裹着的却是砒霜。投资、教育、脸面,这仨词儿本身没啥错,错就错在过了头。
我给你出个主意:投钱只投输了也不心疼的,教孩子只教用得上的本事,面子只撑那些别人看不破的。这样,就够了。
说到底,这事儿最根本的一点是:中年人最惨的不是没钱,是用半辈子攒的钱,为自己的糊涂买单。还是得多琢磨,多学习,别让脑子比钱先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