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坏话当面说透,好话背后传开
村里的老周,以前跟邻居张叔闹过别扭 —— 张叔借了他的锄头,用坏了没修就还回来。换作别人,可能会在背后念叨 “张叔太不自觉”,可老周直接找张叔说:“老哥,锄头用坏了得修修,不然下次没法用了,你要是没空,我找镇上的师傅修,钱咱俩分摊也行。” 张叔听了,赶紧道歉,还主动把锄头修好了。
后来老周跟别人聊天,总说 “张叔这人实在,上次我家玉米熟了,他还主动来帮忙收”,这话传到张叔耳朵里,张叔更愿意跟老周来往了。老周说:“坏话当面说,别人知道你咋想的,不会瞎猜;好话背后说,经别人嘴一传,更显真心,比当面说还管用。”
村里的李婶以前不懂这个理,跟王婶闹了矛盾,总在背后说王婶的不是,结果越传越歪,两人差点打起来;后来她学老周,有话当面说,夸人背后说,跟王婶的关系反而缓和了。老辈人常说 “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其实跟谁相处都一样,坏话不藏着,好话不掖着,关系才能长久。
2. 别去讨好旁人,先把自己做强
村里的小王,刚去镇上的家具厂上班时,总想着讨好同事 —— 帮同事打水、扫地,同事让他帮忙干活,哪怕自己的活没干完也答应,可同事不仅不感激,还总把杂活推给他,觉得 “小王好欺负”。
后来小王听了老周的劝,不再讨好别人,而是专心学手艺 —— 跟着师傅学打磨、学喷漆,慢慢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这时同事反而主动跟他来往,老板也器重他,还给他涨了工资。小王说:“你越讨好,别人越觉得你弱;你把自己做强了,不用你找别人,别人自然会找你。”
村里的小卖部老板王叔也是这样,以前总想着 “多给顾客让点利,顾客就会常来”,结果利润太薄,差点开不下去;后来他提升服务 —— 进了些稀罕的零食,还帮老人代收快递,慢慢有了特色,顾客反而多了。王叔说:“人和人相处,说到底是互相需要,你有价值,别人才会跟你交,光靠讨好没用。”
3. 别主动得罪人,多结朋友少树敌
村里的老张,以前总爱 “看不惯” 别人 —— 看不惯邻居李婶爱唠叨,看不惯年轻人穿破洞裤子,见了面要么冷着脸,要么说两句难听的,结果跟不少人闹了矛盾,谁家有事也不找他帮忙。
老支书跟他说:“人家活了大半辈子,早就有自己的过法,你凭啥看不惯?尊重别人的日子,别主动结仇,就算你不喜欢,也别得罪,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老张听了,慢慢改了,见了李婶主动打招呼,见了年轻人也不再说难听的,慢慢跟大家的关系缓和了,去年他家盖房子,还有人主动来帮忙。
村里的小李以前也爱得罪人,跟同事聊天,总爱抬杠 “你这想法不对”“你这么做不行”,结果没人愿意跟他合作;后来他学着 “少挑刺、多包容”,反而有了不少朋友。老辈人常说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在村里过日子,别轻易得罪人,把朋友处多了,路才好走。
4. 别急于报仇,等个合适时机
村里的老陈,以前被邻居老王占了半分地 —— 老王盖猪圈时,悄悄把墙往老陈这边挪了半尺。老陈当时很生气,想立马找老王理论,可老周劝他:“现在老王刚盖完猪圈,防备心强,你去找他,他肯定不承认,还会跟你吵,反而闹得更僵。不如等等,等他自己意识到不对,或者找个中间人说和。”
过了半年,村里修水渠,要从老王猪圈旁边过,需要挪一下墙,老陈趁机找了村支书当中间人,跟老王说:“修水渠得挪墙,正好把你之前挪的半尺挪回来,大家都方便。” 老王没法拒绝,只好把墙挪了回去。老陈说:“烂人就像烂果子,急着摘只会脏了手,等它自己熟了掉下来,反而省事。”
村里的小李以前被同事抢了功劳,当时很生气,想立马找老板说清楚,可老陈劝他 “再等等”。后来有个重要项目,小李做得特别好,老板主动问起之前的事,小李才趁机说明白,老板不仅批评了那个同事,还提拔了小李。小李说:“报仇不用急,等你有了底气,找个合适的时机,才能既解气又不惹麻烦。”
5. 别露负面情绪,别让人看轻你
村里的王婶,以前总爱在朋友圈发 “日子过得苦”“孩子不听话”“丈夫不体贴”,一开始还有人安慰,后来大家慢慢觉得 “王婶这人太负能量”,见了面也不爱跟她多聊,甚至有人找她帮忙,也会犹豫 “她会不会又抱怨”。
老周跟她说:“你把负面情绪都露出来,别人会觉得你‘能量弱’,觉得你没本事把日子过好,时间长了,大家就会看轻你,很多事你就不好办了。” 王婶听了,慢慢不再发负面动态,反而发些 “今天种的菜长得好”“孩子考了好成绩”,慢慢大家又愿意跟她来往了,去年她想办个小菜摊,还有人主动帮她找摊位。
村里的小李以前也爱露负面情绪,工作不顺心就跟同事吐槽 “老板太抠”“工作太累”,结果老板知道了,觉得他 “心态不好”,一直没给她升职;后来她学着 “藏起负面,多露积极”,反而得到了老板的认可。老辈人常说 “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一样,别轻易露出来,免得让人看轻。
6. 别太客气,不卑不亢才受尊重
村里的小芳,刚嫁过来时,总怕 “得罪婆家”,跟婆婆说话客客气气,婆婆让她干啥她就干啥,甚至婆婆有些过分的要求,她也不好意思拒绝。结果婆婆觉得 “小芳好拿捏”,反而对她更不客气,经常让她干这干那。
后来小芳听了娘家妈的劝,不再太客气 —— 婆婆让她干额外的活,她会说 “我今天还有事,明天再干”;婆婆说 “你该多学学做饭”,她会说 “我会慢慢学,但也需要时间”。没想到,婆婆反而开始尊重她,不再随便使唤她了。小芳说:“太客气会让人觉得你在讨好,反而不把你当回事;不卑不亢地说自己的想法,别人才会尊重你。”
村里的张叔以前跟人打交道也太客气,买东西不好意思讲价,找别人帮忙不好意思提要求,结果总吃亏;后来他学着 “该客气时客气,该坚持时坚持”,反而少吃了不少亏。老辈人常说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要做恶人,而是别太软弱,不卑不亢才能让人瞧得起。
7. 公共场合不评人,免得惹麻烦
村里的集市上,以前有人在大庭广众下说 “李婶家的菜不新鲜”“老张卖的水果太贵”,结果被李婶和老张听到了,当场就吵了起来,差点打起来。老支书说:“公共场合评人,不管说好说坏,别人听了都不舒服 —— 说坏了,别人觉得你故意找茬;说好了,旁边人可能觉得你在拍马,反而会得罪人。有话私下说,才不会惹麻烦。”
村里的老周就很懂这个理,就算觉得谁家的东西不好,也不会在集市上乱说,而是私下跟对方说 “你这菜要是再新鲜点,买的人肯定更多”;就算觉得谁做得好,也会私下跟人说 “老张卖的水果虽然贵点,但味道好,值得买”,既不得罪人,还能帮到别人。
村里的小李以前在厂里的例会上,当着大家的面说 “小王的方案不行”,结果小王当场跟他翻脸,两人后来再也没合作过;后来小李学着 “公共场合不评人,私下提建议”,反而跟同事的关系融洽了。老辈人常说 “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别随便评价别人,免得惹祸上身。
8. 让别人帮小忙,拉近距离
村里的老周,刚搬到村里时,跟邻居都不熟,他就故意找邻居帮小忙 ——“张叔,你家有多余的锄头吗?借我用用”“李婶,你会腌咸菜吗?教教我”。邻居们帮了他,他会主动还些自家种的蔬菜,或者帮邻居干点活,慢慢就跟大家熟了,谁家有事也愿意互相帮忙。
老周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麻烦出来的。让别人帮点小忙,别人会觉得你‘需要他’,有成就感;你再还个人情,关系就拉近了。要是总跟别人客气,不麻烦别人,反而会显得生分。”
村里的小芳刚去镇上的幼儿园上班时,跟同事不熟,她就找同事帮小忙 ——“王老师,你有彩色笔吗?借我用用”“刘老师,你知道哪里买教具便宜吗?告诉我呗”,同事们帮了她,她会带些自家做的点心分给大家,慢慢就跟同事们成了朋友。小芳说:“别怕麻烦别人,小忙帮着帮着,关系就近了。”
9. 说话避开雷区,别乱开口
村里的李婶,以前跟老人聊天,总爱说 “你这年纪大了,干活可得小心点,别摔着”,结果老人听了不高兴,觉得 “李婶咒我”;跟年轻人聊天,总爱说 “我当年多不容易,你现在太享福了”,结果年轻人听了觉得 “李婶太啰嗦,净说大道理”。
老周跟她说:“说话得看对象,避开人家不爱听的 —— 跟老人别提年龄,跟年轻人别灌鸡汤,跟对象别提前任,跟领导别诉委屈。要是不知道说啥,宁愿闭嘴,也别乱说话,不然说错了,想挽回都难。” 李婶听了,慢慢改了,跟老人聊天说 “你这身体真好,看着比我还精神”,跟年轻人聊天说 “你这想法真新鲜,我得跟你学学”,慢慢大家都爱跟她聊天了。
村里的小李以前跟领导汇报工作,总爱说 “这活太难了,我都快干不下去了”,结果领导觉得他 “没能力”,一直没重用他;后来他学着 “跟领导说‘我会尽力干好’,避开丧气话”,反而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老辈人常说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教你油滑,而是教你说话有分寸,别踩别人的雷区。
10. 别因寂寞乱交朋友,挚友比泛交强
村里的小王,以前总怕 “没人陪”,不管是谁,只要愿意跟他来往,他就当成朋友 —— 跟游手好闲的老王一起蹲墙根吹牛,跟爱占小便宜的老张一起赶集,结果不仅没学到好,还被老王拉着打了一次麻将,输了不少钱;被老张骗着一起进了批假货,亏了钱。
老周跟他说:“人的精力就那么多,要是为了不寂寞,交些没用的朋友,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惹麻烦。真正的朋友,不是靠数量,是靠质量,一个能帮你、懂你的挚友,比十个只跟你吃吃喝喝的普通朋友强多了。” 小王听了,慢慢跟老王、老张断了来往,把精力放在跟老周学种反季蔬菜上,不仅学到了本事,还跟老周成了好朋友,去年种蔬菜赚了钱,老周还帮他介绍了不少客户。
村里的小芳以前也怕寂寞,总爱跟一群 “朋友” 一起逛街、聊天,结果不仅没进步,还把家里的活都耽误了;后来她学着 “少交泛交,多交挚友”,跟村里的农技员成了朋友,学到了不少种蔬菜的技术,日子也过得越来越顺。老辈人常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别为了不寂寞乱交朋友,交对了朋友,才能帮你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