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年,镇上的展销会上出过桩笑话。有个南边来的小伙子,背着个印着 “cEo” 的皮包,见着戴金表的就往前凑,非要把名片塞人手里。有回碰到个据说是大老板的,他居然 “扑通” 一声蹲下去,掏出纸巾要给人家擦皮鞋上的灰。那老板当场就变了脸,甩开他的手骂了句 “没骨气的东西”,扭头就走。
后来有人问那老板为啥发这么大火,老板吐了个烟圈说:“连自个儿膝盖都管不住的货,能指望他管好生意?怕是我投进去的钱,三两下就被他跪没了。”
这谄媚的勾当,说到底就是自己把自己踩进泥里。你以为弯着腰能讨点好,殊不知那副卑躬屈膝的模样,早把肚子里的空当抖落得一干二净。就像菜市场角落堆着的蔫白菜,叶子黄了半截,贩子越是扯着嗓子喊 “便宜卖了”,越没人肯多看一眼。要我说,那菜要是新鲜水灵,就算摆在那儿不吭声,自然有人抢着要。
这世上真正能成事儿的,哪个是靠点头哈腰混出来的?当年雷军背着电脑去找张朝阳,既没递烟也没陪笑,张嘴就说 “我写的代码,能让你搜狐的服务器省三成银子”;张一鸣见投资人前,啥客套话都没准备,先往人邮箱里塞了份报表,上面的曲线跟地里的春笋似的,噌噌往上涨。
实力这东西,才是敲得开门的硬家伙,那谄媚的嘴脸,连块垫脚的砖头都算不上。古玩行里的老人常说:“物件儿硬气,人不用弯腰;物件儿软塌,你就是跪穿了地砖,也换不来人家一句正经话。” 这社交场上的道理,跟古玩行没两样,你肚子里的真东西,就是你手里的物件儿。
去年冬天,村里的李老三去城里找活儿,见着工头就递烟,见着老板就鞠躬,结果人家看他那样子,反倒觉得他没啥真本事,连搬砖的活儿都没给他。倒是邻村的王铁匠,背着自己打的镰刀斧头去农具站,往柜台上一放,那刀刃亮得能照见人影,老板二话不说就订了五十把。你看,这就是物件儿的分量,比啥好话都管用。
02
人脉这东西,就像秋天树上的果子,得先有枝叶茂盛,才能结得出来,哪有光结果子不长树的道理?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得好笑:“为啥我认识那么多有能耐的,自己却啥也没干成?” 有个回答说得透彻:“你手机里存着莫言的号码,也不代表你能写出《生死疲劳》那样的书。”
前阵子有个搞知识付费的公司黄了,老板被人扒出来,手机里的合影能凑半本富人榜,今天跟这个老总碰杯,明天跟那个明星搂肩,结果公司倒了的时候,那些合影里的人连句屁话都没放。
再看看华为早年去海外闯市场,任正非在莫斯科的冬天啃了四年冷面包,零下几十度的天,裹着军大衣在街头等客户,硬是把牙咬碎了往肚子里咽。等拿下第一个大订单那天,那些全球五百强的老板,自己带着翻译找上门来签合同,生怕来晚了没位置。
这世上的规矩,从古到今就没变过:狮子不会跟鬣狗分肉吃,除非那鬣狗能自己咬死一头角马。你微信列表里躺着的那些 “大人物”,说白了,多数是通讯录里的死魂灵,平时看着光鲜,真到你需要帮忙的时候,连个已读回执都不会给你。
等你手里有了别人没有的技术,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货,或者手里攥着真金白银的订单,不用你翻通讯录找人,人家的秘书早把你的号码存进老板的手机,还特意标上 “重要客户”。
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后生,二十出头,前三年里,行业里的聚会一个不去,天天猫在工厂里琢磨亚马逊的算法,眼睛熬得跟兔子似的。等他的店铺冲进了类目前十,德国的供应商主动说 “你先卖货,卖完了再给钱”,国内的物流公司挤破头要给他账期,生怕他跟别人合作。后来他在分享会上说:“等你一个月能卖上千万的时候,坐在家里都能听见资源砸门的声音,咚咚响。”
《三体》里有个 “黑暗森林法则”,说的是在宇宙里暴露自己的位置前,得先保证自己能扛住别人的攻击。咱普通人打交道,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为混个脸熟就能沾光,却忘了社交这事儿,本质上是看你能不能吸来有价值的东西。你拿着个空桶去井边,不光打不着水,还得被那些装满水的桶撞得鼻青脸肿。
不如学学稻盛和夫,当年京瓷刚起步的时候,他把公司的电话线拔了整整半年,谁也不见,就带着人闷头搞研发。等他们把精密陶瓷技术搞出来那天,松下的采购部长带着合同,在工厂门口蹲了三天,就为了签个合作协议。
03
送大伙儿三条实打实的打交道的规矩,都是经得住琢磨的硬理儿。
设门槛,就像给院子扎篱笆
城里有个做风投的,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参加那种至少有两个上市公司老板在场的闭门会。结果呢?他一年谈成的项目,比那些天天跑论坛、赶场子的人多三倍还不止。你把那些没用的应酬筛掉九成,剩下的一成,自然能给你带来九成的好处。这就像地里种庄稼,得把杂草除干净,苗才能长得壮。
去年村里的张木匠,以前谁找他做活儿都接,结果净是些打小板凳、修木盆的零碎活,挣不着几个钱。后来他定下规矩,只接家具定制的活儿,而且起步价就得五千块。一开始没人找他,他就自己在家琢磨新样式,把榫卯结构做得又巧又结实。没过半年,镇上的大饭店、县城的有钱人都来找他,说他做的家具 “有讲究”,现在他的活儿排到后年去了。
带弹药,别带那些虚头巴脑的礼
有个戴眼镜的程序员,在一个技术大会上听一位大佬抱怨 “数据存着太费钱”,当场就掏出笔记本,噼里啪啦写了段算法代码发过去。三个月后,他成了那大佬公司的技术顾问,工资翻了三番。社交场上最管用的硬通货,从来都是能解决问题的法子,不是那些贵得吓人的茅台,也不是脸上堆的假笑。
邻村的王兽医,以前给人看牲口,总爱拎点水果点心上门。后来他潜心研究,把给牛接生的成活率提到了九成以上,十里八乡的养殖户,谁家母牛要生了,半夜打着手电筒来请他,还得提前把家里最好的酒肉备好。你看,这真本事,比啥礼物都金贵。
用真金白银换纯度,别心疼那点本钱
有个写文章的,在知识星球上分享过:他花十八万加入了一个顶级的老板圈子,结果半年里就谈成了三笔版权交易,赚的钱是那十八万的十倍还多。这就像玩那叫《魔兽世界》的游戏,不花钱的玩家在野地里打小怪物,花了钱的直接进副本打大 boss,收获能一样吗?那些含金量高的圈子,门票从来都是明码标价的,你舍不得掏这个钱,就只能在门外转悠。
最后说个庙里听来的故事:
小沙弥问住持:“佛祖为啥不主动去救苦救难呢?”
住持指着庙墙外的菩提树说:“你看那树,开花的时候,蜜蜂隔着墙都要飞进来采蜜;结果的时候,鸟儿翻过山岭也要来啄食。它求过谁吗?它啥也没求,就凭着自己开花结果,自然有蜂鸟来。”
年轻时的曾国藩在京城当翰林,整整七年,同乡会不参加,诗酒局不赴约,被人背后骂 “不懂人情世故”。可等他拉起湘军,横扫太平天国的时候,那些当年骂他的人,挤破头想给他当幕僚,连递帖子都得托关系。
这世上最顶级的打交道,从来都不用刻意去 “社交”。所以,别再纠结 “要不要给大佬的朋友圈点赞” 这种屁事。不如去读本书,去跑个客户,去把账本上的利润再提两个点。等你的东西能在行业里排进前三,你就会发现:当初你得踮着脚才够得着的人,这会儿正坐在你的会议室里,等着跟你签独家代理的协议呢。
那时候你再掏名片,不用弯腰,人家自会双手接过,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生怕折了边角。这就是世道,你硬气了,别人自然给你脸面;你自己先软了膝盖,就别怪人家转身把你的名片扔进垃圾桶,还嫌占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