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时钟仿佛永远走得比外面快,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刻。对于脑卒中(中风)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数百万神经元的不可逆死亡。
一个寻常的周二上午,预检分诊台的电话骤然响起,声音略显急促:“70岁男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半小时!救护车预计5分钟后到达!”
“卒中预警!”分诊护士的高声提醒像一道无形的指令,瞬间激活了急诊科内置的绿色通道。陆宇刚处理完一个腹痛病人,闻声后放下手中的东西,对旁边的护士快速说道:“准备床位!通知神经内科会诊!”
这是他轮转以来,第一次作为一线医生主导接诊这样高度疑似急性脑卒中患者。肾上腺素开始分泌,心里不由紧张了一下,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快,但头脑却异常清醒——魏老师的训练、科室的流程演练在此刻化为了肌肉记忆。
救护车呼啸而至,平车推进一位面色惶恐的老人。右侧肢体瘫软明显动弹不得,嘴角歪斜,试图说话却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
“大爷,能听到我说话吗?举手!抬腿!”陆宇一边快速询问,一边和护士一起将病人转移至早已准备好的抢救床上,连接心电监护。
患者意识尚清,但无法按指令完成动作,言语功能严重障碍。
“NIhSS评分初步评估!” 陆宇对护士说道,同时自己已开始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瞳孔、眼动、面部对称性、肢体肌力、感觉……每一项检查都迅速而精准。护士则在一旁根据标准量表进行记录和评分。评分结果提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
“血压185\/100mmhg,心率98次\/分!”护士报告。
“抽血!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急诊生化!立即推去做头颅ct平扫!”陆宇一边下达医嘱,一边飞快地在电脑上开具检查单。绿色通道意味着所有流程优先,化验室、放射科都已接到通知。
家属是一位同样焦急的老太太,语无伦次:“刚才还好好的……看电视呢,突然就这样了……”
“阿姨,大爷很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由于发病时间短,在溶栓时间窗口内(4.5)小时内,我们现在必须争分夺秒!”陆宇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需要马上做ct确定是出血还是梗死,如果是梗死,在时间窗内有机会用溶栓药把堵住的血管溶通!”
ct室的工作人员早已就位,患者被迅速推送进去。陆宇没有离开,就站在ct操作室外,紧盯着屏幕。当清晰的影像一层层呈现,看到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略模糊的低密度影,而未见高密度出血灶时,他心中有了答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通知神经内科医生”他对着对讲机说道,同时快步随平车返回抢救室。
神经内科的会诊医生几乎同时到达,快速复核了病情、查体和ct结果。
“发病在4.5小时黄金时间窗内,无禁忌症,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神经内科医生确认道。
此刻,所有的压力都汇聚到了陆宇身上。他需要与家属进行最关键的一次谈话——溶栓治疗知情同意。溶栓能带来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的希望,但也伴随着颅内出血等致命风险。
“阿姨,ct结果显示是脑梗,不是出血。现在有一个机会,用一种叫‘阿替普酶’的溶栓药,有希望把堵住血管的血栓化开,但用药有大概6%的出血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您看是否同意?”陆宇语速很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无比,目光直视着家属的眼睛。
老太太的手在颤抖,脸色苍白,但看着病床上痛苦的老伴,她仅仅犹豫了几秒钟,便用力点头:“用!医生,我们相信你们!用!”
签字,取药(溶栓药已根据预警提前备好),配液……抢救室里,一切都在以秒计算。当那瓶承载着希望与风险的药液顺着静脉通道开始滴入患者体内时,从患者入院到开始用药,刚好过去了48分钟。
这短短的“黄金一小时”内,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神经内科完成了一次无缝衔接的协同作战。
接下来的时间,是更加严密的监测。患者被转入卒中单元进行动态观察。陆宇每隔十五分钟就去查看一次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一小时后,患者病情稳定,血压未见明显升高,无明显头痛症状。
两小时后,患者右侧手指出现了轻微的自主活动!
“大爷,动动右手手指!”陆宇再次尝试发出指令。
这一次,那原本瘫软的手指,极其轻微地、但确实地勾动了一下!
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
虽然最终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还需要漫长的康复,但这早期积极的干预,无疑为患者争取了最好的预后。
下班后,陆宇坐在更衣室里,回想起那争分夺秒的“黄金一小时”,他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极致的紧张和巨大的压力。但与之前抢救过敏性休克或处理无名氏不同,这次他清晰地扮演了“卒中绿色通道”守门人的角色,主导了初期的快速识别、评估和启动,成为了多学科协作中关键的一环。
魏医生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看了他一眼:“今天那个脑梗病人处理得不错。流程熟悉,判断果断,沟通也到位。”
这是极高的褒奖。陆宇抬起头,看到魏老师眼中一闪而过的认可。
“就是ct室门口等结果的时候,表情可以再放松点,别让家属更紧张。”魏医生又补充了一句,算是…教学指导?
陆宇忍不住笑了,紧绷的神经终于彻底放松下来。
这一次的成功救治,让他对“时间就是大脑”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也让他对自己在急诊科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挥的价值,有了更强的信心。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处理指令的执行者,他开始成长为能够独立判断、启动关键治疗、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决策者。
他的白大褂上,似乎又增添了一道无形的勋章,那是由专业、速度、责任和一点点运气共同铸就的。急诊科的熔炉,正将他淬炼得越发锋芒内敛,沉稳可靠。他知道,下一个挑战或许就在今夜,但他已准备好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