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物资的搜寻队凯旋而归,如同久旱逢甘霖,彻底驱散了笼罩在“晨曦”基地上空的绝望阴霾。仓库里再次堆满了食物和药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真切的希望。原本因资源短缺而隐隐浮动的躁动与不安,瞬间被一种更加牢固的凝聚力所取代。
苏冉有条不紊地主持着物资的分配和入库工作,确保公平,并预留出足够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基地的运转重新回到了正轨,甚至因为这次成功的远行和充足的物资,士气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在这片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中,观察员李瑾却显得格外沉默。
她依旧履行着她的职责,每日巡查、记录,但她的目光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审视和客观的数据收集。她更多地停留在那些因为分到食物而露出真心笑容的孩童脸上,停留在那些互相搀扶着领取药品的老人身上,停留在那些虽然疲惫却眼神明亮的守卫身上。
她看到了苏冉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时,依然坚持着那套看似迂腐的“光明法则”,努力维持着基本的公平与秩序。
她看到了林默如何以绝对的力量威慑敌人,却又在能够轻易杀戮时选择了克制,只为守护队伍和物资平安归来。
她更看到了这个由不同来历、不同背景的幸存者组成的群体,如何在绝境中彼此支撑,如何因为共同的规则和微弱的希望而凝聚在一起。
这一切,与她所接受的科学院的训练、与希望堡高层那份充斥着“威胁评估”、“可控性”、“战略价值”的冰冷报告,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
她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看着平板上自己以往提交的那些充满了专业术语和风险评估的日志,第一次感到了某种……不适。
那些报告,将活生生的人,尤其是林默和苏冉,简化成了一个个数据点和风险因子。它们忽略了这里正在艰难萌发的人性光辉,忽略了那种在末世中显得如此奢侈的、关于“家园”和“共同体”的信念。
李瑾想起了林默带回物资那天,他站在人群中,虽然依旧沉默,但周身那股生人勿近的冰冷气息似乎融化了些许。他看向苏冉时,那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未察觉的依赖与柔和。
这真的是一个纯粹的、需要被“控制”和“清理”的“异常个体”和“潜在威胁”吗?
她又想起了高文那张带着虚伪笑容的脸,以及希望堡内部某些派系急于将林默“回收管理”的急切姿态。相比之下,苏冉那番“我们是人类,不是武器”的公开宣告,此刻在她听来,是如此震耳欲聋。
一种强烈的、超越了她研究员身份的冲动,在她心中滋生。她觉得自己不能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记录着可能被用于对付这些人的“证据”。
这天晚上,李瑾没有像往常一样整理数据或撰写报告。她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违背她入职科学院时誓言的决定。
她打开了与希望堡科学院的加密通讯频道,但这一次,她没有发送例行观察日志,而是撰写了一份全新的、带有强烈个人倾向的 【补充说明与风险评估修正建议】。
在报告中,她依旧使用了专业的语言,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她这些日子以来的观察与思考:
【……基于对目标社区‘晨曦’的长期深入观察,尤其是近期成功应对资源危机及远行搜寻事件,观察员认为,需对先前评估进行重要补充与修正。】
【首要修正点:关于重点关注目标‘林默’。】
【其行为模式持续呈现稳定化与可控化趋势。‘守护’行为已内化为其核心行动逻辑之一,并展现出对社区规则(‘光明法则’)的认同与践行。其力量使用方式,从单纯毁灭性武力,向兼具威慑、防御与战略性保障演变。建议重新评估其‘威胁等级’,应考虑其作为‘稳定秩序维护者’与‘高风险区域探索保障者’的潜在巨大价值。】
【其次,关于变量‘苏冉’及‘晨曦’共同体。】
【该共同体展现出极强的内部凝聚力、危机应对能力及独特的道德感召力。其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人口与物资,更在于其探索出的、在末世环境下维持人性秩序与社会雏形的‘晨曦模式’。强行介入或破坏此模式,可能导致该共同体崩溃,并激化‘林默’的不稳定因素,造成难以预估的灾难性后果。与之为敌,远不如与之合作。】
【最后,观察员提请议会警惕外部势力(特指‘灯塔保全基金会’)的渗透与挑唆。其提供的信息可能带有强烈目的性与误导性,旨在利用希望堡的力量达成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结论:建议希望堡调整对‘晨曦’策略,从‘警惕与控制’转向‘深度合作与有限扶持’。承认其自治地位,尊重其发展模式,将其视为平等合作伙伴,共同应对实验室等外部威胁。此举更符合希望堡的长远利益与人类阵营的整体稳定。】
写完这份报告,李瑾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她知道,这份报告一旦发出,很可能在科学院内部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让她失去“客观观察员”的资格。
但她无法再保持沉默。
她将报告加密,标注为最高优先级,然后按下了发送键。
做完这一切,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基地星星点点的灯火和巡逻守卫的身影,心中一片平静,甚至带着一丝释然。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记录数据的仪器。
她选择了站在“人性”与“希望”这一边。
夜色中,她的镜片上反射着基地的微光,眼神不再只有冷静的分析,更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