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心的研发实验室里,郭子航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脑电波图谱,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桌上的金属仪器泛着银灰色光泽,顶部的环形装置正发出柔和的蓝光——这是他耗时一年半研发的“能力共享仪”,能通过捕捉特殊能力者的脑电波频率,在特定范围内将能力“共享”给经过适配的普通人,且共享时长和强度均可精准调控。
“郭老师,这次的脑电波同步率能达到多少?”助手小陈拿着记录板走进来,目光落在仪器上满是期待。郭子航揉了揉熬红的眼睛,指着屏幕上重合度达85%的波形:“终于突破80%了!之前总卡在同步不稳定的问题上,现在加入了魏明轩研发的时间粒子稳定器,波形终于平稳了。”他拿起仪器旁的适配手环,“等会儿让小宇来试试,他的‘感知危险’能力最适合做首次测试。”
小宇是引导中心的孩子,拥有能感知潜在危险的能力。听到要帮忙测试新仪器,他兴奋地跑过来:“郭老师,我真的能把能力分给别人吗?”郭子航笑着帮他戴上仪器主机,又给小陈戴上适配手环:“等会儿我会模拟几个危险场景,你集中注意力感知,小陈你负责记录感受。”
测试开始,郭子航在实验区设置了“松动的货架”“漏电的插座”两个隐藏危险点。小宇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仪器顶部的蓝光瞬间变亮。小陈突然皱起眉头,下意识地后退一步:“我好像感觉到货架那边不对劲,心里发慌。”他按照直觉走到货架旁,发现支撑腿果然已经松动。接着走到插座附近,又准确感知到漏电风险。测试结束后,小陈激动地说:“太神奇了!就像我自己也拥有了感知危险的能力!”
研发“能力共享仪”的念头,源于半年前的一场火灾救援。当时隔壁社区发生火灾,消防员在搜救时因浓烟遮挡,误触了即将坍塌的横梁,幸好被路过的引导中心学员小诺用“物体状态感知”能力及时提醒。这件事让郭子航陷入沉思:“如果能让特殊能力在关键时刻帮助到更需要的人,就能减少很多意外伤亡。”
研发初期,最大的难题是脑电波的同步适配。不同能力者的脑电波频率差异极大,普通人的大脑也难以承受陌生的能力信号。郭子航一次次调整仪器的频率捕捉范围,还专程去曼琪科技请教苏曼琪,学习脑机接口的信号处理技术。魏明轩得知后,主动送来时间粒子稳定器:“这东西能缓冲能量波动,或许能帮你解决同步不稳定的问题。”正是这些帮助,让研发之路少走了很多弯路。
“能力共享仪”很快通过了安全检测,首先在消防部门试点应用。消防队长李刚拿着适配手环,有些怀疑地问:“这东西真能帮我们感知危险?”郭子航笑着说:“我们安排了小宇和消防员们一起训练,您试试就知道了。”在模拟火灾现场,小宇通过仪器共享“危险感知”能力,消防员们提前规避了多处坍塌风险和化学物品泄漏点。训练结束后,李刚紧紧握住郭子航的手:“郭教授,这仪器就是我们消防员的‘护身符’啊!”
除了消防领域,“能力共享仪”在医疗行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与引导中心合作,让拥有“细胞活性感知”能力的学员,通过仪器将能力共享给外科医生。在一次复杂的肿瘤切除手术中,医生借助共享的能力,精准区分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主刀医生术后感慨:“这简直是医学史上的突破!让我们在手术中多了一双‘火眼金睛’。”
在山区搜救任务中,“能力共享仪”更是成了救援神器。有一次,三名登山者在暴雨中失联,救援队携带仪器与拥有“地形记忆”能力的学员阿泽合作。阿泽通过仪器将自己对山区地形的记忆共享给救援队员,队员们即使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也能准确避开悬崖和泥石流区域,最终成功救出失联者。被救的登山者感激地说:“是你们的高科技救了我们的命!”
随着“能力共享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郭子航却没有停止研究。他在仪器上增加了“能力过滤”功能,确保共享的能力只保留有益部分,不会对使用者造成负担。他还定期组织特殊能力者和使用者进行沟通:“能力共享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方的配合。只有互相理解,才能让仪器发挥最大作用。”
有一次,媒体采访郭子航,问他研发“能力共享仪”的初衷是什么。郭子航看着窗外正在训练的孩子们,语气真诚:“我曾经犯过错误,以为能力是用来控制和索取的。但来到引导中心后我才明白,能力是用来帮助别人的。‘能力共享仪’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它让我们知道,特殊能力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陆哲远来到实验室,看到墙上挂满了“能力共享仪”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照片,笑着说:“子航,你用技术实现了‘守望相助’的意义。”郭子航拿起一个正在调试的仪器,眼里满是坚定:“这还不够,我想研发出更轻便、更普及的版本,让更多人能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能力共享仪”的蓝光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晕。郭子航知道,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安全、更温暖。他会继续在研发的道路上走下去,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让特殊能力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让守望相助的光芒,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