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零点的钟声落下时,陆哲远正沉浸在日语语法的逻辑里,指尖还停留在书页的例句上。窗外,便利店店员的清洁车刚推到门口,流浪猫打了个哈欠,缩回纸箱 —— 第三十一个 8 月 8 日,以他早已习惯的节奏,悄然开启。
经过七天的系统学习,英语和日语的日常交流已不成问题,那种 “飞速进步” 的成就感还未褪去,他本打算今天继续深入学习,朝着 “流利读写” 的目标迈进。可当他收拾好书包,准备出门前往图书馆时,脑海里却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或许,除了语言,还可以学些更 “实用” 的东西,比如能在关键时刻救人的技能。
这个念头并非凭空出现。在前一个循环日(第三十个 8 月 8 日)的傍晚,他从图书馆回家的路上,亲眼目睹了一场惨烈的车祸。一辆闯红灯的货车,狠狠撞上了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电动车车主被甩出几米远,头部鲜血直流,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当时,陆哲远和周围的路人一样,惊慌地掏出手机报警、叫救护车。可等待的十几分钟里,没有人敢上前施救 —— 大家都怕 “不懂急救,反而帮倒忙”。他看着伤者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看着鲜血在柏油路上蔓延,却什么也做不了。当救护车终于赶到时,医生检查后摇了摇头,说 “失血过多,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那一刻,陆哲远站在人群中,浑身冰凉。他拥有无限的时间,能在几天内掌握两门外语,能在游戏厅通关所有游戏,却在生命流逝的瞬间,显得如此无力。伤者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在他的心上,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 “无能为力”,是多么沉重的绝望。
“如果当时我会急救,会不会就能留住他的生命?” 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盘旋了一整夜。也正是这个问题,让他放弃了今天的外语学习计划,决心要学会急救 —— 哪怕只是多掌握一项技能,哪怕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多一分 “试一试” 的底气。
吃过早饭,陆哲远没有去图书馆,而是打开电脑,搜索 “急救知识入门”。屏幕上弹出密密麻麻的教程,从心肺复苏(cpR)到伤口止血包扎,从骨折固定到海姆立克急救法,种类繁多,专业性极强。他没有贪多,而是先从最基础、最常用的心肺复苏开始学起。
他找来家里的沙发靠垫,当作 “模拟患者”,跟着网上的教学视频一步步练习。按压位置要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 5-6 厘米,按压频率每分钟 100-120 次,每按压 30 次,要进行 2 次人工呼吸。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 按压位置找不准,力度要么太轻达不到效果,要么太重会 “压伤” 模拟患者;人工呼吸时,不知道如何正确打开气道,吹气量也总是掌握不好。
视频里的老师反复强调 “动作标准是救命的关键”,陆哲远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把教学视频下载下来,放慢速度,逐帧学习每个动作的细节;用尺子在靠垫上标记出按压点,确保每次按压都精准无误;对着镜子练习人工呼吸的姿势,直到能熟练地打开气道、密封吹气。
中午,他简单吃了点东西,继续练习。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就用热毛巾敷一敷;动作不标准,就重新看视频,反复纠正。他知道,自己拥有 “无限时间”,但生命不会给人 “重复练习” 的机会,每一次模拟训练,都必须像面对真实的患者一样认真。
下午,他觉得光靠网上的教程和模拟练习还不够,必须亲眼看看专业医生是如何操作的。他换上一身不起眼的衣服,来到市中心医院的急诊科,假装是 “等待就诊的患者”,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目光紧紧盯着急诊室的门口。
每当有外伤患者被送进来,他都会悄悄凑过去,观察医生和护士的急救动作 —— 如何快速判断患者意识,如何精准进行心肺复苏,如何用绷带进行止血包扎,如何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他把这些细节记在心里,回到家后,立刻在 “模拟患者” 身上反复练习。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医生在给心跳骤停的患者做心肺复苏时,按压的同时,还在指导身边的护士准备除颤仪,嘴里不停喊着 “肾上腺素 1 毫克静推”。虽然他暂时用不上这些专业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但他还是把 “急救时的分工配合”“与其他施救者的沟通” 这些细节记了下来,告诉自己 “多知道一点,总是好的”。
医院的 “偷师” 持续了好几个循环日(对他而言,是连续的学习天)。他从一开始的 “远远观望”,到后来能主动帮护士递些东西,趁机请教一些急救中的小问题。急诊科的护士都认识了这个 “经常来帮忙的小伙子”,有人笑着问他:“你这么喜欢急救,是想当医生吗?”
陆哲远只是笑着摇摇头:“就是想多学一门技能,万一以后能帮上忙呢。” 他没有说自己的秘密,也没有说那场车祸带来的冲击,只是把这份 “想救人” 的执念,藏在每一次认真的练习里。
到了第五个 “急救学习日”(第三十五个循环日),陆哲远已经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伤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常用急救技能。他用家里的玩偶模拟 “气道异物梗阻的儿童”,能快速准确地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用毛巾和木棍模拟 “骨折的手臂”,能规范地进行固定包扎。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甚至在网上找到了急救技能考核的题库,一一作答,正确率达到了 90% 以上。
傍晚,他再次来到医院急诊科,正好遇到一位老人在候诊时突然晕倒,失去意识。周围的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陆哲远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冲上前,跪在老人身边,大声喊道:“大家让一让,我会急救!麻烦谁帮忙打一下急救电话,再去叫一下医生!”
他快速检查老人的意识和呼吸,发现老人已经没有呼吸,也摸不到颈动脉搏动。他立刻解开老人的衣领,清理口腔异物,打开气道,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吹气、按压、吹气…… 每一个动作都标准而有力,手臂因持续用力而青筋凸起,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几分钟后,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赶到,看到陆哲远正在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不禁有些惊讶。医生立刻接过急救工作,进行专业的生命支持,陆哲远则在一旁,准确地向医生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患者晕倒约 2 分钟后开始急救,已进行 3 组 cpR,目前仍无自主呼吸和脉搏。”
最终,在医生的专业救治下,老人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被推进了抢救室。陆哲远站在走廊里,看着抢救室亮起的红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手臂的酸痛在此刻才汹涌袭来,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踏实。
虽然他不知道老人最终能否平安度过难关,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像上次那样 “无能为力”。这种 “能为生命做些什么” 的感觉,比掌握两门外语、在游戏厅通关,都更让他觉得有意义。
走出医院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晚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陆哲远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抬头看着夜空,星星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像无数双注视着人间的眼睛。他想起那场车祸中离世的伤者,想起刚刚被抢救过来的老人,突然明白,无限的时间不应该只用来提升自己,更应该用来守护那些脆弱的生命。
回到家后,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打开电脑,开始搜索 “进阶急救知识” 的教程。他知道,自己现在掌握的技能还很基础,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 比如溺水急救、触电急救,甚至是更专业的创伤急救。
凌晨零点的钟声响起时,陆哲远还在看着急救教程,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他知道,明天依旧是 8 月 8 日,依旧要重复今天的生活。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 “重复” 感到迷茫,因为他找到了比 “进步” 更重要的目标 —— 用自己的能力,去守护那些可能被时间遗忘的生命。
这一夜,他睡得格外安稳。梦里,他不再是那个被困在时间里的囚徒,而是成了一个能为生命 “争取时间” 的守护者。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这个 “梦”,一定会在某一个 “8 月 8 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