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腹部重伤的军士,在苏清欢的清创术后,配合她开的汤药,竟真的挺过了危险期,伤口逐渐愈合,高热也退了。
消息传开,太医院内对苏清欢的质疑声浪被强行压下去不少。事实胜于雄辩,她那种看似“离经叛道”的医术,确实能解决太医们束手无策的难题。
刘院使的脸色更加难看,却也不好再明着刁难。苏清欢申请的药材器械,虽然依旧拖延,但总算能陆续到位。她那间偏僻的小院,也渐渐有了些“防疫清创科”的样子。
苏清欢趁热打铁,开始实施她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授徒。
她深知,仅凭她一己之力,无法将现代医学理念推广开来。她需要培养一批理解并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人才。
她向太医院提出,要挑选一些年轻医官和学徒进行培训。刘院使巴不得她离核心远点,敷衍地同意了,随手划拨了几个资质平庸、无人愿要的学徒给她。
苏清欢并不在意。她看中的不是天赋,而是心性和态度。
她将这几个学徒叫到跟前,没有立刻传授高深技术,而是先让他们反复做一件事:洗手。
用皂角、用流水、用她特制的“消毒烈酒”(高度蒸馏酒),严格按照她规定的步骤和时长,清洗双手的每一个角落。
学徒们面面相觑,觉得这位新上司有些古怪,但还是照做了。
然后,她开始讲解最基础的道理:何为“病邪”(微生物),为何要消毒隔离,清创术的基本原则……
她讲得深入浅出,结合实例,并亲自示范。
起初,学徒们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暗中发笑。但当苏清欢带着他们去查看那个逐渐康复的军士伤口,对比之前化脓腐烂的模样时,他们渐渐沉默了。
校果,是最好的老师。
苏清欢又找来一些刚死亡的动物尸体,让他们练习缝合、打结、简单的外科操作。要求极严,动作稍有偏差便要重来。
过程枯燥而艰苦,有人退缩了,但也有人被这种新奇而有效的医术所吸引,眼中燃起了求知的光芒。一个名叫林风的年轻学徒,格外认真刻苦,进步神速,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苏清欢重点培养他,将更多技巧倾囊相授。她需要尽快培养出得力助手。
除了技术,苏清欢也开始有意识地融入太医院的体系。她不再一味强调“现代”,而是尝试将现代医学知识“翻译”成古代医者能理解的语言。
例如,将“静脉输液”称为“金针渡脉术”,将“消毒”称为“辟邪净秽法”,将“感染”称为“毒邪内陷”……虽然本质不同,但更容易被接受。
她还将一些常见外伤和感染的处理流程,编写成简易的《清创要则》,图文并茂,分发下去,供太医们参考。
这种“本土化”的尝试,虽然打了折扣,却有效地减少了一些阻力。一些较为开明的年轻太医,开始私下向她请教。
“防疫清创科”这块硬骨头,终于被苏清欢一点点啃了下来,虽然依旧边缘,但总算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发出微弱却不容忽视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