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景和四年六月初,江南的风带着荷香漫过街巷,“江南天工染”联盟的招牌在苏杭扬各地染坊门前纷纷挂起,红底金字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江南染织行业最鲜明的标识。自标准化成果发布大会后,仅半月时间,联盟成员就从八十余家增至一百五十余家,标准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江南染织业,更迎来了来自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与鼎力支持。
最先传来的是客商的合作热潮。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云锦阁”派来了采买总管,带着百匹布的采购订单直奔青记染坊,总管握着青娘的手说:“朝廷贡品采买清单已将‘江南天工染’列为首选,我们这次来,不仅是采购现货,更想签订全年的供货协议,往后宫里的绣品用料,就靠你们了!”西域客商也循着名声而来,他们骑着骆驼,带着香料和宝石,执意要与联盟签订独家代理协议,直言“这般色泽均匀、耐洗耐磨的布料,在西域定能卖出好价钱”。短短一月,联盟就接到了来自京城、西域、南洋的订单共计五百余匹,是之前江南染坊月订单总量的三倍。
行业内部的认可更是实打实。之前对标准化持观望态度的老牌染坊,纷纷主动申请加入联盟。苏州“锦盛染坊”的老掌柜带着祖传的染布秘方赶来,诚恳地说:“以前总觉得老法子不能丢,可看到你们的标准化既保品质又增效益,才明白守旧不如革新。我愿将祖传秘方贡献出来,融入联盟的标准化体系,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各地染坊掌柜们也自发组织交流活动,互相学习标准化落地经验,苏州小李的染坊还成了区域交流中心,每月接待十余批来访的同行,分享设备改造、人员培训的实操心得。
朝廷的支持则为联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染织监管署正式发文,将青记的标准化体系列为“江南染织行业推荐标准”,要求新开设染坊必须参照执行;户部还下拨了专项银两,用于支持联盟建设检测中心和培训基地。李大人再次亲临江南,考察联盟染坊的标准化执行情况,看到统一规范的工艺流程、精准无误的检测数据,不禁赞道:“‘江南天工染’已成行业标杆,朝廷将在全国推广你们的经验,让更多染坊受益!”更令人振奋的是,工部牵头的“运河漕运物资采买”项目,直接将“江南天工染”纳入采购目录,一次性下达了三百匹的政府采购订单。
民间的反响同样热烈。百姓们都以穿“江南天工染”的布料为荣,街头巷尾的成衣铺都挂出了“天工认证布料制作”的招牌,生意火爆。之前因废水污染问题与染坊有过摩擦的村落,如今看到联盟染坊都按环境标准处理废水,甚至将废料转化为肥料、釉料,纷纷送来锦旗,称赞“天工染,既爱美也爱绿水青山”。文人墨客也为“江南天工染”挥毫泼墨,诗句“青娘巧织天工色,染尽江南六月春”在坊间广为流传,更让“江南天工染”的名声深入人心。
这一日,青娘、沈行舟、温景然坐在青记染坊的庭院里,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订单和各地送来的感谢信,脸上满是欣慰。沈行舟翻着账目册,笑道:“现在联盟的月利润已突破百两,按这个势头,年底就能收回培训基地和检测中心的建设成本。”温景然则展示着新的检测设备:“朝廷拨的专项银两已到位,检测中心下个月就能投入使用,到时候能为联盟成员提供更全面的检测服务。”
青娘望着庭院中盛放的荷花,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为配方优化殚精竭虑,到如今标准化体系被全行业认可、被朝廷支持,这条路走得艰辛,却也走得踏实。她轻声道:“这不是我们三个人的成就,也不是青记一家的荣耀,而是所有联盟成员齐心协力的结果,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碰撞出的火花。”
正说着,驿卒送来一封来自京城的信函,是吏部尚书为女儿大婚定制的百匹“烟霞青”布料订单,信中特意注明“非‘江南天工染’不采买”。三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暮色渐浓,荷香阵阵,染坊的灯光次第亮起,映照在“江南天工染”的匾额上,也映照在三人并肩的身影上。来自行业、朝廷、民间的认可与支持,如潮水般汇聚,推着“江南天工染”不断前行,也让青娘的商业智慧在江南大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这份认可与支持,终将化作前行的动力,让标准化之路越走越宽,让江南的染布香飘四海、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