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景和四年二月中旬,春风拂绿了城隍庙前的柳梢,青记染布庄的后院却比往常更热闹——十几名来自苏州、杭州的染坊掌柜围在染缸旁,看着伙计按标准流程染制“雨过天青”罗缎,从原料处理到染料调配,从染色到漂洗,每一步都井然有序,引得掌柜们频频点头。
“光有标准还不够,得建个‘样板’染坊,让同行们亲眼看到标准化的好处,才能跟着学。”青娘擦了擦额角的汗,转身时正撞见沈行舟提着食盒走来,里面是为掌柜们准备的茶点。沈行舟笑着递过一块桂花糕:“我茶庄当年建示范茶坊后,来学经验的茶商络绎不绝,不仅打响了名声,还带动了整个茶市的品质提升。你这示范染坊,定能让更多染坊跟着做标准化。”
温景然的声音从染坊门口传来,他手里捧着一卷“示范染坊规划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染坊的区域划分:“我按‘流程顺畅、安全环保、便于参观’的原则,把染坊分成原料区、预处理区、染色区、漂洗区、晾晒区、成品区六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贴有标准流程海报和安全警示标识。”他指着规划图上的参观通道,“还特意留了三尺宽的参观通道,铺着青石板,方便客人观看操作,又不影响伙计干活。”
青娘接过规划图,指尖划过清晰的区域划分,忽然想起上月扬州布庄的王掌柜来考察时,因染坊区域混乱,差点被染料桶绊倒。“今日就启动示范染坊建设!”她当即和沈行舟、温景然分工,沈行舟负责联系工匠改造染坊布局,温景然负责制作标准海报和标识,青娘则负责培训伙计,确保每个人都能熟练按标准操作,展现示范染坊的专业度。
第一是“区域改造”。沈行舟请来木匠和泥匠,按规划图重新划分染坊区域:原料区用木架分层存放黄芩、蔷薇果等原料,每层都贴有“原料名称+鉴别标准+存放周期”的标签;预处理区摆放着清洗池和蒸制灶,池边贴有“清洗步骤图”,灶旁挂着“蒸制计时沙漏”;染色区整齐排列着十口染缸,每口缸上都标有“适用颜色+水温要求+责任人”;漂洗区搭建了三级过滤池,旁边立着“废水处理流程牌”;晾晒区安装了可调节高度的晾布架,架旁贴有“晾晒标准:通风避光,间距一尺”;成品区用木质货架存放染好的布料,每匹布都附有“质检合格单+染色日期”。
第二是“标识与海报制作”。温景然亲自设计标准海报,上面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展示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比如“染料调配海报”上,画着银勺、瓷缸的使用方法,标注着“黄芩汁三两、蔷薇果汁二两”的用量;“安全操作海报”上,画着穿紧身衣物、用棉布垫手的伙计,旁边写着“热料操作三不准:不准穿宽松衣物、不准单手搬桶、不准离人”。他还制作了彩色标识牌,红色的“禁止吸烟”挂在灶台旁,绿色的“可回收废料”贴在原料区,蓝色的“参观通道”箭头贯穿整个染坊,醒目又易懂。
第三是“伙计培训”。青娘组织所有伙计进行为期三日的集中培训,从标准流程到接待礼仪,逐一考核——要求伙计不仅能熟练按标准操作,还能向参观的掌柜讲解每个步骤的意义,比如“为何要三级过滤废水”“为何要按沙漏计时蒸制原料”。温景然还特意培训伙计应急处理能力,模拟“染料溅出”“设备故障”等场景,确保伙计们能沉着应对,展现示范染坊的专业素养。
示范染坊建成后的第一日,便迎来了第一批参观的染坊掌柜。青娘亲自带队讲解,从原料区的鉴别标准,到染色区的水温控制,再到漂洗区的废水处理,每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杭州的张掌柜走到过滤池旁,看着清澈的过滤水,忍不住称赞:“这废水处理得比我家的饮用水还干净!回去我也按这个标准建过滤池。”苏州的李掌柜则盯着染缸上的标识,掏出纸笔记录:“每口缸都标着适用颜色和水温,这个法子好,再也不怕伙计用错缸了!”
正午时分,伙计们按标准流程染好一批“流霞色”云锦,掌柜们围过来查看,布面色光均匀,布角盖着“青记染”的印记,质检合格单上记录着每一步的操作人和时间。王掌柜拿着合格单,感慨道:“有了这样的标准和记录,就算出了问题也能找到原因,往后我家染坊也要学青记,建个示范车间!”
送走掌柜们后,暮色已浓。三人坐在染坊的参观通道旁,看着整齐的区域、醒目的标识、熟练操作的伙计,心中满是成就感。沈行舟递过一杯热茶:“示范染坊一建成,咱们青记的名声就更响了,往后不仅有订单,还能帮同行提升品质,这才是真正的行业带头人。”温景然则翻着掌柜们留下的联系方式:“好几个掌柜都想请咱们去帮他们规划染坊,咱们可以派老伙计去指导,既赚了服务费,又能推广标准化。”
月光洒在染坊的青石板通道上,映出清晰的“参观通道”箭头。青娘握着热茶,看着身边的两人,忽然觉得,这场关于标准化的征途,早已不只是青记一家的事——从配方优化到环境管理,再到如今的示范染坊,每一步都在为整个染布行业铺路。而这份责任,正因有沈行舟的经验、温景然的细致,才得以落地生根,影响更多人。
子夜时分,青娘将今日参观的记录整理成册,上面记着每位掌柜的需求和建议。她刚要吹灯歇息,却见窗纸上映着两个熟悉的身影——沈行舟正帮着温景然检查晾布架的牢固度,两人时不时用手晃动木杆,确认是否符合标准,低声说着话,偶尔传来几声轻笑。青娘望着那两道身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知道,这场关于引领与传承的征途,她从未独行。
第二日清晨,里正亲自来染坊,说要将青记的示范染坊作为“乡邻示范项目”,推荐给县衙,还说县衙可能会拨款支持青记推广标准化。青娘笑着将示范染坊的规划图和标准手册交给里正,说:“只要能帮到更多染坊,我们愿意把经验分享给大家。”
几日后,苏州布庄派人送来感谢信,说按青记示范染坊的标准改造后,染布的差错率降了七成,订单比上月多了五成。青娘将信读给沈行舟和温景然听,两人都露出欣慰的笑容。沈行舟提议:“不如咱们在示范染坊里设个‘培训室’,专门教同行标准化操作,还能收些学费,补贴染坊开支。”温景然则点头赞同:“我还可以制作‘示范染坊操作视频’(注:古风设定为“手绘连环画+伙计演示解说册”),卖给不能来现场的染坊,让更多人能学习标准。”
青娘看着两人认真的模样,心中暖意涌动。她忽然起身,走到染色区,指着刚染好的“雨过天青”罗缎对两人笑道:“走,咱们用示范染坊的标准,再染一匹云锦,就当是为‘示范染坊建设完成’庆功!”沈行舟和温景然相视一笑,纷纷围了过来。晨光下,三人的身影被染缸里的澄澈蓝光笼罩,那些关于示范引领、梦想与情谊的故事,正随着染料的流转,在大乾的春风里,缓缓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