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城隍庙染布庄,议事厅内的窗扇尽数敞开,春风携着院外海棠的香气涌入,拂过案上摊开的《大乾染坊拓疆图》。青娘、沈行舟与温景然围坐案前,指尖在地图上的塞北、东海、西南三地轻轻划过——这是三人耗时一月,结合过往经营经验与新市场调研,定下的未来三年规划,每一处标注的新站点、每一条规划的商路,都承载着染坊更广阔的江湖梦。
“塞北是咱们今年的首要目标。”青娘将一枚朱砂红点在地图上的云中郡,“去年陈镖师探查归来,说云中郡百姓多以游牧为生,需耐磨、抗风的染布,且当地缺乏优质染坊,咱们去了定能打开市场。”她取出一份《塞北开拓细则》,上面记着具体步骤:三月派先遣队搭建临时站点,四月调运适配塞北气候的染料与加厚布料,五月举办市集首秀,同步收集当地需求调整工艺。
沈行舟接过细则,补充道:“塞北商路偏远,我已与漠北商队谈妥联运,他们熟悉草原路线,能保障染料与染布的运输安全;另外,我还在云中郡周边选了三处‘染料种植点’,计划试种沙棘与耐寒蓝草,往后便能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成本。”他指着地图上标注的种植点,眼中满是期待,“若试种成功,不仅塞北站点受益,关西站点也能就近调货。”
温景然则将一叠《工艺改良方案》摊在案上,其中既有针对塞北干燥气候的“油脂固色法”——在染料中加入少量羊油,让染布更抗风裂;也有适配东海湿热的“海盐漂洗术”——用东海盐卤漂洗染布,既能防潮又能提亮色泽;还有为西南山地准备的“草木混合染”——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藤资源,染出独特的棕、绿二色。“不同地域需不同工艺,咱们得提前备好‘工具箱’,才能应对各种情况。”温景然拿起方案中的染料样品,“这是用塞北羊油试染的布,你们看,比普通染布更挺括,也不易起毛。”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将未来规划细化到每一个环节:
- 市场拓展:除了今年重点开拓的塞北,明年计划进军东海沿岸——那里通商口岸多,可将染布销往海外;后年则向西南山地渗透,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需求,开发特色染布。每开拓一处新市场,都先派先遣队调研水土、风俗、需求,再制定适配的经营策略。
- 工艺创新:设立“草木染研工坊”,由温景然牵头,联合各地工匠研究新染料、新工艺。今年重点突破“耐寒染料”与“抗风工艺”,明年主攻“外销染布的耐海水腐蚀技术”,后年探索“西南特色草木的染色应用”。研工坊的成果会及时整理成《工艺手册》,下发各站点推广。
- 网络完善:在现有二十一处固定坊栈、五十余处流动站点的基础上,未来三年再新增十五处固定坊栈、三十处流动站点,形成“覆盖大乾、连接海外”的经营网络。同时,优化资源中转仓布局,在塞北设云中仓、东海设泉州仓、西南设昆明仓,确保各区域资源调配更高效。
- 人才培养:推出“染坊育才计划”,每年选拔优秀工匠、管事去各地站点交流学习,还会邀请行业内的绣娘、染师来坊授课;针对新开拓市场,专门培养“地域专员”——熟悉当地语言、风俗、商路,能快速融入当地市场的人才。
“咱们的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青娘将《塞北开拓细则》《工艺改良方案》《育才计划》整理成册,命名为《青娘染坊三年拓疆策》,“下个月,先遣队便要出发去塞北,咱们得把物资、人员都安排妥当,确保首战告捷。”
沈行舟立即起身:“我这就去清点染料与布料,优先调配塞北需要的加厚棉布与沙棘染料;再与漠北商队确认运输路线,定好每月的运输班次。”温景然也跟着起身:“我去研工坊再调试几遍‘油脂固色法’,确保工艺成熟;还要给先遣队的伙计培训塞北的染色注意事项,避免出纰漏。”
议事厅外,海棠花簌簌飘落,落在《大乾染坊拓疆图》上,仿佛为这张未来的蓝图添了几分生机。青娘看着两位伙伴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力量——从城隍庙的小染布庄,到如今规划着覆盖大乾、连接海外的经营网络,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三人的同心协力,更离不开对“做好染布、传好手艺”的初心坚守。
她知道,未来的路或许还会有风雨——塞北的风沙可能会延误运输,东海的湿热可能会影响染布品质,西南的山地可能会增加开拓难度,但只要三人同心、团队协力,只要守住匠心与诚心,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夕阳西下,染布庄的晾布架上,各色染布在风中轻舞,既有江南的清雅、关西的浓烈,也有岭南的艳丽,还有为塞北准备的厚实耐磨的“风沙褐”。青娘站在晾布架旁,望着远方的天际,仿佛已看到塞北市集上百姓抢购染布的热闹场景,看到东海商船上满载染布驶向海外的壮阔画面,看到西南山村里少数民族穿着特色染布服饰的鲜活模样。
这便是染坊的未来,是三人共同的江湖梦——让“青娘染布”的名号,传遍大乾的每一寸土地,飘向更远的海外,让古老的草木染艺,在新时代的江湖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