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京畿通往城隍庙的官道上,一队熟悉的双辕染布车正缓缓前行。车辕上的“青娘染布”杏黄旗在风中轻扬,车厢里堆着从江南带回的荷梗、关西捎的沙棘汁,还有岭南新采的苏木——这是青娘带着流动经营团队,结束半年的跨区域巡访后,终于踏上了归乡的路。车轮碾过熟悉的青石板,远处城隍庙的飞檐渐渐清晰,青娘指尖抚过车窗,眼中泛起暖意:“走了大半年,总算要回咱们的老地方了。”
这趟归乡之路,比往日任何一次出行都更显郑重。年初,青娘带着团队从城隍庙染布庄出发,先后去了江南、关西、岭南三地,既是为了巡查各流动站点的经营,也是为了收集各地的染布需求与工艺心得。如今返程,车厢里不仅装着各地的特产染料,更装着厚厚的《流动经营复盘册》——上面记着江南站点如何优化梅雨防潮法,关西如何改良防沙染布工艺,岭南又探索出哪些新的染料配方,每一页都是半年来的心血。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去江南时,染好的布在船上闷了几日便生了霉,如今有了竹炭防潮与樟木箱存贮,再远的路也不怕了。”沈行舟坐在一旁,翻着手中的《巡行历》,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的市集变化,“这次去岭南,发现那边的漕运比陆路更便捷,往后咱们往南方调货,便可多走水路,既省功夫又减损耗。”
温景然则从药箱里取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用岭南茯苓与京畿槐花混合制成的新染料:“这是在岭南试出的‘双香染’,染出的布既有茯苓的清润,又有槐花的淡雅,还能防蛀,正好带回城隍庙的染布庄,让老主顾们尝尝鲜。”
车窗外的风景渐渐熟悉,路过街角那家曾常去的茶馆时,青娘想起初遇沈行舟的情景——那时她刚接手城隍庙的染布庄,因染料短缺急得团团转,是在这家茶馆喝茶时,沈行舟听闻后,主动介绍了江南的染料商;又想起后来遇到温景然,是染布庄的伙计染布时不慎烫伤,温景然路过救治,还顺便指出了染料配伍的问题,三人就此结下缘分,成了生意上的伙伴、路上的同行人。
“当年咱们只守着城隍庙这一家染布庄,如今却能把流动站点开到大江南北,靠的不只是运气,更是咱们仨一条心,遇事不慌、遇难不躲。”青娘望着窗外熟悉的城隍庙牌坊,语气里满是感慨,“这次回去,咱们要把这半年的经验好好梳理,让老染布庄也沾沾流动经营的光,往后既是固定的根基,也是流动站点的后盾。”
说话间,染布车已抵达城隍庙前的染布庄门口。伙计们早已闻讯等候,见车队回来,纷纷上前帮忙卸货。老主顾王大娘挤在人群里,笑着喊道:“青娘啊,可算盼你回来了!我家孙女儿出嫁,还等着你的好染布做嫁衣呢!”
青娘笑着应道:“大娘放心,这次从江南带回了最好的‘荷露青’,还有新试的‘双香染’,保准让您孙女儿的嫁衣又好看又耐穿!”
沈行舟与温景然也跟着下车,看着熟悉的染布庄门面,眼中满是欣慰。沈行舟道:“明日我便去茶馆,跟江南的染料商再定一批货,让咱们的染布庄货源更足些。”温景然则说:“我去把新染料的方子整理出来,教给伙计们,往后咱们的染布又多了新花样。”
夕阳下,城隍庙的钟声缓缓响起,染布庄的晾布架上,新带回的染布在风中轻舞,既有江南的清雅、关西的浓烈,也有岭南的艳丽。青娘站在染布庄前,看着眼前的伙伴与伙计,看着熟悉的故园风景,心中明白:归乡不是终点,而是带着半年的收获与经验,在熟悉的土地上,为流动经营的新征程埋下更坚实的伏笔。
往后的日子里,城隍庙的染布庄将成为流动站点的“总后方”,既提供稳定的染料与工艺支持,也接纳着来自各地的经验与创新。而青娘与伙伴们,也将从这里再次出发,带着归乡沉淀的初心,走向更广阔的江湖,让“青娘染布”的名号,既扎根故园,又飘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