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府的寿宴布料交付后,老太君对明黄色渐变布赞不绝口,特意在宫廷家宴上向皇后提及青韵染布庄的工艺精湛。皇后本就对之前的布料满意,听闻后更是对青娘的用心赞赏有加,当即奏明皇上,提议对青韵染布庄予以嘉奖,以鼓励这般用心做事的商户。
三日后的清晨,染坊门口突然响起锣鼓声,一队身着官服的人簇拥着一名手持圣旨的太监走来,引得街坊邻居纷纷围拢观看。青娘听闻动静,连忙带着沈行舟、温景然和工匠们出门迎接,心中已然猜到几分缘由。
“青韵染布庄掌柜青娘接旨!”太监展开明黄色的圣旨,语气庄重洪亮,“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青氏经营染坊,匠心独运,以药材为料,工艺精良,所制布料供于宫廷,质优无疵,皇后及众妃甚喜。其心可嘉,其技可赞,特赐‘匠心染韵’匾额一方,赏白银五百两,以资鼓励。望青氏再接再厉,恪守匠心,不负圣恩。钦此!”
“民女青娘,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青娘恭敬地跪地接旨,双手接过圣旨时,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更是对整个染坊所有人心血的认可。
随后,两名差役抬着一块鎏金匾额走来,匾额上“匠心染韵”四个大字笔力遒劲,边框雕刻着精美的祥云纹路,熠熠生辉。太监亲手将匾额交到青娘手中,笑着道:“青掌柜,皇上和皇后娘娘都很看重你,以后可要好好做手艺啊。”
“奴才定当铭记圣恩,用心做好每一匹布。”青娘连忙道谢,又让账房先生拿出银两,分给传旨的太监和差役作为谢礼。
围观的街坊邻居纷纷鼓掌称赞,裕和染坊的王掌柜也挤在人群中,看着那方鎏金匾额,脸上满是羡慕与羞愧——他之前还想着打探工艺、散播谣言,如今见青韵染布庄获皇家赐匾,才知差距悬殊,当即断了歪心思。
传旨的人走后,沈行舟笑着上前道:“青娘,恭喜你啊!皇家赐匾,这可是京中商户想都不敢想的荣耀,以后你这染坊就是皇封的‘匠心’商户了!”
温景然也满脸欣慰:“这都是你和工匠们一步步打拼出来的,从最初的试染失败,到如今的皇家认可,每一步都不容易。这匾额实至名归。”
工匠们更是欢呼雀跃,一名老工匠激动地说:“掌柜的,咱们有了皇家赐匾,以后再也不怕别人质疑咱们的工艺了!咱们跟着你,真是选对了!”
青娘抚摸着匾额上的大字,眼中满是感慨。从当初接手小小的染坊,到如今扩建新坊、获皇家赐匾,这一路离不开沈行舟的资金与物流支持,离不开温景然的工艺指导,更离不开工匠们的辛勤付出。她举起匾额,对众人道:“这荣耀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咱们所有人的!以后咱们更要恪守匠心,把每一匹布都染好,绝不辜负皇上和皇后娘娘的期望!”
当日下午,青娘就让人将匾额悬挂在染坊大门的正上方。鎏金的匾额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往来行人无不驻足观望,不少人因此特意走进染坊订购布料,订单量较之前翻了近一倍。尚衣局也再次派人前来,定下了冬季宫装的所有染色订单,还承诺会将青韵染布庄推荐给各地的贡品采买官。
沈行舟看着络绎不绝的客人,笑着对青娘和温景然说:“如今有了皇家赐匾,青韵染布庄的名声算是彻底打响了。我看咱们可以趁机拓展外地市场,把药材染布卖到江南甚至西北去,我茶庄的物流渠道正好能用上。”
温景然点头附和:“我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调整药材染料的配方,比如江南潮湿,就多加些固色的成分;西北干燥,就优化布料的柔软度。这样各地客户都会满意。”
青娘看着悬挂的匾额,又看向眼前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忙碌的工匠,心中充满了干劲。她知道,皇家赐匾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有了这份荣耀与认可,有了伙伴们的鼎力支持,青韵染布庄定能走出京城,将“匠心染韵”的名声传遍天下。
当晚,染坊张灯结彩,青娘拿出皇上赏赐的白银,置办了丰盛的酒菜,与所有工匠、沈行舟和温景然一同庆贺。席间,众人频频举杯,既为今日的荣耀喝彩,也为未来的前景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