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娘从京城返回泉州时,正值初秋,染布庄的庭院里晒满了新染的布料,风吹过,五颜六色的布料如彩旗般飘动。刚进门,就见周会长带着几名苏州织工围在织机旁,神色焦急地对着一匹云锦低语,青娘快步走上前,问道:“周会长,这是怎么了?”
周会长见青娘回来,连忙拱手:“青娘会长,您可算回来了!咱们按新的贡品标准织造云锦,可这‘日月星辰’的纹样总织不出您要的层次感,金线和云锦的衔接处也不够自然,试了好几次都不行,再耽误下去,下批贡品就赶不上了。”
青娘俯身查看那匹云锦,果然见星辰纹样显得扁平,金线镶边处有些生硬。她拿起织梭,对织工道:“我来试试。织造星辰时,要用细绒线打底,再用金线按‘外粗内细’的手法勾勒,这样才会有立体感;衔接处要把金线埋入云锦胚布半寸,再轻轻挑起绒线覆盖,就不会显得突兀。”
说着,青娘坐上织机,手指翻飞间,织梭在云锦胚布上穿梭。不过半个时辰,一小片星辰纹样就跃然布上,金线与绒线衔接自然,在阳光下层次分明,熠熠生辉。织工们看得目瞪口呆,一名年轻织工连忙道:“会长的手艺也太精妙了!我们之前只想着把纹样织完整,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诀窍。”
青娘笑着停下手中的活:“手艺没有捷径,既要守规矩,也要懂变通。你们回去后多练习,明天我再带你们研究‘海浪纹’的织法,这种纹样要用到‘虚实交织’的手法,在东洋商路的货物里很受欢迎。”
周会长感激道:“多亏了青娘会长指点,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要卡在这里多久。我这就带织工们回去练习,定不耽误贡品和东洋货物的织造。”
解决了云锦织造的问题,青娘又赶往温景然的药材加工厂。加工厂的第一期扩建已经完成,新的晾晒场里摆满了晾晒的药材,研磨车间里机器轰鸣。温景然正和几名医徒围着一罐药膏发愁,见青娘进来,连忙招手:“青娘,你来得正好!咱们新做的养生药膏,药效是够了,但香气总有些杂,不符合皇家贡品的标准,也怕东洋商户不喜欢。”
青娘拿起药膏闻了闻,果然闻到一丝淡淡的苦涩味,她思索片刻道:“是不是苏木和沉香的比例没掌握好?温大夫,你之前用的是‘一钱苏木配三分沉香’,不如试试‘八分苏木配四分沉香’,再加入少量晒干的桂花花瓣,既能中和苦涩味,又能让香气更清雅。”
温景然眼前一亮,立刻让人按这个比例重新熬制药膏。半个时辰后,新熬制的药膏出炉,打开瓷瓶,清雅的香气混杂着淡淡的桂花香扑面而来,苦涩味消失无踪。医徒们忍不住赞叹:“青娘会长这主意太妙了!这样的药膏,不管是皇家还是海外商户,肯定都喜欢。”
温景然笑着说:“我只想着药效配伍,却忽略了香气的调和,还是青娘心思细腻。我这就把新的配方记下来,让工人们按这个标准批量生产,同时也教他们辨别药材的香气,确保每一批药膏的气味都一致。”
青娘又叮嘱道:“药膏的熬制时间也要严格把控,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熬三个时辰,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样才能让药材的药效和香气充分融合。另外,桂花花瓣要提前筛选干净,不能有杂质,影响药膏品质。”
处理完染布庄和加工厂的事,青娘马不停蹄地赶往泉州港,沈行舟正在这里指导水手们熟悉新的货物装载方式。见青娘过来,沈行舟迎上前:“你可算回来了,京城的事都办妥了?我这边正愁呢,东洋的货物里有一批易碎的漆器,还有药膏和云锦,怎么装载才能避免碰撞损坏,我们试了几种方式都不理想。”
青娘跟着沈行舟登上“通泰号”,查看了货物的摆放情况,道:“漆器要放在船舱中层,用稻草包裹后再装入木盒,木盒之间用棉絮填充;云锦要挂在船舱上层的横杆上,避免挤压褶皱;药膏放在下层的木箱里,木箱底部铺上棉垫,箱子之间留出缝隙,防止受潮。另外,要安排专门的伙计负责看管货物,航行中每隔两个时辰检查一次。”
沈行舟按青娘的方法安排水手们重新装载货物,果然比之前整齐稳固了许多。他笑着说:“还是你考虑得周全,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货物在运输中损坏了。对了,李校尉已经把护卫们训练得差不多了,向导也已经到了,就等货物装载完毕,三日后就能出发。”
“一路保重,注意安全。”青娘叮嘱道,“若是遇到技术上的问题,比如货物损坏、织法出现偏差,就快马给我送信,我会想办法解决。”
接下来的几日,青娘全身心投入到手艺传承和精进上。她在染布庄开设了织法培训班,亲自教授织工们“虚实交织”“金线埋绒”等精妙手法,还编写了织法手册,让织工们人手一本;在药材加工厂,她和温景然一起整理药膏配方和熬制技巧,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要求工人们严格遵守;她还去了江南的茶农那里,指导他们改进茶叶的采摘和炒制工艺,教他们如何分辨茶叶的品质等级,确保御茶的供应始终保持最优标准。
培训班开设半个月后,织工们的手艺有了显着提升。新织出的“海浪纹”云锦,浪涛起伏,栩栩如生,比之前的品质好了三成。一名织工拿着自己的作品,激动地对青娘道:“会长,谢谢您!我织了十几年云锦,从来没织出过这么好的纹样,现在就算是贡品,我也能轻松应对了!”
药材加工厂的工人们也熟练掌握了新的药膏配方和熬制技巧,每一批药膏的药效和香气都保持一致,合格率从之前的八成提升到了百分之百。温景然看着整齐摆放的药膏,对青娘道:“没想到手艺精进后,效率和品质都提高了这么多。以后就算订单再多,咱们也能从容应对了。”
江南的茶农们也传来好消息,改进工艺后采摘的茶叶,品质更优,产量也增加了一成。茶农们特意给青娘送来了一面“技艺传家”的牌匾,感谢她的指导。
青娘站在染布庄的庭院里,看着手中的织法手册,又望向远处忙碌的织工和运货的马车,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手艺是生意的根基,只有不断精进手艺,严格把控品质,才能让行会的货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让商路走得更远更稳。
三日后,沈行舟的东洋船队如期出发。青娘和温景然站在码头,看着船队缓缓驶离,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们相信,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优质的货物,沈行舟一定能顺利开拓东洋商路,为行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他们留在泉州,会继续精进手艺,培养人才,为行会的未来筑牢根基。
手艺的精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打磨。这不仅是青娘的商业智慧,更是通商行会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