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初雪刚落,青娘染坊的院落里积着薄薄一层雪,却挡不住堂内的暖意。沈行舟正用细砂纸打磨一块素白瓷盘,瓷盘边缘泛着温润的光泽,是温景然从景德镇特意运来的上好高岭土瓷。青娘则坐在案前,手里捧着一本《瓷谱》,指尖划过书页上的釉色图谱,眉头微微蹙着——自从皮影染尝试成功后,她便想挑战更难的“瓷染”,可瓷与布、羊皮不同,质地坚硬光滑,草木染料很难附着,更别说长久固色。
“寻常草木染靠布料纤维吸附染料,可瓷面致密,连水都难渗进去,咱们得先想办法让染料‘抓’住瓷面。”沈行舟放下砂纸,将瓷盘放在阳光下,光斑透过瓷盘映在案上,没有一丝杂质,“我问过景德镇的瓷匠,他们说瓷染需先在瓷面涂一层‘釉底料’,可那底料多是矿物粉末,与草木染料不相容,涂了反而会让颜色发暗。”
温景然这时从外面进来,身上带着寒气,手里却提着一个陶罐,里面装着半罐粘稠的米浆:“我寻到个老方子,说用陈年老米浆混合草木灰调成糊状,涂在瓷面能形成细孔,或许能让染料渗进去。只是这方子没说比例,得咱们自己试。”
青娘眼睛一亮,立刻取来一个小碗,按温景然说的,将米浆与草木灰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搅拌成糊状。沈行舟取来一块小瓷片,青娘用毛笔将米糊均匀涂在瓷片上,放在炭火旁慢慢烘干。半个时辰后,瓷片上的米糊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灰白色膜,用指甲轻轻一刮,却容易脱落。
“不行,附着力太差。”青娘摇摇头,又试着增加草木灰的比例,这次米糊烘干后虽牢固些,却变得粗糙,涂染料时容易卡粉。三人反复调试了七八次,从米浆的浓稠度到草木灰的粗细,甚至尝试加入少量明矾,直到暮色四合,才终于找到合适的比例——陈米浆熬至拉丝状,混合细磨的草木灰与微量茜草汁,涂在瓷面烘干后,既牢固又细腻,用手摸上去像覆了一层薄纸。
“接下来该试染料了。”青娘取来之前染皮影剩下的苏木染料,用温水调至适中浓度,用细毛笔在瓷片上画了一朵简单的梅花。染料落在米糊层上,果然慢慢渗了进去,颜色比在布上更浓郁,却也更容易晕开,梅花的花瓣边缘变得模糊,像蒙了一层雾。
“得控制染料的渗透速度。”温景然看着瓷片,忽然想起之前染渐变染时用的“分层浸染”,“或许可以先将瓷片在清水中浸片刻,让米糊层吸足水分,再涂染料,这样染料渗透会更均匀,不容易晕开。”
沈行舟立刻取来清水,将另一块涂好米糊的瓷片浸了半柱香时间,青娘再用同样的苏木染料画梅花。这次染料没有晕开,花瓣边缘清晰利落,颜色鲜亮却不刺眼,像绣在瓷面上的红玛瑙。三人都松了口气,可还没等高兴太久,沈行舟将瓷片放在水中轻轻一冲,花瓣边缘的颜色就开始脱落,淡红色的水迹在碗中散开。
“固色还是不行。”青娘的声音带着几分失落,她原以为解决了附着问题就能成功,却忘了瓷染比布染多一道“烧制”工序——矿物染料需经高温烧制才能与瓷釉融合,可草木染料经高温后要么褪色,要么碳化,这才是瓷染最大的难题。
温景然看着褪色的瓷片,忽然想起药铺里用来保存药材的瓷罐,罐口的封泥用的是松香与蜂蜡的混合物,防水又耐高温:“或许可以用松香混合蜂蜡,涂在染好的瓷面上,再低温烘烤,让油脂渗进米糊层,起到固色作用。只是松香味道大,不知道会不会影响草木染料的颜色。”
“试试就知道。”沈行舟立刻去药铺借来松香和蜂蜡,青娘则重新染了一块梅花瓷片。待染料干透后,温景然将松香与蜂蜡按二比一的比例加热融化,用软毛刷轻轻涂在瓷片上,再将瓷片放在炭火旁低温烘烤。油脂慢慢渗进米糊层,瓷片上的梅花颜色不仅没有变暗,反而多了一层温润的光泽,像覆了一层薄釉。
沈行舟将瓷片放进水中浸泡了一个时辰,取出后用软布擦拭,梅花的颜色依旧鲜亮,没有一丝脱落。“成了!”他激动地举起瓷片,阳光透过雪后的窗户照在瓷片上,红色的梅花仿佛在瓷面上绽放,鲜活灵动。
可挑战还没结束。三日后,温景然带来一个消息——景德镇的瓷商听说青娘在尝试瓷染,特意送来一批素白瓷瓶,希望她能染出“岁寒三友”纹样,作为贡品献给朝廷。这批瓷瓶不仅数量多,而且瓶身有弧度,染色难度比平面瓷片大得多,更重要的是,贡品瓷染需经宫廷检验,不仅要颜色鲜亮、固色持久,还要纹样精致,不能有半点瑕疵。
“瓶身有弧度,涂米糊时要格外小心,不然容易厚薄不均,染料渗进去会有色差。”沈行舟拿着一个瓷瓶,在瓶身上比划着,“我可以做个旋转支架,涂米糊和染料时慢慢转动瓷瓶,确保每一处都均匀。”
青娘则开始调配更复杂的染料——松枝用蓼蓝与黄柏混合调成深绿色,梅花用苏木与红花调成艳红色,竹子用艾草与栀子混合调成浅绿色,每一种颜色都要经过多次调试,确保在瓷面上呈现出最佳效果。温景然则负责制作更精细的毛笔,笔尖用的是黄鼠狼尾毛,细软却有韧性,能勾勒出竹子的细枝和梅花的花瓣纹路。
正式染瓷瓶的那天,染坊的伙计们都来帮忙,有人负责搅拌米糊,有人负责烘烤瓷瓶,青娘、沈行舟和温景然则各司其职,专注地染着瓷瓶。青娘站在旋转支架前,左手扶着瓷瓶,右手握着毛笔,笔尖蘸着深绿色染料,沿着瓶身慢慢勾勒松枝的轮廓。染料在米糊层上缓缓渗透,她屏住呼吸,每一笔都力求精准,生怕稍有不慎就毁了整个瓷瓶。
沈行舟则在一旁盯着炭火的温度,不时调整炭块的位置:“温度不能太高,不然松香会融化滴落;也不能太低,油脂渗不进米糊层,固色效果会变差。”
温景然负责检查每一个染好的瓷瓶,用放大镜仔细查看纹样的细节,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色差,也要重新修补:“贡品瓷染容不得半点马虎,咱们得确保每一个瓷瓶都完美无缺。”
连续忙碌了五天五夜,三十个染好的“岁寒三友”瓷瓶终于完成。青娘将瓷瓶整齐地摆放在案上,雪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瓷瓶上,深绿的松枝、艳红的梅花、浅绿的竹子相互映衬,仿佛一幅立体的水墨画,没有一丝矿物染料的生硬,反而多了草木染特有的温润质感。
景德镇的瓷商来取瓷瓶时,看到这些瓷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青娘东家,您这瓷染手艺真是绝了!比宫里的矿物瓷染还要精致,这贡品肯定能通过检验!”
青娘笑着摇头:“还得等宫廷检验过了才算真的成功。不过就算没通过,咱们也积累了经验,以后再做瓷染,就能更熟练。”
瓷商走后,沈行舟看着青娘眼底的血丝,心疼地说:“这几天你都没好好休息,现在瓷瓶送出去了,该好好歇歇了。”
青娘点点头,却走到案前,拿起一块新的瓷片:“可我还想试试别的纹样,比如将渐变染用在瓷染上,说不定能有新的效果。”
温景然看着她眼里的光芒,无奈地笑了:“你啊,就是闲不下来。不过我支持你——咱们的草木染,本就该不断创新,不仅能染布、染皮影、染瓷,以后说不定还能染更多东西,让草木染的颜色,装点更多人的生活。”
窗外的雪还没化,染坊里却暖意融融。青娘看着手中的瓷片,忽然觉得,瓷染的挑战虽然艰难,却也让她看到了草木染更广阔的可能。从布到羊皮,再到瓷器,每一次跨越都充满挑战,却也每一次都能带来新的惊喜。她知道,只要保持这份创新的勇气和坚守的初心,她的草木染事业,就会像这冬日里的梅花一样,在寒风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