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晨布网
天还未亮,青娘便起了身。她将昨夜拟好的“补签”文书再看了一遍,确认格式无误,才在上面盖上公所的临时印。阿成端来一碗热粥,见她连喝都顾不上,忍不住道:“掌柜的,这局真能引蛇出洞?”
青娘笑了笑:“仿签的人自以为天衣无缝,见我们发补签,一定会去抢在真主之前提货。只要他现身,我们就有法子拿他。”
沈行舟推门而入,身上还带着清晨的寒气。他将一张手绘的清风渡地形图摊在桌上:“这是我昨夜画的。渡口岸边有两处茶棚,东棚是我们的人,西棚埋伏两名公所干事。码头的搬运工头已被我们控制,一旦有人持补签提货,他会以‘手续不全’为由拖延,等我们到。”
青娘点头,又取出一只小布袋,里面是几枚新刻的防伪签:“这是备用签,只有我们三人知道暗纹的断点位置。真签的断点在左数第三格,仿签九成会在第二格。”
“我去西棚。”沈行舟道。
“我去东棚。”青娘背起包袱,“阿成,你留在渡口岸边,见信号就吹哨。”
三人分工完毕,各自出发。
二、茶棚候客
清风渡的晨雾还未散,江面上水汽氤氲。东棚里,青娘穿着一身粗布衣裳,装作是茶棚的伙计,端着茶碗来回招呼客人。她的目光却不时瞟向渡口的小路。
巳时过半,一个穿青布长衫的男子匆匆而来,手里紧攥着一张纸,神色慌张。他径直走向码头,向工头出示了那张纸。青娘眯起眼,看清了纸上的“补签”二字。
工头按计划拖延:“这位客官,手续不全,需等公所的人来核验。”
男子脸色一变,正要发作,西棚那边忽然传来一阵喧哗。青娘知道,那是沈行舟故意引开视线。她趁乱靠近,装作路过,顺手将男子手中的补签扫了一眼——暗纹断点在左数第二格。
“仿签。”她心中笃定。
三、瓮中捉鳖
男子见工头迟迟不发货,焦躁起来,转身就要走。就在此时,阿成的哨声响起,东棚与西棚的人同时出动。沈行舟从西棚走出,挡在男子面前:“这位客官,可否借一步说话?”
男子脸色大变,拔腿就跑。谁知码头另一侧早有两名公所干事埋伏,横身一拦,将他绊倒在地。补签从他手中飞出,落在青娘脚边。
青娘捡起补签,走到男子面前,神色平静:“你手上的签,暗纹断点在第二格,是仿签。你从何处得来?”
男子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沈行舟将他拎起,拖进东棚。青娘关上棚门,取出两本簿册,一本是“流通簿”,一本是“纠纷簿”。她将仿签放在桌上,又将男子随身携带的印章、封蜡一一摆开。
“你叫什么名字?替谁做事?”青娘问道。
男子仍想狡辩,沈行舟将他的袖子一扯,露出手腕上的刺青——一个“柳”字。青娘与沈行舟对视一眼,心中都明白了七八分。
“柳家商号的人?”青娘冷笑,“你们仿我们的签,冒领别家的货,是想把水搅浑,再趁乱抬价吧?”
男子脸色煞白,终于低下了头。
四、背后之手
柳家商号的二掌柜很快被“请”到了公所。他一见青娘与沈行舟,便连连作揖:“青掌柜,沈公子,误会,误会!这都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与我们商号无关啊。”
青娘将仿签、印章、封蜡一一摆在他面前,又将“纠纷簿”翻到第一页,上面详细记录了冒领的时间、地点、经过。她声音平静:“二掌柜,公所不是衙门,但也不是摆设。今日之事,若你们不给出一个交代,我们只好请府衙与票号共同出面,彻查柳家的所有茶引与封签。”
二掌柜的额头渗出冷汗。他知道,一旦票号介入,柳家的信用额度会立刻被冻结,生意就全完了。他急忙道:“青掌柜息怒,我们愿意赔偿周家的损失,另外,再向公所缴纳一笔罚金。只求此事到此为止。”
青娘看向沈行舟,沈行舟微微点头。她又看向李掌柜,李掌柜沉吟片刻:“票号可以不追究,但公所必须出具一份‘违规记录’,记入柳家的信用档案。”
二掌柜连连点头:“愿意,愿意!”
青娘在“纠纷簿”上写下处理结果,又让二掌柜签字画押。她合上簿册,神色严肃:“二掌柜,今日之事,我希望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所的制度不是摆设,谁要是再敢以身试法,我们绝不姑息。”
二掌柜连声称是,狼狈离去。
五、制度落地
午后,公所召开了一次临时会议,将“一签两卖”的案例向各商号公开。青娘将处理结果一一说明,又取出一本新的小册子,封面上写着“茶路标准文本(试行)”。
“这是我们这段时间整理的制度汇编,里面包括盲测方法、防伪签规则、互助簿格式、纠纷处理流程等。”青娘道,“从今日起,公所正式推行。请各商号严格遵守。”
商号掌柜们纷纷取走小册子,认真翻阅。有人忍不住称赞:“青掌柜,有了这个,我们做生意心里就有底了。”
“这只是试行版。”青娘笑道,“一个月后,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李掌柜也站起身:“票号将根据各商号的执行情况,调整信用额度。执行得好的,额度上调;执行得不好的,额度下调,甚至冻结。”
众人闻言,更加郑重起来。
六、夜谈与托付
傍晚,公所的人渐渐散去。青娘独自坐在槐树下,翻看着“纠纷簿”的第一页。那一页记录着公所成立以来处理的第一起纠纷,也记录着制度从纸上落到地上的第一步。
沈行舟走来,坐在她身旁,递给她一壶温热的茶:“今日,你做得很好。”
青娘接过茶,笑了笑:“是我们做得很好。”
她顿了顿,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给沈行舟:“这是我写给北方商号的一封信,介绍我们的制度。你回北方时,帮我带上。”
沈行舟接过信,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这是……”
“我希望你能在北方也推行我们的制度。”青娘看着他,目光坚定,“南北茶路若是能连成一条线,我们的生意就不再受地域限制。”
沈行舟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这是把我推上了一条不归路啊。”
“是把我们都推上了一条更宽的路。”青娘纠正道。
沈行舟郑重地点头:“好。我回去与父亲商议,一定尽力。”
他忽然握住青娘的手,声音低沉而真诚:“青娘,无论我在北方还是南方,我的心都在你这里。你等我回来。”
青娘的脸颊微微泛红,她轻轻点头:“好,我等你。”
七、尾声
夜深了,公所的灯还亮着。青娘将“茶路标准文本”再看了一遍,在最后一页写下:“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她合上簿册,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笃定。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槐树的缝隙洒在公所的牌匾上,金光闪闪。青娘站在牌匾下,望着来来往往的商号掌柜们,忽然觉得,那些曾经困扰她的问题,似乎都有了答案。
茶路漫长,风雨仍在。但只要制度还在,只要人心还在,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