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的京城,杨柳依依,繁花似锦。青娘坐在马车里,撩开车帘,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鳞次栉比的店铺,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这是她第一次来京城,也是第一次以“民间手艺传承者”的身份,受邀为宫里的绣娘传授草木染技艺。
马车在一座朱红大门前停下,门上悬挂着一块烫金匾额,上面写着“内务府绣作”四个大字。一个穿着青色宫装的宫女早已等候在门口,看到青娘下车,连忙上前见礼:“青娘姑娘,奴婢是内务府派来接您的,随我来吧,绣娘们已经在里面等候了。”
青娘跟着宫女走进大门,穿过几座精致的庭院,来到一座宽敞的绣房。绣房里摆着十几张绣架,十几个穿着统一服饰的绣娘正坐在绣架前,手里拿着针线,看到青娘进来,都停下手里的活,起身行礼。
“青娘姑娘,久仰您的大名!”一个看起来年纪稍长的绣娘走上前,笑着说,“我们早就听说您的草木染手艺天下无双,宫里用您染的布做的宫装,娘娘们都爱不释手呢。今天能向您学习,真是我们的福气。”
青娘连忙回礼:“姐姐客气了。草木染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只是略懂皮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也很高兴。”
接下来的半个月,青娘每天都在绣房里为绣娘们传授草木染技艺。她从染料的识别、采摘开始讲起,详细介绍了艾草、黄芩、苏木、蔷薇果等常用染料的特性和用途;又讲解了染液的调配方法,包括不同颜色的染料配比、煮染的时间和温度控制;最后还现场演示了蜡封纹样的绘制和染布的全过程。
绣娘们都学得非常认真,不仅仔细记录,还时不时提出问题。有一次,一个绣娘问青娘:“青娘姑娘,我们用您染的布刺绣时,发现有的颜色在刺绣过程中容易掉色,这是怎么回事啊?”
青娘想了想,说:“这可能是因为染布时固色没有做好。不同的染料需要用不同的固色方法,比如苏木染的红色要用明矾固色,黄芩染的黄色要用醋固色,这样才能保证颜色不容易掉色。另外,染好的布在晾晒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最好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这样也能减少掉色的情况。”
说完,青娘还特意找来了一块用苏木染的红色布,现场演示了用明矾固色的方法,让绣娘们亲手操作,直到每个人都掌握为止。
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青娘还发现,宫里的绣娘们虽然刺绣技艺高超,但对草木染的了解却很少,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染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于是,她特意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染料植物,让绣娘们近距离观察、触摸、闻气味,还教她们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染料的好坏。
半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青娘的传授任务也圆满完成。临走那天,内务府的总管特意为青娘举办了一场送别宴,还代表宫里赏赐了青娘一批珍贵的丝绸和药材,说:“青娘姑娘,您不仅手艺好,人品也好,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给我们,宫里的娘娘们都很感激您。以后要是有需要,您随时可以来宫里,我们一定欢迎。”
青娘接过赏赐,连忙道谢:“多谢总管大人。能为宫里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以后要是绣娘们在草木染方面还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派人去青石村找我,我一定尽力帮忙。”
离开京城的那天,绣娘们都来为青娘送行,还送给青娘一些她们亲手绣的荷包、手帕等小礼物,上面绣着精致的花草纹样,每一件都饱含着她们的心意。
青娘坐在马车上,看着手里的礼物,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次京城之行不仅传播了草木染技艺,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这对她来说,是比任何赏赐都宝贵的财富。
回到青石村的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染坊里的工人们和学徒们早就等候在村口,看到青娘回来,都高兴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她京城的情况。
“青娘,京城是不是特别大?宫里是不是特别漂亮?”春桃拉着青娘的手,好奇地问道。
青娘笑着说:“京城很大,宫里也很漂亮,不过在我心里,还是咱们青石村最好。对了,我这次回来,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知府大人已经批准了在咱们村建‘草木染文化园’的申请,过几天就会派人来选址、动工了!”
大家一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草木染文化园是青娘早就有的想法,她想把文化园建成一个集染料种植、染布展示、技艺传授于一体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草木染,学习草木染,也让青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草木染之乡”。
接下来的几个月,青石村变得热闹起来。知府大人派来的工匠们开始在村东头的空地上动工建设草木染文化园,村民们也都主动来帮忙,有的搬运材料,有的平整土地,有的搭建房屋,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
青娘也没闲着,她每天都要去文化园的施工现场看看,和工匠们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她的要求。她还亲自挑选了一批优质的染料种子,种在文化园的种植区里,打算等文化园建成后,让游客们亲自体验采摘染料、染布的乐趣。
期间,周先生也从邻县赶来,带来了他染坊里的一些优秀作品,说要放在文化园的展示区里,和青娘的染布一起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草木染的魅力。他还说:“青娘师傅,等文化园建成后,我想每个月都来这里办一次草木染培训班,免费为大家传授技艺,咱们一起把草木染发扬光大。”
青娘感动地说:“周先生,真是太谢谢你了。有你帮忙,我相信文化园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建设,草木染文化园终于在初秋时节建成了。文化园分为四个区域:种植区里种满了各种染料植物,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染布区里设置了十几个染缸和煮染的大锅,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自体验染布的过程;展示区里摆放着青娘、周先生和其他染匠的优秀作品,颜色鲜艳,纹样精致;传授区里则设置了教室和桌椅,专门用来举办草木染培训班。
文化园建成的那天,知府大人亲自来为文化园剪彩,还邀请了周边几个县的官员和民间艺人来参加开园仪式。现场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剪彩仪式结束后,知府大人拉着青娘的手,笑着说:“青娘姑娘,你为咱们地方做了一件大好事啊!这个草木染文化园不仅能带动咱们村的经济发展,还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手艺,真是一举两得。以后,官府会继续支持你,让更多人了解草木染,喜欢草木染。”
青娘连忙说:“多谢大人的支持。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会继续努力,把草木染文化园办好,让它成为咱们青石村的骄傲,也成为咱们国家传统手艺的一张名片。”
开园仪式结束后,很多游客都来到文化园里参观、体验。孩子们在种植区里认识各种染料植物,兴奋地跑来跑去;大人们则在染布区里亲手体验染布的乐趣,虽然染出的布颜色不太均匀,纹样也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老人们则在展示区里欣赏着精美的染布,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看到这热闹的景象,青娘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自己刚回到青石村的时候,村里还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很多村民都因为没有生计而外出打工。如今,随着染坊的发展和草木染文化园的建成,村里的经济越来越繁荣,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都陆续回来了,有的在染坊里工作,有的开起了小店,有的则在文化园里当起了讲解员,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青娘师傅,您看,这是我染的布!”春桃拿着一块自己染的浅粉色布,跑到青娘身边,兴奋地说。布上还歪歪扭扭地画着一朵桃花,虽然算不上精致,但却充满了童趣。
青娘接过布,仔细看了看,笑着说:“春桃,你染得真好!比之前进步多了。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染出更好的布。”
春桃重重地点了点头:“嗯!我一定会好好学,以后也要像您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草木染匠人,为咱们的文化园争光!”
青娘看着春桃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文化园里热闹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草木染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大家的支持和努力,只要自己始终坚守着手艺的初心和真诚的本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草木染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青石村这个“草木染之乡”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草木染文化园里,为种植区的植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也为展示区的染布染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青娘站在文化园的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等着她去书写。而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带着对草木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在她的身后,是越来越繁荣的青石村,是越来越红火的染坊,是越来越多热爱草木染的人们。而在她的前方,是更加广阔的天地,是更加光明的未来,是草木染手艺传承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