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雨,淅淅沥沥洒在青石村的染料田上。青娘撑着油纸伞,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艾草的长势——新播的种子已经发芽,嫩绿的芽尖顶着水珠,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充满生机。
“青娘,京城来消息了!”陈三柱手里拿着一封信,冒雨从外面跑进来,裤脚沾满了泥点,脸上却满是兴奋,“锦绣绣坊的苏掌柜来信说,咱们染的布在京城大受欢迎,京城的瑞福绸缎庄特意托她来订五十匹暗纹布,要求染成石榴红,还要在布上染缠枝莲纹,用来做端午节的礼装!”
青娘连忙接过信,信纸被雨水打湿了边角,字迹却依旧清晰。信中苏掌柜详细说明了瑞福绸缎庄的要求,还提到京城的官员家眷对“青娘草木染”的布赞不绝口,以后会长期合作。她心里一阵激动,这是染坊的布第一次进入京城市场,要是能抓住这个机会,以后的生意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石榴红需要大量的苏木和红花,”青娘收起信,对陈三柱说,“咱们库存的苏木不多了,你明天就去县城的药材铺看看,能不能买到足够的苏木。另外,缠枝莲纹比之前的桃花纹复杂,需要让工人们提前练习,确保染出来的纹样清晰立体。”
陈三柱点点头,转身去安排采购事宜。青娘则走进染坊,拿出纸笔,开始绘制缠枝莲纹的图样。缠枝莲纹要呈环绕状,花瓣要层次分明,花蕊要细小精致,每一笔都不能有偏差。她画了又改,改了又画,直到太阳下山,才终于画出满意的图样。
第二天一早,陈三柱从县城回来,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县城的药材铺苏木存量不足,只能买到二十匹布的用量,剩下的三十匹布的苏木需要从邻县调运,至少要等五天才能到货。“这可怎么办啊?”陈三柱急得直跺脚,“瑞福绸缎庄要求二十天内交货,要是等苏木到货,咱们只有十五天时间,肯定赶不完。”
青娘皱了皱眉,心里也有些焦急。就在这时,村里的李大伯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笑着说:“青娘,听说你需要苏木,我家里还有一些,是去年给我老婆子染寿衣剩下的,你看看能不能用。”
青娘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块暗红色的苏木,虽然有些受潮,但品质依旧很好。她连忙说:“李大伯,太谢谢您了!这些苏木正好能用,我按市场价给您钱。”
“说啥钱呢,”李大伯摆了摆手,“你帮咱们村这么多,这点苏木算啥。我已经跟村里的人说了,大家家里要是有储存的苏木,都愿意拿来给你用,等你买到新的苏木再还回来就行。”
青娘心里一暖,眼眶瞬间湿润。她跟着李大伯去村里挨家挨户询问,村民们纷纷拿出家里储存的苏木,有的甚至还去邻村打听,帮着收购苏木。短短一天时间,就凑够了三十匹布的苏木用量,解了燃眉之急。
接下来的日子,染坊里一片忙碌。工人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染布,一组负责绘制缠枝莲纹。青娘每天都守在染坊,亲自调配石榴红的染液——苏木和红花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明矾,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三个时辰,染液才能变成鲜艳又不易褪色的石榴红。她还手把手地教工人们绘制缠枝莲纹,确保每一笔都流畅自然。
五天后,陈三柱从邻县调运的苏木也到货了。青娘重新调整了分工,让工人们两班倒,日夜赶工。村民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负责烧火,有的负责晾晒布料,有的负责整理订单,大家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端午节前三天,五十匹石榴红缠枝莲纹布终于全部染好。青娘仔细检查了每一匹布,颜色像熟透的石榴,鲜艳夺目,缠枝莲纹清晰立体,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她松了口气,让陈三柱雇了五辆马车,日夜兼程把布送到京城。
送走马车后,青娘终于有时间去查看染料田的长势。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艾草已经长到一尺多高,黄芩也抽出了新的枝条,蔷薇则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再过两个月,就能采摘第一批染料了。她站在坡顶上,看着一望无际的染料田,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些染料田不仅是染坊的原料基地,更是村民们的希望之地,以后大家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这天傍晚,王阿婆拄着拐杖来到染坊,手里拿着一个香囊,笑着说:“青娘,端午节快到了,这是我给你做的香囊,里面装了艾草和雄黄,能驱邪避灾。你这段时间太累了,要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体。”
青娘接过香囊,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扑面而来。她紧紧握着王阿婆的手,轻声说:“阿婆,谢谢您,有您和大家的支持,我才有今天的成就。等染坊的生意再好一些,我就出钱给村里修一座桥,再建一所学校,让孩子们能读书识字,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阿婆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她看着青娘,就像看着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心里充满了骄傲。她知道,青娘不仅是一个有手艺的人,更是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跟着她,青石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染坊和染料田上,一片祥和的景象。青娘知道,京城的订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她。但她有信心,有村民们的支持,有自己对手艺的坚持和对诚信的坚守,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青娘草木染”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让草木染的手艺发扬光大,让青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染布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