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力舰队那令人窒息的战略静默,如同一柄始终悬于头顶的利剑,迫使地球联盟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期防御圈——以地球为核心,月球、火星为支点,小行星带为前沿的立体防御体系——虽已在无数次摩擦与冲突中证明了其价值,但在瓦西里耶夫元帅和最高统帅部看来,这仍是一条缺乏战略纵深的“家门口”防线。一旦帝国决心不计代价地猛攻,战火将迅速燃至内太阳系,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昆仑”舰加速建造、“盘古”计划启动、“不对称作战”理论深入人心的同时,一项更为宏大、也更具野心的战略蓝图,开始在联盟最高级别的战略研究室中酝酿成型——太阳系防御圈(二期)规划,代号 “远疆”。
“一期防线,是我们的‘护城河’和‘城墙’。”瓦西里耶夫元帅在项目启动会议上,用激光笔在全息星图上划出了现行防线的轮廓,随即,他的笔尖坚定地指向了更外围那片广袤、黑暗而寒冷的区域——奥尔特云。
“而二期规划的目标,是将我们的防御前沿,向前推进到这里——奥尔特云的边缘!我们要在帝国舰队进入内太阳系之前,就构筑起一道纵深的、机动的、智能的‘战略缓冲带’!”
他环视着与会的将领、科学家和工程师,语气沉凝:
“这道缓冲带的意义在于:第一,争取预警时间。 将敌人的入侵预警从数周提升到数月甚至更久,为我们调动兵力、启动最终防御争取宝贵窗口。第二,实施梯次阻击。 避免决战于家门,利用广阔的纵深,层层消耗、迟滞敌军,削弱其兵锋。第三,拓展作战空间。 为我们的‘游隼’游击舰队和特种作战部队提供广阔的猎场,将‘不对称作战’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第四,建立早期威慑。 让帝国意识到,进攻太阳系将是一场从数光年外就开始的、代价极其惨烈的漫长战争。”
“远疆”规划并非简单地将一期防线向外复制粘贴,而是构建一个由三大核心支柱构成的、更加灵活和智能的防御体系。
支柱一:“深空之眼”增强网络——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一期部署在柯伊伯带的预警网络将被极大扩展和升级。
· 前沿监测站: 计划在奥尔特云外围,选择数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彗星核或矮行星,建立大型、高度隐匿的自动化监测站。这些监测站将集成最先进的多频段传感器、长基线干涉阵列,以及由王也及阵法师团队设计的、能感知超空间波动和微弱灵能扰动的“法则探测仪”。
· 机动侦察节点: 大量小型、低成本、具备自主航行和短暂隐匿能力的探测器将被像播种一样,广泛布设在奥尔特云至柯伊伯带的广阔空域。它们平时静默,一旦感知到异常能量或质量信号,便会激活并回传数据,形成一张动态的、难以被完全清除的监视网。
· 信息融合与处理: 所有前沿信息将实时回传至由“伏羲”AI和“奇点网络”共同构建的“远疆指挥中枢”进行处理。目标是实现对任何进入奥尔特云的大型物体,进行持续跟踪、身份识别和威胁等级判定。
支柱二:“机动堡垒”集群——可移动的防线支点
放弃固定、笨重的大型要塞思路,二期规划推崇的是机动性与火力相结合的新型防御节点。
· “蚩尤-II”级机动要塞: 在一期“蚩尤”级小行星堡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体积可能稍小,但机动性、隐匿性和自持力大幅提升。装备重型轨道炮、导弹阵列和强大的点防御系统,并预留接口,可根据任务需要搭载特种部队、无人机群或布设陷阱的工程单位。它们将像游弋的“山峦”,在缓冲带内进行战略机动,随时增援受威胁方向,或对侵入之敌发起侧击。
· “蜂巢”支援站: 设计一种模块化、可快速部署的小型空间站,能为“游隼”舰队、侦察单位和机动要塞提供弹药、能源补给和紧急维修服务。它们本身防御力较弱,但位置隐蔽,且能像蜂巢一样,在战区快速构建起一个临时的后勤支撑网络。
支柱三:“虚空雷场”与智能陷阱——无形的死亡地带
这是将“不对称作战”理论发挥到极致的体现,旨在将广阔的缓冲带变成帝国的噩梦。
· 智能化空间雷: 研发新一代的智能机雷。它们不仅能识别敌我,还能根据目标类型(小型侦察舰、大型主力舰)自主选择攻击模式(聚能穿甲、电磁脉冲、空间干扰),甚至能进行有限的协同攻击(如多枚机雷同时锁定一个目标薄弱点)。
· 预设阵法区: 由王也指导,元初门高阶修士参与,在缓冲带内某些关键航道或引力节点,预先布设大型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困阵、幻阵甚至杀阵。平时难以察觉,一旦被远程激活或由智能系统触发,便能瞬间改变局部战场的空间规则和环境,陷敌于被动。
· 动态布设系统: 组建专门的“工程游击舰队”,装备特制的布雷舰和阵法布置船。它们将像幽灵一样在缓冲带内活动,根据情报和预测,动态调整雷场和陷阱的位置,让帝国无法通过一次性的侦察就摸清所有障碍。
“远疆”规划的实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也催生着新的科技突破。
· 超远程通讯与能源: 奥尔特云距离内太阳系动辄数万天文单位,传统的通讯延迟无法接受,能量传输也极其困难。迫切需要“心网”通讯技术的实用化突破,以及更高效的空间能量传输技术。
· 极端环境生存与隐匿: 奥尔特云环境恶劣,温度极低,辐射强,且缺乏资源。监测站和机动单位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和自持力。隐匿技术也需要升级,以对抗帝国可能更先进的深空探测手段。
· 大规模跨星系工程能力: 将大量物资和人员投送到奥尔特云边缘,需要强大的星际运输和工程建设能力。这反过来也推动了新一代重型运输舰和太空工程机械的研发。
在规划讨论中,王也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构想:
“奥尔特云虽看似空寂,然其空间结构,亦有‘节点’可循。吾可于彼处,寻得数处空间相对稳固之点,布下‘虚空定锚’大阵。此阵不主攻伐,却可极大稳定周边空间,抑制大规模空间跳跃,并使吾方于该区域施展空间手段,事半功倍。”
这意味着,一旦“定锚”完成,帝国舰队试图通过超空间跳跃直接突袭内太阳系的难度将急剧增加,他们很可能被迫在奥尔特云边缘就被“挤出”超空间,从而一头撞上严阵以待的“远疆”防御体系。这无疑将彻底打乱帝国可能存在的闪电战计划。
“远疆”规划的蓝图是宏伟的,但其工程量也是天文数字,甚至超过了“盘古”级母舰。它需要倾注地球联盟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绝大部分战略资源和科技力量。会议上,关于资源分配、建设优先级、以及是否会影响一期防线巩固的争论异常激烈。
但瓦西里耶夫元帅力排众议:
“同志们,我们不能只盯着脚下的门槛!帝国的沉默是暂时的,他们的下一次进攻,强度必然远超以往。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守住‘家门口’,那么当敌人的铁蹄真正踏来时,我们将退无可退!‘远疆’计划,或许艰难,或许漫长,但它是我们为文明争取未来、争取主动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深空,将防线建立在敌人来袭的方向上!”
最终,联盟最高议会批准了“远疆”规划的初步方案,标志着地球文明的防御战略,从被动固守,正式转向了 “前沿存在,积极防御” 的新阶段。无数工程师、科学家和战士的目光,随之投向了那片寒冷、黑暗,却决定着文明命运的遥远边疆。太阳系的边界,将在人类意志与智慧的驱动下,向着星空深处,坚定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