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带回的信息沉甸甸地压在吴铭心头。边地民生之艰,远超他坐在南京都察院时的想象。单纯的愤怒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他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既能立竿见影地改善一部分人的生计,又能为后续更深入的改革积累经验和信誉。
流民问题首当其冲。单纯的施粥消耗粮帑,却无法创造价值,反而可能养成惰性,甚至引发治安问题。而那些军户的眷属,男丁常年戍守或出征,家中妇女老人缺乏收入来源,生活同样困顿。
「必须把消耗性的救济,转变为生产性的投资。」吴铭盯着调研笔记上“劳动力闲置”和“手工业落后”这两条,陷入了沉思。
塞北苦寒,棉花种植不易,棉布价格昂贵。百姓多穿麻衣,甚至更粗糙的毛皮,保暖性和舒适度都很差。羊毛……对了,羊毛!
大同周边有牧场,蒙古部落也时常以羊毛、皮子与汉民交易。本地并不缺羊毛原料,但加工技术极其落后,多是家庭妇女手工捻线、编织,效率低下,品质粗糙,只能自用,难以形成商品。
「如果能将闲置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改进技术,进行规模化的羊毛纺织……」
一个念头如同火花般在吴铭脑中闪现。
他立刻行动起来。首先,他需要确认技术的可行性。他找来府衙工房的书吏,询问本地是否有技艺好些的织工。
“织工?有是有,但也就那样了,织些粗麻布、粗毛布,比不得江南。”书吏回答。
吴铭让他找来几位手艺最好的织工,又让赵小乙去市场上买来各种质量的羊毛和现有的毛纺织品。
在府衙后院腾出的一间空房里,吴铭开始了他的“产品研发”。他凭着记忆,画出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简易原理图(虽然细节记不清,但核心的多锭、机械传动概念是有的),又描述了现代纺织业中梳毛、纺线、织布的一些基本流程优化思路。
老织工们看着那些“鬼画符”,听得云里雾里,但听到“同时纺好几根线”、“织得更快更均匀”时,浑浊的眼睛里露出了光亮。
“老爷,这……这真能成?”一个姓孙的老织工颤声问。
“光靠想不行,得试!”吴铭撸起袖子,“咱们一起琢磨!需要什么工具、材料,我来想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吴铭几乎泡在了这间临时工坊里。他与织工们一起,利用本地能找到的木料、铁件,尝试制作简易的多锭纺车和改进的织机。失败了就重来,不断调整。
过程中,吴铭现代的项目管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了作用。他引导大家拆解问题(是传动不稳?还是线锭间距不对?)、头脑风暴、快速试错。虽然条件简陋,进展缓慢,但气氛却前所未有的热烈。
终于,一台虽然粗糙但确实能同时纺三根线的脚踏纺车被做了出来!效率提升立竿见影!
织工们看着那飞速旋转的线锭,激动得手都在抖:“神了!真神了!”
初步技术验证成功,吴铭立刻推进下一步——组建生产单元。
他让王通判和户房吏员出面,在流民聚集区和军户居住区发布告示:府衙欲组建“毛纺合作社”,招募妇女学习新式纺线织布手艺,管一顿午饭,并按产出支付工钱或折算粮食。
告示一出,引起了巨大轰动和疑虑。
“官府能有这好心?别是骗人的吧?”
“纺线织布?俺们粗手笨脚的,能行吗?”
“真给工钱?”
观望者居多。吴铭也不急,他深知示范效应的重要性。他让那几位参与了研发的老织工担任“技术导师”,先招募了十几个胆子大、愿意尝试的流民和军属妇女,就在临时工坊开始了第一期“培训”。
同时,他动用知事的权限,从府库中预支了一小笔资金,购买了第一批羊毛原料,并让工房加紧制作更多的改进型纺车和织机。
生产管理也随之跟上。吴铭简单制定了“计件工资”制度,纺多少线、织多少布,拿多少钱或换多少粮,明码标价,激励多劳多得。又指定了专人负责原料发放、质量检查、成品回收和工钱结算,流程尽量公开透明。
困难可想而知。有妇女学得慢,急得直哭;有产品质量不合格需要返工;有人怀疑工钱结算不公;还有传统织户担心抢了他们的生意前来窥探甚至闹事……
吴铭事无巨细,亲自协调处理,耐心解释,公平裁决。他现代人的沟通方式和相对平等的态度,逐渐赢得了这些底层妇女的信任。
半个月后,第一批质地相对细密、厚度均匀的毛布和毛线终于生产了出来!
虽然远远比不上江南的精品,但相比本地之前的粗劣产品,已是天壤之别!
吴铭拿着这些成果,再次找到了王通判和周知府。
“府尊大人,王大人,请看。此乃毛纺合作社近日所出之物。下官粗略核算,若规模扩大,其成本远低于市售南布,而保暖耐用犹有过之。若能供给军士冬衣,或于市面发卖,既可缓解军需采购之困,补贴府用,亦可安顿流民、军属,实乃一举多得!”
周知府摸着那厚实柔软的毛布,又看了看吴铭提交的简单成本收益估算,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惊异和动容。
他没想到,这个被“贬”来的年轻官员,不仅没抱怨叫苦,竟然真的在短短时间内捣鼓出了这么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此事……确有些意思。”周知府沉吟道,“军中冬衣匮乏,确是常年难题。若此布果真价廉物美,倒可解燃眉之急。只是……规模、质量、钱粮周转……”
“下官愿立军令状!”吴铭趁热打铁,“请府尊大人拨予些许钱粮、场地,准许合作社扩大规模。下官必严格管理,定期禀报,绝不出纰漏!”
王通判也在旁帮腔:“府尊,吴知事此法,确是良策。既能安民,又能利军,还可增益府库,值得一试。”
周知府权衡再三,终于点头:“好!便依你所请。拨城西旧营房一处为工坊,另予你粮食五十石,钱二十贯为启动资材。一应账目,需清晰明白,若有差池,唯你是问!”
“下官领命!谢府尊大人!”吴铭强压住心中激动。
有了官府的支持,毛纺合作社迅速扩大。更多的流民和军属妇女加入进来,工坊里终日响着纺车和织机的嗡嗡声。虽然依旧忙碌,甚至更加劳累,但许多人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和希望。因为她们能用自己的双手,换来实实在在的粮食和铜钱,养活家人。
吴铭站在工坊门口,看着里面忙碌而充满生气的景象,听着那规律的机杼声,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一个手工业合作社。
这是一个试点,一个样板。
它证明了,即使在这边陲苦寒之地,通过合理的组织、技术的微创新和有效的激励,也能创造出价值,改善民生。
内心oS:「第一个小型mVp(最小可行产品)验证成功!接下来,就是复制推广,并着手解决更核心的粮食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