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仪的赤金指针在桑干河南岸的冲沟间定格时,玄龙号的舷窗已被赭红色的泥河湾组地层填满。陈风盯着雷达屏上散落的石质信号点,指尖划过虚拟剖面中距今 166 万年的第三文化层:“这些信号分布太规整了!像是人为摆放的痕迹。” 全息投影突然剧烈震颤,原本标注 “马圈沟 III 层” 的区域正被灰褐色尘雾侵蚀,那些散落的石质信号竟在逐一消解。萧承煜按住发烫的表盘,“食器为序” 四字旁的星纹已褪成灰白,取而代之的是杂乱的 “自然堆积” 符号:“是‘尘化咒’!他们要把人工石器伪造成自然石块!”
阿瑶的纵目面具穿透 23 米厚的湖相堆积,眼前的景象让她攥紧了金杖:850 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近两千件石制品与动物骨骼正被灰褐色尘雾包裹 —— 一枚燧石刮削器的刃缘在尘雾中消融,原本规整的二次加工痕迹变成杂乱的崩口;草原猛犸象的肋骨上,清晰的砍砸痕正被强行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食肉动物的齿痕;遗址中央的 “进餐遗迹” 旁,33 件可拼合的石核碎片竟在尘雾中分散,拼合线彻底消失。“马圈沟是本土技术的‘源头密码’!” 面具的解析光纹泛起赤红,“这里的石制品拼合率达 27% 以上,猛犸象骨骼的加工痕与石器完美适配,这是 166 万年前人类‘肢解取食’的铁证 —— 他们想把这些伪造成非洲技术传入的产物!”
玄序展开《泥河湾源脉总图》,马圈沟遗址的赤金脉络已被三道灰褐色咒符锁死:石制品加工区、猛犸象骨骼层、红烧土用火区。东侧的基岩断层旁,蚀魂者正转动青铜浑天仪,浑天仪投射的尘雾如潮水般漫过地层,每漫过一处,就有一批石制品的人工痕迹被替换成自然风化纹路。“他们在制造‘技术空白假象’!” 苍烈的机甲冲破晨雾,扫描仪传回刺耳警报,“蚀魂者伪造了对比数据,说马圈沟石制品‘与奥杜威峡谷石器高度同源’,还把猛犸象骨骼加工痕说成是‘鬣狗啃噬的痕迹’!” 全息画面中,一名蚀魂者正将标有 “非洲能人” 的标签贴在燧石刮削器上,灰褐色光晕流过之处,石器的碳同位素数据瞬间从 “166 万年” 跳到 “180 万年”。
玄龙号降落在遗址保护站时,拄着拐杖的周教授正趴在探方边缘,用软毛刷护住一块即将 “尘化” 的石核碎片。这位参与过 2001 年马圈沟抢救性发掘的老学者,颤抖着将碎片凑到显微镜下:“这是‘二次加工工艺’的核心!你看这燧石表面的打击点,和东谷坨遗址的石核预处理技术同出一源,只是更原始却更系统!” 屏幕上原本清晰的 “原料选形 — 初次打击 — 二次修刃” 技术链正被灰褐色咒符吞噬,“2001 年我们在 III 层发现 986 件石制品,其中 226 件有明确二次加工痕迹,怎么可能是自然石块?” 话音未落,猛犸象骨骼层方向传来闷响,年轻助手小吴抱着块开裂的象肋骨奔来,脸色惨白:“砍砸痕在消失!他们连‘人类取食’的证据都要毁!”
“必须重建‘拼合 - 痕迹 - 协作’三重源头验证体系!” 玄序的羊皮卷在风中展开,赤金脉络沿着 “马圈沟” 字样蔓延,“石制品拼合证明人工系统性,骨骼痕迹证明工具功能,用火遗迹证明群体协作 —— 三者缺失,早更新世的技术源头就成了空中楼阁。” 他抬头望向遗址西侧的燧石矿脉,灰褐色尘雾正加速收缩:“只剩五小时,浑天仪完成十二次转动,所有人工痕迹都会被替换成‘自然堆积’特征!”
萧承煜和陈风冲向石制品加工区时,探方内的石制品已变成一堆杂乱的碎石。陈风扑到最完整的一组碎片前,平板电脑自动调取 2001 年的发掘档案:三维扫描图中,这 33 件石核碎片能完美拼合成一块完整燧石,表面保留着连续的初次打击与二次修刃痕迹,而眼前的碎片已只剩模糊的风化纹路。“他们在删除技术系统性证据!” 陈风突然抓起块带微弱金光的燧石屑,瞳孔骤缩,“你看这微痕分析 —— 燧石表面的打击方向呈规律性放射状,与东谷坨石核的打击逻辑完全一致,只是加工步骤更原始,这是技术起源,不是自然形成!” 他迅速连接实验考古系统,虚拟光影中浮现出复原的加工过程:古人类先用石锤打击燧石获取石片,再用石片对刃缘进行二次修磨,制成刮削器用于剥取兽皮,整个过程是后续技术的源头雏形,“这是本土技术的初始形态,不是非洲传入!”
萧承煜将永续晶石按 “选料区 - 打击区 - 修刃区” 的顺序嵌入石屑堆,赤金流光顺着碎片蔓延,那些消失的拼合线竟开始重新浮现。“快用三维扫描仪记录拼合数据!” 萧承煜挥剑斩断缠绕石核的灰褐色尘雾,“33 件碎片的拼合误差不超 0.5 毫米,这是人工加工的铁证!” 陈风的手指在操作屏上翻飞,突然停在虚拟模型的拼合接口处:“这里有传承性打击序列!” 全息投影中,光流勾勒出古人类在同一燧石上先后进行初次打击与二次修刃的场景,打击角度与东谷坨石核的加工角度形成完美递进,“原来东谷坨的石核技术是马圈沟工艺的升级!这是完整的源头链!” 但就在石制品拼合链即将复原的瞬间,青铜浑天仪方向传来巨响,灰褐色咒符突然爆发强光,石核上的打击痕迹再次被覆盖。蚀魂者统领踏着尘雾而来,手中青铜剑直指石核:“没有同期人类化石出土,这种‘臆想’的拼合算什么证据?不过是流水冲刷的巧合!”
阿瑶和周教授赶到猛犸象骨骼层时,坑穴已塌陷成直径三十米的深坑。原本整齐排列着象肋骨、脊椎骨的 III 层被灰褐色光晕覆盖,那根带砍砸痕的肋骨表面,人工打击的棱脊正逐渐消散,变成杂乱的齿痕;一枚象肢骨上的敲骨吸髓痕迹被抹去,只剩下自然断裂的纹路。“这骨骼加工痕是技术功能的铁证!” 周教授抓起块石膏模型,声音颤抖,“肋骨上的平行砍砸痕与刮削器刃缘完全适配,这是 166 万年前人类‘肢解取食’的直接证据!” 阿瑶的纵目面具突然投射出远古光影:马圈沟先民围在猛犸象遗骸旁,用刮削器剥取兽皮,用砍砸器敲碎骨骼取髓,石锤与石核散落在旁 —— 光影突然破碎,蚀魂者布设的青铜阵眼射出尘雾,正将骨骼加工痕与 “人类活动” 的关联彻底切断。
“必须唤醒骨骼的功能记忆!” 阿瑶将金杖插入骨骼层中心,赤金流光顺着骨骼蔓延,逐渐恢复砍砸痕的规整形态。周教授突然想起什么,从恒温箱里翻出个密封盒:“这是 2018 年的微痕分析标本!” 标本刚接触光流就焕发出红光,坑穴中竟升起虚拟的肢解场景,与石制品区的技术光影遥相呼应。但就在此时,地面剧烈震颤,红烧土用火区方向传来爆炸声,青铜浑天仪的转速突然加快,虚拟场景瞬间黯淡。
苍烈的机甲在遗址上空与蚀魂者缠斗,扫描仪显示青铜浑天仪已形成十二芒星尘阵,灰褐色尘雾正顺着地层向东谷坨蔓延:“他们在篡改原料来源与功能数据!” 屏幕上,本土燧石的稀土元素特征正被替换成非洲石英岩数据,刮削器表面的加工微痕也被篡改成 “自然崩裂” 的杂乱痕迹,“再这样下去,马圈沟的源头技术会被说成是‘非洲技术东传的产物’!” 机甲的能量炮轰向浑天仪,却被突然升起的能量盾弹开 —— 那盾牌上竟刻着奥杜威峡谷石器的典型图案,显然是蚀魂者用 “非洲单一起源陷阱” 构建的防御。
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陆老的急呼:“红烧土区有新发现!脉络在共振!” 萧承煜和陈风循声望去,刚清理出的用火区旁,一块带灼烧痕迹的燧石碎片表面竟浮现出与东谷坨石核同源的网状纹路,纹路交汇处还刻着微型的 “食” 字符号。陈风突然瞳孔收缩,调出 2001 年的石制品成分分析数据:“他们怕的就是这个!马圈沟石制品的燧石成分与西侧矿脉完全一致,且红烧土中的木炭与本地松属植物成分匹配 —— 这是技术与环境协同的铁证!” 他突然抓起碎片冲向剖面,“我要证明技术的本土起源!”
萧承煜赶到时,陈风正用光谱分析仪检测燧石成分,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石制品中的燧石结晶结构 —— 与西侧矿脉的燧石完全一致,且磨损程度证明是同期加工产物。“看!这是本土原料与技术协同的铁证!” 陈风的声音带着激动,“非洲石英岩的结晶结构根本不是这样!” 蚀魂者统领突然从尘雾中冲出,青铜剑直刺陈风:“你这叛徒!竟敢破坏非洲起源论!” 萧承煜挥剑挡住攻击,金刃与青铜剑相撞的瞬间,灰褐色咒符突然碎裂 —— 原来陈风的燧石数据触发了技术真相的反制力,剖面中竟自动浮现出马圈沟到东谷坨的连续技术演进痕迹。
玄序和谢飞此时已赶到遗址中心,羊皮卷上的 “食器为序” 四个字正发出强光。谢飞突然指着石制品与骨骼的分布轨迹:“看这些遗存的排列!” 众人望去,拼合石核、带痕肋骨、红烧土块竟在光流中缓缓移动,最终组成一个巨大的 “食” 字图腾,图腾中心正是那块带灼烧痕迹的燧石碎片。“这就是‘马圈沟语’!” 玄序激动地说,“石制品的系统拼合是技术起源的表达,骨骼的加工痕迹是功能适配的体现,红烧土的存在是群体协作的证明!” 他将元混沌种子放在图腾中心,赤金流光瞬间爆发,穿透尘雾与东谷坨的脉络相连。
刹那间,三件事同时发生:石制品加工区的碎片全部复原,33 件石核碎片完美拼合成完整燧石,表面清晰保留初次打击与二次修刃的双重痕迹,全息投影自动播放出 166 万年前的加工场景 —— 古人类在同一燧石上完成选料、打击、修刃的完整流程,制成的刮削器直接用于肢解猛犸象;猛犸象骨骼层的加工痕恢复清晰,肋骨上的砍砸痕与刮削器刃缘完全适配,骨腔内的石锤碎片与石核成分一致,形成 “加工 - 使用 - 废弃” 的完整证据链;红烧土用火区的灼烧痕迹恢复正常,木炭的碳十四测年与石制品形成同步谱系,彻底否定 “晚期用火” 假象。三者的光流在天空中汇聚,形成巨大的 “食” 字光影,与东谷坨的 “序” 字、侯家窑的 “智” 字、虎头梁的 “精” 字光影叠加,织成覆盖泥河湾的两百万年技术起源网。
蚀魂者统领踉跄后退,青铜剑在光流中开裂:“不可能!没有非洲技术的传入,怎么能形成系统石器工业?这只是自然巧合!” 周教授走上前,将 2018 年的微痕报告与原料分析数据递到他面前:“起源与否,看的是技术逻辑的独立性与环境适配性,不是表面的相似!” 报告中,马圈沟石制品的加工顺序(选料 - 打击 - 修刃)与东谷坨完全一致,且燧石原料的本土性、石器类型与湖滨沼泽环境的适配性,均与非洲奥杜威石器存在本质差异,“古人类为适应泥河湾古湖的狩猎环境,自然发展出系统的石器加工技术,这是本土智慧的源头,不是外来的巧合!”
灰褐色尘雾在光流中消散,青铜浑天仪崩裂成碎片,遗址地层上浮现出赤金的技术脉络,与东谷坨、侯家窑、虎头梁连成完整的起源谱系。周教授抱着复原的 33 件拼合石核,眼眶泛红:“二十年了,终于有人读懂了马圈沟的源头密码!” 陈风将平板电脑里的 “非洲技术东传论” 论文全部删除,弯腰捡起那块带灼烧痕的燧石刮削器:“以前我迷信‘早期石器必为非洲起源’,忘了演化的本质是环境驱动与本土创新。这些拼合痕迹、加工证据、用火遗存,都是本土技术起源的铁证。”
萧承煜站在石制品加工区旁,看着全息投影中先民打击燧石的身影:他们熟练地用石锤控制打击角度,将石片修磨成适用的刮削器,动作里藏着对 “工具制造” 的最初探索。“166 万年前的技术起源史,从来不是外来的简单馈赠。” 他转头看向阿瑶,“从马圈沟的‘食器为序’,到东谷坨的‘以序立法’,再到侯家窑的‘以智拓能’、虎头梁的‘以精求进’,这条脉络从取食工具开始,就扎在了泥河湾的土地里,没有断裂,更没有外来替代。” 阿瑶点头,纵目面具的光流扫过拼合石核,突然停顿在燧石表面的细微刻纹上:“你看这些几乎看不见的纹路 —— 和小长梁遗址最古老的石核刻痕同源,马圈沟不是终点,只是我们找到的‘起源之一’。”
玄龙号的引擎声在桑干河谷响起时,夕阳已为马圈沟镀上赭红色。石制品加工区被覆盖上特质防尘膜,猛犸象骨骼层旁立起恒温保护罩,红烧土用火区的石碑刻上了 “东方人类第一餐” 七个字。周教授和小吴正用三维扫描仪记录拼合石核的每一道痕迹,陈风则在一旁整理《泥河湾本土技术谱系初稿》,屏幕上,马圈沟到虎头梁的技术演进曲线清晰而连贯。
突然,玄序的羊皮卷再次发光,“食” 字图腾的中心浮现出更细密的纹路,放大后竟是一组微型的 “石核刻痕” 图案 —— 每道刻痕都带着早于 166 万年的原始特征,边缘还刻着与小长梁北坡遗址同源的 “点纹” 符号。星象仪的指针突然指向马圈沟西北方向,表盘上浮现出新的文字:“小长梁北坡,石痕初萌 —— 早更新世前,另有先声。” 萧承煜握紧手中的燧石刮削器,指尖能清晰感觉到刻痕传递的古老脉动 —— 那是比 166 万年更遥远的人类智慧,正等待着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