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的全息屏幕骤然亮起,陈默的身影刚出现在主控台前,便直奔核心数据区。距离魔蛇人主力舰队抵达仅剩342天,连日来萦绕在他心头的,除了家中星宇那抹柔和的光晕,更多的是对“家底”的清醒审视——没有对人口与兵力的精准把控,任何战略都是空中楼阁。
“玄女,调取最新的全球人口与兵力统计报告。”陈默的指尖划过冰冷的控制台,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淡蓝色的光影在他身旁凝聚,玄女的全息面板瞬间展开,密密麻麻的数据如流水般滚动。
“全球人口方面,经过丧尸病毒爆发、尸械混合体屠戮及资源匮乏三重打击,已从末世前的79亿锐减至11.2亿。”玄女的声音平静却带着沉重,“其中,华夏地区因早期基地防御体系搭建完善、星核体技术应用及时,成为人口留存率最高的区域,现有常住人口2.8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5%。这部分人口中,18至45岁的青壮年占比约42%,为兵力储备提供了基础。”
陈默的眉头微微蹙起,指尖在“11.2亿”这个数字上停顿许久。他想起末世前街头的车水马龙,想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如今仅存的人口还不及鼎盛时期的七分之一。“华夏的人口分布情况如何?有多少处于绝对安全区?”
“2.8亿人口中,73%集中在七大核心基地及周边辐射区,这些区域由空间防御子屏障保护,基本杜绝了零星丧尸的威胁;剩余27%分布在小型安全点,由地方防御部队负责守护,每月需核心基地提供物资补给。”玄女调出人口分布热力图,红色光点密集的区域正是七大基地的所在地,“值得注意的是,近半年新生儿出生率回升至1.8%,星宇的诞生更是带动了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谈及兵力,玄女的面板切换至军事板块,数据瞬间变得凌厉起来:“华夏可调用的武装力量共计460万,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星核精锐部队’,共15万人,包含首批1000名基因优化士兵、星际战舰乘员及能量武器特种分队,平均单兵战斗力是末世前特种兵的8倍,是决战核心力量。”
“第二梯队是常规作战部队,共220万人,装备制式能量步枪与轻型护甲,负责防御屏障节点、矿脉及科研站点的守卫,同时承担清剿偏远地区残留丧尸的任务。第三梯队为预备役,共225万人,由青壮年男性、退役士兵及接受过基础训练的女性组成,目前处于半训练半生产状态,可在72小时内完成动员。”
460万兵力,对应2.8亿人口,这个比例意味着每60个普通人就要支撑1名士兵。陈默清楚,这已是在保障生产与民生前提下的极限。他走到窗边,看着基地里忙碌的生产线——工人们正三班倒赶制能量武器,农户在恒温大棚里培育作物,医疗人员在社区普及防护知识,每个人都在为生存奔忙,兵力绝不能无限制抽调。
“这个兵力规模,若与魔蛇人进行正面舰队对决,胜算不足30%。”陈默的声音低沉,“魔蛇人主力舰队已知舰艇数量超过300艘,每艘战舰配备的战斗人员及机械兵不下千人,更别提他们远超我们的能量武器技术。硬拼,就是拿人命填,绝对不行。”
就在这时,《西游记》里孙悟空变作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情节突然闪过脑海,一个大胆的念头如闪电般划破思绪。陈默猛地转身,眼中迸发出兴奋的光芒:“玄女!我们不能学‘天兵天将’硬攻,要学孙悟空的‘钻腹奇谋’!”
他快步走到战略沙盘前,拿起激光笔在代表魔蛇人战舰的模型上画了个圈:“造一批小型渗透飞船,体积控制在‘华夏号’的百分之一,搭载微型核炸弹或高能炸药,由精锐士兵驾驶,利用机动性突破魔蛇人舰队防线,从他们的舰体入口、引擎喷口等薄弱处钻进去,要么摧毁能量核心,要么直接在内部引爆。这比正面舰队对决的伤亡率要低得多!”
玄女的光影剧烈波动了一下,显然这个想法超出了常规战略范畴。她迅速调取魔蛇人战舰的公开资料(由前期探测器搜集),分析其结构弱点:“魔蛇人战舰的能量核心通常位于舰体中后部,周围有三层装甲防护,但舰体侧面的维修通道、尾部的引擎冷却口确实存在防御盲区。小型飞船若具备隐形与高速机动能力,理论上存在渗透可能。”
“不是理论,是必须可行!”陈默的语气斩钉截铁,“马上通知李参谋长、赵教授,还有舰船设计、材料科学、爆炸力学领域的所有专家,半小时后在指挥中心大会议室开论证会。这个设想必须在今天拿出初步可行性报告!”
半小时后,指挥中心大会议室座无虚席。李参谋长刚听完陈默的设想,便猛地一拍桌子:“好主意!当年打游击战,咱们就擅长‘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现在对付外星舰队,照样能玩‘掏心窝子’的战术!”
舰船设计专家周明却皱着眉头,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陈指挥官的思路很大胆,但难点不少。首先是小型飞船的隐形问题,魔蛇人的雷达探测范围达50万公里,普通反探测涂层根本没用;其次是机动性,要突破舰队防空网,飞船的加速度至少要达到20G,人类驾驶员根本承受不住;最后是爆炸物的威力,微型核弹的当量控制不好,要么炸不穿核心装甲,要么直接把飞船自己炸没了。”
这话一出,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陈默没有反驳,反而示意周明继续:“把所有难点都摆出来,我们一个个解决。”
“还有进入方式!”爆炸力学专家王丽补充道,“魔蛇人战舰的维修通道直径通常只有1.5米,飞船必须能折叠变形才能进入;而且通道内有能量屏障,如何短时间破解而不触发警报,目前没有成熟技术。”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时,赵教授突然开口,手指指向全息屏幕上的星核体模型:“或许,星核体技术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星晶合金打造飞船外壳,这种材料能吸收80%的雷达波,再结合玄女的空间扭曲技术,实现短距离隐形,这是解决探测问题的关键。”
“至于机动性与驾驶员承受力,”赵教授看向基因优化项目负责人张婷,“第二批基因优化士兵的体能测试数据显示,他们能承受30G的短时加速度,正好能胜任驾驶员岗位。我们还可以给飞船加装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降低操作难度。”
张婷立刻点头:“目前第二批1万名基因优化士兵已完成改造,其中有2000人具备飞行驾驶经验,挑选驾驶员的问题不大。”
材料专家紧接着发言:“星晶合金的延展性完全能满足飞船折叠需求,我们可以设计成‘蜂鸟型’结构,飞行时展开机翼,进入通道时折叠收缩,直径可压缩至1.2米,刚好适配魔蛇人的维修通道。”
玄女适时调出魔蛇人能量屏障的频率分析图:“他们的屏障能量频率与第三颗星核体的能量频率存在共振区间,我们可以制作‘频率干扰器’,在接近通道时短暂瘫痪屏障,时间足以让飞船进入。”
一个个难点被逐一攻破,会议室的气氛重新热烈起来。李参谋长站起身,在战术板上画出作战示意图:“我补充三点战术细节。第一,渗透行动需配合‘华夏号’的正面牵制,由‘华夏号’用主炮吸引魔蛇人舰队的注意力,为小型飞船创造突破窗口;第二,飞船应分组行动,每组10艘,分别攻击不同战舰,避免被集中拦截;第三,每艘飞船配备两名乘员,一名负责驾驶,一名负责操作爆炸物,确保任务成功率。”
陈默看着战术板上的方案,心中的蓝图愈发清晰。他拿起笔,在“爆炸物”一栏旁标注:“微型核弹的当量定为500吨tNt,由星核能量触发,确保能摧毁核心但不波及飞船逃生舱——必须给乘员留一线生机,我们要的是胜利,不是无谓的牺牲。”
“另外,飞船的量产速度是关键。”陈默看向周明,“后勤部要全力配合,开辟专门生产线,优先供应星晶合金。目标是三个月内造出1000艘渗透飞船,组建100个渗透小组。”
周明立刻核算产能:“现有生产线改造后,每月可生产350艘,三个月能完成1050艘,超额完成目标。但需要额外抽调2000名熟练技工,可能会影响能量炮的量产。”
“能量炮的量产暂缓10%,技工优先保障渗透飞船。”陈默毫不犹豫地决策,“正面硬拼靠战舰与屏障,决胜关键却在这些‘小家伙’身上。”
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形成了名为“蜂鸟计划”的完整方案,涵盖飞船设计、人员选拔、战术配合、量产保障等12个模块。散会后,专家们立刻奔赴各自岗位,指挥中心的指令如雪花般发往七大基地,整个华夏的战争机器围绕着这个“钻腹奇谋”全速运转。
陈默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指尖轻轻敲击着战术板上的“蜂鸟”图案。玄女的光影悄然靠近:“‘蜂鸟计划’的可行性评分已达89%,剩余11%的风险集中在魔蛇人未知的防御手段上。”
“未知风险永远存在,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陈默的目光望向窗外,夜色中,武器车间的灯火依旧明亮,“孙悟空能借芭蕉扇,靠的是智慧而非蛮力。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人类文明借来一把‘破舰之扇’。”
他想起家中的林晚和星宇,想起那抹温暖的银白色光晕。或许1000艘小型飞船在浩瀚宇宙中如尘埃般渺小,但每一艘都承载着2.8亿华夏人的希望,承载着11.2亿人类的存续渴望。
“通知下去,明天开始,我要去舰船车间盯着第一艘‘蜂鸟’原型机的建造。”陈默转身走向电梯,背影在灯光下愈发挺拔,“兵力有限,智谋来补——这一仗,我们必须赢。”
电梯门缓缓关闭,全息屏幕上,“蜂鸟计划”的进度条开始跳动,从0%向着100%缓慢而坚定地推进。距离魔蛇人抵达还有341天,一场以小博大的绝地反击,已在无声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