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小山要和若花组队去寻父亲的踪迹。清晨,两人起来后,梳洗打扮好,都在腰间系了丝绦,挂着防身宝剑,外面穿了大红猩猩毡箭衣,头戴大红猩猩毡帽兜,还把一件棉衣用包袱包好,里面再放上椰瓢和豆面。两人打扮差不多,只是若花穿的是杏黄箭衣。她们饱餐了一顿豆面,收拾完后,就背着包袱和众人告别出发了。
吕氏见她们这模样,心里十分难过,掉着眼泪说:“甥女路上要小心!若花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她!虽说这山上没有虎豹,但到了晚上,还是要找个隐蔽的地方落脚才让人放心。甥女这么孝顺,上天肯定会保佑,什么事都能逢凶化吉,希望你们能早点找到父亲回来!”婉如也哭着说:“姐姐一定要保重,别让我们盼穿了眼睛!我就不远送了。”
小山答应着,就和若花上了岸,林之洋扶着她们送到平坦的地方,又叮嘱了几句,才流着泪分别了。林之洋看着她们走远,才擦干眼泪回船。
姐妹俩背着包袱往前走了几里地。小山怕之后回来认不清路,每到转弯的地方,就用宝剑在山石树木上画个圆圈,或者写上“唐小山”三个字,方便回来时按原路走。她们一边走,一边歇,歇了好几次,翻过了几个山头,幸好山路还算平坦,走起来也不算太累。
姐妹俩走了一天,眼看天快黑了,两人就商量着找个地方过夜,可看来看去,也没什么能落脚的地方,只好继续往前走。两人正四处张望时,就看到路边有很多松树,棵棵都有几围粗。其中有一棵古松,叶子虽然还是青的,但因为年代太久,树干已经枯了,外面只有一层薄皮,里面是空的。两人见了特别高兴,便取下包袱,一起钻进树里。树里面堆了很多松叶,坐上去还挺软和。姐妹俩一路上累坏了,就把包袱放在树里,坐在上面睡了一觉,等醒来时,天已经亮了,姐妹俩就赶紧从树里钻出来,背上包袱离开了松林。
走了半天,小山说:“昨天吃了豆面,肚子确实不饿,就是现在嗓子有点干。姐姐觉得渴吗?我想喝点泉水。”若花说:“太好了。”于是两人就用椰瓢从山泉里舀了一瓢凉水,拌了点麻子,随便喝了几口,又舀了一瓢凉水,简单洗了洗手和脸,便继续往前走。到了傍晚,幸好那边峭壁下有个天然的石洞,刚好能住下,她们就在石洞里住了。第二天,又接着往前走。一路上有看不完的怪竹奇树、异草仙花,可小山心思全然不在这上面,若花也只是随便看看。
姐妹俩又走了好几天,四处打听寻找,再往前看,那些山冈还是一眼望不到头。小山说:“姐姐,你看这情况,估计没个几十天走不到头。我之前跟舅舅说过,不管找没找到,总会在一个月到半个月之间回去送信。现在再往前走,要是路程太远,一下子难以及时转回,那不是失信了吗?”
若花说:“如今既然到了这儿,依我看,只能先往前接着走。咱们就算耽误几天,父亲也绝不会埋怨的,没必要回去送信。”
小山说:“我的意思是,不只是为了送信,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姐姐送回去,我才能独自往前走。”
若花说:“我正想跟你一起去呢,你怎么突然说这话?”
小山说:“这几天仔细看这山,路程远得很,一旦往前走,回来的日子真不好说。所以想把姐姐送回去,我好一个人前进。就算回来晚了,舅舅等不了,我要是能找到父亲,就跟父亲在这儿修炼,也是人生难得的事。要是找不到父亲,就算让舅舅整年等着,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家见母亲呢?这么看,只有走到这山的尽头,不见到父亲,绝不回家。要是姐姐跟我一起,我怎么能只顾着往前走呢?”
若花说:“我要是怕路远,就不会来了。这时候往前走就算没消息,不光你不该回头,我也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况且我本就是从虎口里逃出来的,很多事早就看透了,就算耽搁得太久,父亲等不了,我在这儿跟你一起静修,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你不用为我担心,就像我今天到这儿来,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呢?不过是念着你一片孝心,怕你一个人没人照应,才愿意过来的。要是你误会我只是一时兴起过来走走,没考虑过以后的事,那就错了。”
小山听后,不由得掉下眼泪说:“姐姐这么用心,真让我感激得说不出话来,现在也不用客套话谢你了,这份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说完,两人又继续往前走。
若花说:“今天突然觉得饿了,这是怎么回事?”
小山说:“光顾着走路,原来今天已经是第八天了。那豆面第一顿只能管七天不饿,今天怎么会不饿呢?正好这地方到处都是松籽柏子,我刚吃了几个,只觉得满口清香,姐姐不也吃几个试试?要是能填饱肚子,咱们就拿这东西当粮食,不也更有意思吗?”
若花随即吃了不少。两人又走了好一会儿,也不觉得太饿了。从这以后,两人就每天靠松籽柏子充饥。路上有时聊聊古迹,有时谈谈诗赋,不知不觉又走了六七天。
这天两人正往前走着,突然看见对面好像有个人走来。小山说:“咱们走了十多天,一个人都没见到,今天怎么突然冒出个人来?”若花说:“难道前面有人家了?”
等那人慢慢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头发花白的砍柴老汉。小山见是位老人,就站在路边问:“请问老人家,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前面有人家吗?”樵夫也停下脚步说:“这座山总名叫小蓬莱。前面那条长岭,叫镜花岭;岭下有个荒坟;过了那坟,有个村子,叫水月村。这里已经是水月村的地界了。前面村子里虽然有住户,也不过是几个山里人。你们问这个干嘛?”
小山说:“我们打听路况,没别的事。是因为我们大唐国,有个姓唐的,前年进了这座山,现在是不是在前面的村子里?恳请老人家指个路,我们会永远感激您的!”樵夫说:“你们问的莫非是岭南的唐以亭?”小山高兴地说:“我们问的正是他!老人家怎么知道他?”樵夫说:“我们常在一起,怎么会不知道。前几天他托我带一封信到山下,交给去大唐的顺路船寄到河源,今天可真巧。”说着,就拿出信来,放在斧柄上递过去。
小山接过信,只见信封上写着“吾女闺臣开拆”。虽然是父亲的亲笔字,但信封上写的名字,却和自己的不一样。只听樵夫说:“你看完家信,再到前面看看泣红亭的景致,就明白信里的意思了。”说完,就轻快地走了。
小山拆开信,和若花一起看了一遍,说:“父亲既然说等我考中才女就和我相聚,为什么不现在就跟我回去,那样不是更方便吗?而且还让我改名叫‘闺臣’,才能去应试,不知道这又是啥意思。”若花说:“依我看,这里面大有深意。从‘唐闺臣’这三个字来看,大概姑父是因为太后早就把唐朝改成周朝了,他的意思是,将来你去应试,虽然是在伪周考中才女,但实际上是唐朝的闺中臣子,以此表明没有忘本。信里还嘱咐你,要是不赶紧回去,耽误了考期,不能替他争气,就算不孝。既然有这么严厉的命令,你怕是很难再往前走了。”小山说:“话是这么说,但咱们迢迢万里来到这儿,哪有不见一面的道理?况且父亲既然在这山里,也没有找不到的道理。咱们先到前面去,再做打算。”
说罢!两人就一起迈步越过山岭,只见路边有一座坟墓。小山说:“这是仙境,怎么会有坟墓?难道这就是樵夫说的荒冢?”若花说:“妹妹,你看那边峭壁上刻着‘镜花冢’三个大字,原来这墓里埋的是‘镜花’,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可惜刚才没问问樵夫。”两人稍微歇了歇,转过峭壁,走了不到一里地,迎面有一座白玉牌楼,上面刻着“水月村”三个大字。穿过牌楼,四处看看,并没有人家。前面有一条长河挡住了去路。虽然没有桥,但幸好溪边有一棵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松树,从这边山坡歪歪斜斜地一直伸到对面山坡,就像被推倒了一样,成了一座天然的松树根桥。两人抓着松枝,过了河。
出现在面前的是一片松林,密密麻麻的,大约有半里路远。穿过松林,再四处一看,真是山清水秀,美景无数。远远望见那山峰上面,全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那一派清幽的景象,简直是另一个天地。正在观赏时,忽然看见对面祥云缭绕,紫雾弥漫,从那山清水秀的景色中,露出一座红色的亭子。
两人在这会遇到什么事呢?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