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三十分,明泽医院中枢指挥中心的50米巨幕准时亮起,5亿高刷像素将13个中心的动态铺展成一幅兼具科技感与烟火气的图景。住院中心250万x4床位的指示灯按病区规律闪烁,100万医护人员推着治疗车穿梭在走廊;门诊楼的自助挂号机前,导诊护士正协助老年患者操作;科研中心模块依旧覆盖淡蓝色“保密蒙版”,仅显示“脑胶质瘤研究(中期)”的极简提示,下方进度条悄然跳至52%。超特级量子计算机顶端“十亿量子比特算力每秒”的标识泛着冷光,屏幕右下角的算力分配数据精准跳动:“核心算力10%(日常诊疗托底)、科研保密算力18%(脑胶质瘤中期研究)、储备算力72%”,量子网络速率以绿色数字定格在“5.0x10? s?1”,顶端“运行状态:完美”与“网络防御(高级)”双标识并列,为中期科研与日常诊疗筑牢双重保障。
沈知行与苏晴坐在中枢主操作台后,面前的平板实时显示“10%托底算力分配日志”——凌晨三点,门诊预约系统流量激增,算力自动划拨2%至网络中心;四点十五分,住院中心监护仪数据上传需求增加,又自动调配1.5%至数据模块。林薇抱着“日常诊疗与科研进度双报表”轻声走来:“院长、夫人,脑胶质瘤研究已完成中期核心目标,成功构建3种亚型的基因模型,量子算力支持下,原代细胞培养周期从14天缩短至7天;今日日常诊疗安排已同步至13个中心,门诊接诊目标15万人次,手术排期1580台,景初、景行各有3台复杂手术。”
江晓的网络中心屏上,量子网络防御系统日志持续刷新,今早已拦截9次外部攻击,其中3次为针对性探针攻击,Ip地址已永久封禁并同步至国家网络安全库。“为匹配科研中期数据传输需求,我们将防御系统升级为‘动态智能拦截’模式,能自动识别伪装成‘常规数据’的攻击包,误判率低于0.01%。”她指着屏幕上的“算力-防御协同模块”,“10%托底算力与防御系统联动,当门诊或住院中心出现网络拥堵时,自动压缩防御冗余带宽,优先保障诊疗数据传输,目前各中心数据延迟均控制在0.008秒内。”
周明的资金监控屏上,两个独立数据栏清晰区分:左侧“科研中期专项资金”显示已支出2800万美元,主要用于基因测序仪升级与特殊试剂采购,剩余2200万美元将投入动物实验阶段;右侧“日常诊疗资金”实时跳动,今早六点至七点,医保报销金额达9200万元,“按这个速度,今日能突破7.5亿元,完全覆盖门诊、手术与耗材支出,不会受科研资金占用影响。”他调出资金预警模块,“所有科室日常支出均在预算范围内,无超支风险。”
程昱的电力监测屏上,13个中心的供电数据与算力分配实时联动:“10%托底算力运行时,量子计算机与各中心设备的电力需求会自动生成‘动态供电方案’——刚才门诊楼ct机启动增多,供电系统已自动调配5%冗余电力至门诊区,电压仍稳定在380V±0.0005%。”他指着科研中心供电曲线,“保密实验室的‘三重冗余供电’持续运转,即使科研算力升至18%,设备机房温度仍控制在21c,量子计算机运行温度保持16.7c。”
赵磊的物资调度屏上,“算力驱动型补给系统”正自动运转:“系统通过10%托底算力分析各科室耗材消耗趋势,今早五点自动生成补给单——神经科需补充8套‘颅内手术器械包’,皮肤科需加配12片‘可降解缝合膜’,后勤组已在一小时内送达。”他切换至科研物资界面,“保密实验室的‘脑胶质瘤冷冻切片试剂’通过专用通道配送,全程由安保护送,耗材剩余量已同步至科研中心主任终端,确保中期实验不中断。”
苏晴看着巨幕上自动跳动的算力分配数据,对沈知行轻声说:“10%托底算力自动分配,不用再人工调整,既省心又高效,13个中心的日常运转也更顺畅了。”沈知行点头,指尖轻点平板切换至神经科手术室画面——景初正和团队讨论“脑胶质瘤模拟手术”方案,他手持患者脑部基因模型(非真实数据),结合量子算力分析的肿瘤边界,标注出最佳切除范围。“张副院长说,有了中期科研的基因分型参考,景初今天的手术能更精准避开肿瘤浸润区域,术后复发风险能降低15%。”
七点整,神经科1号手术室的灯亮起,景初穿着绿色手术服,站在手术台前。患者是位45岁脑胶质瘤患者,肿瘤位于额叶,已侵犯部分运动功能区。景初通过手术显微镜定位肿瘤,巨幕直播画面清晰显示:他手持超声吸引器,沿算力模拟的“安全边界”缓慢剥离肿瘤组织,每一步操作都避开神经纤维束,出血量控制在8ml以内。“注意肿瘤深部的穿支血管,按基因模型标注的位置绕行。”张副院长站在一旁,仅在关键步骤提点,更多时候是观察手术与科研数据的匹配度。
与此同时,门诊楼迎来早高峰,儿科诊室里,新增护士用卡通雾化器安抚哮喘患儿;慢性病科诊室,医生通过平板调阅患者近三年诊疗记录,快速制定用药方案;急诊区,急救团队推着心梗患者冲向导管室,10%托底算力自动将急诊数据传输优先级调至最高,患者心电图实时同步至心内科医生终端——巨幕上“实时接诊量”数据飞速跳动:八点半突破4.5万人次,九点半突破7.8万人次,算力分配日志显示,已有3.2%托底算力自动划拨至门诊与急诊模块。
九点整,科研中心保密实验室里,3位核心研究员正操作量子算力驱动的“肿瘤药敏测试系统”。屏幕上,10种化疗药物对患者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实时显示,其中2种药物的抑制率超过85%。“中期研究的关键突破是‘个体化药敏预测’,通过量子算力模拟药物与基因靶点的结合效率,能提前筛选出最有效的药物,避免患者试药浪费时间。”科研中心张主任通过加密视频连线汇报,声音经过变声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实时备份至量子加密服务器,未留下任何纸质痕迹。”
江晓的网络屏上,防御系统突然拦截1次高强度攻击,攻击包伪装成“科研数据备份包”,被动态智能拦截模块识别并封禁。“这次攻击的Ip地址来自境外,已同步至国家网络安全部门,后续会加强跨境数据流量监控。”她调整防御策略,“暂时将1%储备算力划拨至防御系统,确保中期科研数据安全,待攻击风险降低后再回调。”
十点整,景初的“脑胶质瘤切除术”进入收尾阶段,他手持可吸收缝合线,将手术创口逐层缝合,巨幕画面显示,缝合后的创口平整,神经功能监测仪显示患者运动功能未受影响。“手术成功,耗时2小时10分钟,肿瘤完整切除,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护士宣布结果时,中枢里的沈知行松了口气,对苏晴说:“有了中期科研的基因数据和算力支持,景初的手术精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就是科研与临床结合的价值。”
此时,住院中心3楼病房里,护士正通过“算力驱动护理系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系统由10%托底算力支持,能自动分析心率、血压变化趋势,提前15分钟预警异常。“3床患者血压有下降趋势,已自动推送预警至医生终端。”护士通过对讲机汇报,3分钟后,医生赶到病房,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避免病情恶化——巨幕上“护理预警响应率”显示100%,无任何延误案例。
中午十二点,景初结束手术来到中枢,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今天的手术切缘病理报告刚出来,没有肿瘤细胞残留,这是中期科研基因分型指导的第5台成功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肯定会更好。”他没有询问中期科研细节,仅汇报手术与临床结合的效果,这是医院保密纪律的默契。沈知行点头:“继续保持这种节奏,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疗效,才是对患者最好的负责。”
科研中心此时传来中期进展:量子算力已完成200例脑胶质瘤样本的药敏测试,成功筛选出3种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组合,将进入动物实验阶段。“18%科研算力仍有冗余,计划今晚加测50例样本,争取提前完成中期数据汇总。”张主任通过加密连线汇报,“所有实验设备运转正常,电力与网络未出现任何波动。”
下午两点,景行的“面部瘢痕修复术”在3号手术室启动,患者因烧伤导致面部瘢痕挛缩,影响睁眼功能。景行采用“扩张器+自体皮移植”方案,10%托底算力自动分析患者皮肤弹性数据,为扩张器容量提供参考。巨幕画面显示,她在植入扩张器时层次精准,出血量控制在3ml以内。“按算力分析的皮肤张力数据,扩张器注入生理盐水的量比常规少5ml,能避免皮肤坏死。”王副院长在旁指导,对景行的操作频频点头。
此时,江晓的网络屏上,攻击风险显着降低,下午仅拦截2次零星攻击,已将1%防御算力回调至储备池。“国家网络安全部门反馈,境外攻击源头已被控制,后续可维持常规高级防御状态。”她调出网络流量曲线,“门诊与住院中心的数据传输速率恢复至0.005秒\/份,未受防御调整影响。”
下午四点,景行的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清醒后尝试睁眼,眼皮活动度较术前提升60%。“终于能正常看东西了,谢谢沈医生!”患者激动地说,景行笑着安抚:“后续还要进行两次扩张,完全恢复后,睁眼功能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王副院长对景行说:“你现在能结合算力分析的皮肤数据制定方案,比单纯靠经验更精准,这就是技术进步的意义。”
傍晚六点,门诊楼结束今日接诊,实时接诊量最终定格在15.2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达7.6亿元;全院1580台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无任何术后并发症;科研中心脑胶质瘤研究进度条跳至55%,完成250例样本药敏测试;10%托底算力自动汇总今日分配日志——共进行12次动态调整,涉及门诊、住院、急诊等8个中心,平均响应时间0.02秒。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数据恢复至“核心算力10%(待机监测)、科研保密算力18%(数据备份)、储备算力72%”,量子网络速率保持在“5.0x10? s?1”,“网络防御(高级)”标识依旧醒目。
沈知行看着巨幕上的画面,对苏晴和五位助手说:“今日中期科研稳步推进,日常诊疗高效运转,10%托底算力的自动分配功不可没——它既守住了13个中心的日常秩序,也为科研攻坚提供了稳定环境,这就是明泽的运转底气。”
苏晴点头,目光扫过巨幕上科研保密蒙版、门诊患者笑脸、手术室灯光:“从科研的高精尖突破,到日常的细微处守护,都是明泽的使命。只要算力托底、人心齐,我们就能在医学道路上持续前行。”五位助手纷纷点头,中枢里的灯光映着每个人的身影,温暖而坚定,守护着这家医院的科研梦想与日常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