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整,明泽医院的天空仍被浓墨般的夜色笼罩,昨夜的雪已积至半尺,将75栋科室楼的屋顶与连廊裹成一片银白。中枢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外,专用供电站方向的天际线正透出微光,施工塔吊的轮廓在雪雾中若隐若现。50米巨幕提前十分钟亮起,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的冰蓝色信号旁,“核心算力10%、储备算力85.3%”的字样稳如磐石,而巨幕右下角的专属模块里,“专用供电站并网倒计时:01:00:00”的红色数字正一秒秒跳动。
沈知行身着笔挺的深灰色西装,苏晴则以一身剪裁利落的藏青色职业套装并肩而立,夫妇二人站在主控制台正前方,目光扫过指挥中心两侧整齐排列的座椅——330位专科副院长、330位专科总主任、330位专科主任及330位专科副主任已悉数到岗,千余人的身影在晨光中肃立,胸前的工作牌反射着屏幕的微光。呼吸科总主任轻轻拢了拢白大褂领口,儿科副主任正调试着全息投影设备,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倒计时与供电站的实时画面上。
“还有一小时,”沈知行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指挥中心,清晰而沉稳,“国家电网承建的专用供电站即将并网,这不仅是明泽医院能源保障的里程碑,更是我们精准医疗体系的‘电力基石’。明泽,同步更新供电站最新状态。”
“收到。专用供电站已完成全部试运行流程,主变压器温度42c,输出电压稳定在380V±0.1%,电缆绝缘电阻值1000mΩ,各项参数均优于国家标准。”明泽的电子音刚落,巨幕左侧分割出施工画面:六位电网工程师正围在主控柜前做最后检查,雪粒落在他们的安全帽上,瞬间被呼出的热气融化。“并网操作团队已就位,预计六点五十八分启动合闸程序,七点整完成正式并网。”
程昱快步走到台前,调出全域电力分布图,绿色的供电链路如血管般遍布75栋楼的模型:“当前主供线路负载32%,为配合并网,已提前将非核心区域电力切换至备用电源。明泽用0.3%核心算力模拟了12种并网场景,包括极端电压冲击、相位偏差等,所有核心设备均通过耐受测试。”他指向量子计算机的电力监测模块,“已为其预留独立供电回路,并网瞬间将自动切换,确保算力零中断。”
苏晴的目光落在温场调控区,330个科室的实时温度均稳定在预设区间:“温场系统是电力消耗大户,昨晚最后一轮精准调控后,神经内科、老年康复区等敏感区域温差已控制在0.3c以内。林主任,罕见病中心的恒温环境如何?”
罕见病中心总主任立刻起身回应,全息投影同步亮起他身后的病房画面:“陈诺所在的恒温病房温度25c,湿度60%,创面愈合率已达57%。明泽用0.5%算力优化的新风系统运行平稳,即使在备用电源供电下,温场波动也未超过0.1c。”画面中,护士正为陈诺更换敷料,监护仪的数据曲线如溪流般平缓。
六点二十分,指挥中心入口传来轻微骚动,国家电网华东分部的李总监带着两位工程师走进来,雪水在他们的鞋上积成小水洼。“沈院长、苏院长,”李总监握住沈知行的手,语气难掩兴奋,“供电站所有准备工作就绪,我们带来了实时监测终端,可同步展示并网全过程的核心数据。”
工程师迅速将终端接入系统,巨幕上新增“并网核心参数”板块:合闸电流阈值、相位角偏差范围、供电稳定性系数等指标一目了然。“明泽,调用0.2%储备算力对接监测终端,实时解析数据并生成可视化报告。”沈知行指令下达,屏幕上即刻浮现出动态数据图谱,红色预警线与实时数值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儿科副院长突然举手:“婴儿中心330个保温箱均已切换至‘并网预备模式’,但其中21个早产儿保温箱的加热功率略有波动,是否需要提前干预?”
程昱立刻核查数据,指尖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是备用电源负载波动导致,已用0.1%核心算力调整保温箱供电模块参数,启动内置蓄电池辅助供电。”他抬头看向儿科团队,“波动已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网后将优先恢复婴儿中心主供电,确保保温箱绝对稳定。”
六点四十分,倒计时进入最后二十分钟,指挥中心内的呼吸声似乎都轻了几分。周明走到台前汇报资金保障情况:“已提前拨付供电站尾款7800万元,医保资金池余额6.9亿元。明泽用0.2%算力完成了并网后电力成本核算,预计极端天气下的能耗成本可降低18%,不会影响诊疗收费标准。”
赵磊紧随其后:“后勤系统已做好配套准备,75栋楼的电力接口均已完成适配,维修机器人已在各楼层待命,若出现线路故障,明泽可通过0.4%算力规划最优抢修路线,响应时间不超过5分钟。”他调出机器人的实时位置图,数百个蓝色光点在楼群模型中闪烁。
六点五十分,倒计时跳动至“00:08:00”。电网工程师发出指令:“开始倒计时10分钟准备,关闭备用变电站临时供电开关,主供线路进入待合闸状态。”巨幕上的供电链路图开始变化,备用电源的黄色链路逐渐变暗,主供线路的绿色愈发鲜亮。
“明泽,启动‘全域设备并网协同模式’,核心算力向电力调控系统倾斜1个百分点。”沈知行起身,走到控制台中央,“330个科室主任请注意,并网瞬间请密切关注本科室设备状态,如有异常立即通过系统上报,明泽将优先调配算力处理。”
“收到!”千余位医者的回应整齐划一,儿科主任握紧了手中的平板,骨科副院长盯着康复区的电力监测屏,所有人都进入了待命状态。
六点五十八分,合闸程序启动。电网工程师按下主控柜上的红色按钮,巨幕上的合闸电流曲线瞬间飙升,随后迅速回落至稳定区间。“合闸成功!开始相位同步!”工程师的喊声透过麦克风传来,数据图谱上的相位角偏差从3°快速收窄至0.5°以内。
“相位同步完成!电压稳定!”六点五十九分,明泽的电子音响起,“专用供电站已成功接入医院电网,当前供电负荷35%,运行状态:完美。”
指挥中心内响起短暂的掌声,沈知行抬手示意安静:“明泽,按预案恢复全域电力供应,优先保障核心科室与算力系统。”
“正在恢复供应,预计30秒内完成全域切换。”
三十秒后,程昱激动地指向屏幕:“量子计算机电力已切换至专用回路,运行温度19c,算力输出稳定在10亿量子比特\/秒;婴儿中心保温箱功率波动归零,温度全部锁定在37c;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监护仪均显示‘主电供电’,无任何设备停机!”
巨幕上,330个科室的电力状态指示灯陆续从黄色变为绿色,神经内科总主任率先汇报:“病区电压220V,空调系统送风温度24c,老年患者无不适反馈!”紧接着,儿科副主任的声音响起:“早产儿保温箱运行正常,硬肿症患儿体温维持在36.5c!”
七点整,并网仪式正式完成。李总监走上前,与沈知行共同在并网确认书上签下名字,全息投影将签字画面投射到巨幕中央:“专用供电站总容量15万千伏安,是原有供电能力的1.5倍,可满足未来五年医院扩容需求,极端天气下的电力冗余度达40%。”
沈知行转向千余位医者,语气带着欣慰:“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电力+算力’的融合时刻。专用供电站的启用,让明泽的10%核心算力能更精准地服务于诊疗——程昱不必再为电力负载忧心,赵磊的后勤调度能更高效,各位主任的诊疗设备能更稳定。”他指向陈诺的病房画面,“这不仅是保障,更是对患者的承诺。”
话音刚落,罕见病中心的预警突然弹出:“陈诺创面监护仪出现数据传输延迟,延迟时间0.3秒!”林主任脸色一变,立刻调出设备画面:“监护仪显示正常,但数据上传至中枢系统有滞后!”
江晓迅速排查:“是并网后网络Ip地址自动重置导致的链路中断!明泽,调用0.8%核心算力修复通讯链路!”
“收到,已定位故障节点,正在重新配置网络参数。”明泽的响应仅用0.1秒,巨幕上的延迟数据开始下降,“链路修复完成,数据传输延迟恢复至0.02秒。”
林主任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虚惊一场,监护仪数据显示创面愈合状态良好,没有受到影响。”
沈知行点头:“并网初期的小波动在意料之中,这也提醒我们,电力、网络、算力的协同需要持续优化。明泽,用1%核心算力生成‘并网后系统协同优化方案’,重点排查类似隐患。”
七点二十分,门诊中心传来消息:“因降雪持续,今日门诊预约量突破12万人次,较昨日增长30%,老年病、呼吸科、骨科号源已售罄。”门诊副主任的全息投影出现在屏幕上,候诊区已排起长队,“自助挂号机出现3台卡顿,怀疑是电力切换导致的系统重启。”
林薇立刻响应:“已安排技术人员现场处理,明泽用0.4%核心算力优化挂号系统负载分配,将卡顿设备的用户自动分流至其他终端。”她看向沈知行,“同时启动‘加号应急预案’,协调330个科室各增加5个应急号源,由副主任医师坐诊。”
苏晴补充道:“让餐厅中心提前启动高峰预案,明泽用0.3%算力预测就餐峰值将达14万人次,需增加20个应急取餐窗口,确保患者候餐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赵磊随即汇报:“后勤已接到指令,保温餐台和应急窗口设备正在调试,明泽用0.2%储备算力规划了餐食配送路线,供应商的热餐将在八点前送达。”
七点四十分,科研中心李教授的全息投影突然接入,语气难掩激动:“专用供电站太给力了!刚才调用5%储备算力进行‘干细胞低温存活实验’数据分析,运算速度较之前提升25%,3组关键靶点的验证结果已出来,活性保持率高达94%!”屏幕上弹出实验数据图谱,红色的成功标识格外醒目,“之前受电力限制不敢长时间高负荷运算,现在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
程昱笑着回应:“供电站的冗余容量就是为科研、诊疗双保障准备的,只要算力够,电力绝对跟得上。明泽已为科研中心预留了10%的专属电力通道,避免与临床抢负荷。”
八点整,中枢生成并网后首份运行报告,巨幕上的数字清晰可见:专用供电站负载38%,330个科室电力达标率100%,核心设备运行零故障,算力输出稳定10%,网络延迟均值0.02秒。沈知行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指挥中心瞬间恢复寂静。
“各位,”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今天的并网成功,是电网团队、医院各科室与明泽算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更要记住,电力是基础,算力是核心,而你们——330位副院长、330位总主任、330位主任、330位副主任,才是这一切的灵魂。”
他指向巨幕上滚动的患者数据:“从Eb患儿陈诺的创面愈合,到早产儿的保温箱温度,再到科研实验的突破,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你们的坚守。接下来,明泽将基于新的电力保障,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330个科室要同步梳理需求,让10%的算力发挥出100%的价值。”
苏晴接过话头,语气温暖而坚定:“降雪还在持续,低温预警尚未解除。请各位回到岗位后,重点关注老年患者、儿童患者的诊疗与护理,行政、后勤、网络团队会全力配合。明泽,将今日并网的核心数据同步至各科室终端,作为后续优化的依据。”
“收到,数据同步中,预计5分钟内完成。”
八点十五分,千余位医者陆续起身,有序离开指挥中心。儿科副主任边走边与同事讨论早产儿的保暖方案,骨科总主任正通过平板回复病房的问询,每个人的步伐都带着新的底气。李总监望着他们的背影,对沈知行感慨道:“有这样专业的团队,再加上电力与算力的支撑,明泽医院的精准医疗确实名不虚传。”
沈知行望向窗外,雪已变小,阳光正从云层缝隙中透出,洒在专用供电站的银色屋顶上。巨幕上的运行状态依旧显示“完美”,核心算力10%的标识旁,储备算力正静静等待着新的需求。
程昱更新着电力监测数据:“供电站运行平稳,负载36%,量子计算机能耗比昨日降低22%。”江晓补充:“网络中心拦截了3次外部攻击,明泽用0.2%算力加固了防御系统。”
苏晴端起温热的咖啡,递给沈知行:“千位医者见证了新起点,接下来就是把电力优势转化为诊疗优势。”
沈知行点头,目光落在陈诺的最新数据上——创面愈合率已升至58%。“电力稳了,算力准了,人心齐了,这才是明泽该有的样子。”他看向巨幕上的时间,七点整的并网时刻仿佛还在眼前,而属于他们的精准医疗守护,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雪后的阳光越发明媚,75栋科室楼的阴影在积雪上拉得很长,专用供电站的指示灯闪烁着绿色的光芒,与中枢指挥中心的屏幕遥相呼应,诉说着这场算力与能源的交响,才刚刚奏响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