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三十五分,明泽医院中枢指挥中心的30米巨幕骤然亮起,自动切换至白班模式。沈知行、苏晴带着景初、景行刚踏入指挥厅,便被屏幕上清晰的分区图景吸引——从左至右,十二大核心中心的运行状态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转动,淡蓝色的边框勾勒出每个模块的轮廓,角落的绿色指示灯无一例外保持常亮。
“罕见病中心:已接诊17例患者,基因测序设备运行正常,算力占用率3%”“婴儿中心:NIcU暖箱参数稳定,儿科亚专科候诊量218人,无紧急预警”“313专科中心(75科室楼):骨科、心内科等重点科室候诊热力图浅红,临时诊室待命”……巨幕顶端的滚动条匀速刷新着实时状态,沈知行的目光最终落在最右侧的核心数据栏:当日接诊量(实时):1.2万人次 | 当日医保报销(实时):2867万元。
“管理中心的人员到岗率98%,周副院长刚在系统上签了今日的行政指令。”苏晴点击管理中心模块,屏幕瞬间展开人员架构图——院长之下,副院长、总主任、主任、副主任的岗位标识清晰可辨,下方的数字跳动着:“在岗1305人,15人请假(均已报备)”。她指尖划过屏幕,“明泽一号已自动匹配请假人员的工作代理,没出现任何衔接断层。”
景初此时正盯着科研中心的模块:“昨晚提交的菌群方案模拟已完成,明泽一号用了0.5%算力就搞定了,还同步给了肿瘤科和罕见病中心。”他调出数据曲线,“你看,算力储备还有92%,就算同时启动10个科研项目都绰绰有余。”
七点整,白班正式运转。313专科中心的风湿免疫科候诊人数率先突破400人,巨幕上的热力图迅速加深。“启动2间临时诊室,调配康复中心的机动设备。”沈知行对着遥控器下令,明泽一号瞬间响应,巨幕上弹出设备调度路径,标注着“预计抵达时间:1分40秒”。
景行立刻联系康复中心:“把闲置的3台肌力训练仪通过专用通道送过去,明泽一号已经把设备参数预设好了。”他转头看向屏幕,康复中心模块显示“设备出库完成,算力同步跟随调度”,旁边的占用率数字仅微升0.1%。
上午九点,婴儿中心NIcU传来消息:“新增1例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需要立刻制定手术预案。”苏晴立刻将患儿的影像学数据推送给明泽一号,并联动专家中心。巨幕上瞬间分流出三个窗口:左侧是患儿的心脏三维模型,中间是量子计算机生成的初步手术路径,右侧是心外科专家的全息投影。
“明泽一号标注的血管避开点太关键了,这孩子的血管分布比常规病例复杂。”专家的声音带着赞许,“按这个路径准备手术,风险能降低30%。”此时,巨幕上的接诊量已攀升至3.8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突破8900万元,网络中心模块显示“数据传输速率稳定在10Gbps,无卡顿”。
中午十二点,接诊高峰暂歇。餐厅中心的模块突然弹出绿色提示:“老年就餐区排队时长降至5分钟,食材储备充足,明泽一号已计算出最优补货时间:14:30”。超市中心则显示“应急物资库存充足,口罩、消毒液销量平稳”。
景初和景行轮流去休息室用餐,景初刚坐下,平板就弹出科研中心的提示:“明泽一号发现罕见病中心的1例患者基因序列与已知病例存在差异,已自动启动比对分析,算力占用率1.2%”。他立刻返回指挥中心,巨幕上的基因序列图谱正飞速滚动,10秒后得出结论:“新型突变位点,已匹配3种潜在治疗方案”。
“把方案推给罕见病中心的李主任,让他们评估可行性。”景初对着系统说道,转头看向电力中心模块——屏幕上的电压、电流曲线如同笔直的直线,“这量子计算机连电力负载都能提前预判,昨天后勤中心说,明泽一号算准了今天的用电高峰,提前做了负荷调配。”
下午两点,313专科中心的骨科接诊了1例复杂骨折患者。景行通过中枢系统调取患者的ct数据,明泽一号瞬间生成3d复位模型,并同步至康复中心的训练设备:“已根据手术预期效果预设术后康复方案,算力已预留2%”。“以前要等手术结束后才能制定康复计划,现在术前就能精准匹配,患者恢复能快一周。”景行感慨道。
下午十五点,管理中心的模块弹出提示:“本月医疗质量考核数据已生成,明泽一号分析完成,各科室合格率100%,3个科室获优”。沈知行点开详情,发现考核数据不仅包含临床指标,还整合了患者满意度、设备使用率等维度,“这数据分析的深度和速度,以前人工做至少要一周”。
此时,巨幕上的接诊量已达7.2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突破1.5亿元。监控中心模块显示“全院摄像头运行正常,AI识别异常行为0起”,电力中心则提示“备用发电机已完成自动巡检,随时可启动”。苏晴看着算力监控图谱:“最高算力占用率才18%,明泽一号的冗余太充足了。”
下午十七点,白班进入收尾阶段。四人开始为夜班模式做准备。苏晴点击“模式切换预设”:“夜间把婴儿中心、急诊科设为最高优先级,预留25%算力,科研中心的罕见病分析留10%算力”。沈知行补充道:“让明泽一号夜间自动生成各中心的运行报告,早上七点同步到我们的终端。”
下午十八点,巨幕上的接诊量定格在8.9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最终锁定在1.97亿元。管理中心模块显示“1305名在岗人员均已提交工作日志,明泽一号已完成初步审核”。监控中心弹出“夜间巡检路线已规划完毕,每小时自动巡查一次”。
晚上十九点,白班结束,巨幕自动切换至夜班模式。状态栏更新为“夜班自主·算力储备82%·核心系统运行正常”,各中心的模块依旧亮着平稳的绿灯。四人驱车返家,客厅的中枢分屏同步显示着医院的夜间状态:“婴儿中心暖箱参数稳定,科研中心比对分析中,餐厅中心闭店消毒完成”。
“你看监控中心,明泽一号正在自动识别走廊的消防通道,确保没有杂物堆积。”苏晴指着分屏说道,厨房里的预约煲汤功能正好提示“汤已炖好”。景初点开科研中心的夜间进度:“罕见病的基因分析已完成60%,明泽一号用了5%算力,一点不耽误其他工作。”
深夜十一点,手机弹出明泽一号的提示:“夜班接诊量1.1万人次,医保报销2300万元,全院无紧急情况,算力储备79%”。沈知行翻看着提示,转头看向身旁熟睡的家人,又望向窗外指挥中心的灯火。无论是白班的人工掌舵,还是夜班的智能守护,1亿量子比特的算力始终稳稳托举着这一切——诊室里的细致问诊,病房中的精准救治,餐桌上的家常烟火,都在巨幕的光影里,成了最安稳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