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十分,明泽医院的晨雾被第一缕晨光染成淡金,量子指挥中心的环形大屏上,“苏醛-01”动物实验的疗效曲线正稳步攀升。“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带着温润节律响起:“‘苏醛-01’动物实验进入第7天,中剂量组毒素抑制率达85%,无毒性反应;科研算力维持11.8%,储备算力88.2%;景初、景行实习日程已生成,运行状态:最优。”
沈知行刚在主控制台前落座,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实习计划表——从导诊岗到检验科辅助,从监控中心观摩到科研实验室见习,每日的任务清单都标注着“基础实操”“理论讲解”“心得记录”三个模块。他今年44岁,眼角已添了细纹,但目光依旧锐利如昔。苏晴端着早餐走进来,43岁的她气质温婉,鬓角藏着几缕不易察觉的白发,餐盒里的紫苏粥冒着热气:“爸妈一早就去菜园了,说给孩子们摘点新鲜紫苏叶,让他们带去医院当‘见面礼’。景初、景行已经收拾好了,正对着‘导诊助手’背科室分布呢。”
“让‘实习督导助手’绑定咱们的终端,孩子们的每一步操作都同步推送。”沈知行咬了口紫苏饼,目光落在算力分配图谱上,科研中心11.8%的算力模块亮着沉稳的绿光,88.2%的储备算力池如静谧的湖泊托底,“江晓,给孩子们开放‘基础操作权限’,核心数据设为只读;程昱,带景初熟悉电力保障系统,从负载监测学起;林薇,教景行做患者分流记录,重点讲‘流量调度助手’的逻辑。”
六点整,江晓快步走入指挥中心,量子安全终端的屏幕映着晨光:“已为景初、景行创建实习专属账号,权限精准匹配基础岗位——能查看科室布局、设备参数,无法修改任何数据。监控中心的见习通道已开通,可实时观摩但无操作权限,数据加密等级保持最高级。”
程昱紧随其后,手里拿着本电力系统手册:“特意给景初准备了简化版的负载图谱,把复杂参数转化成了‘红绿灯预警’,他今天先跟着我查配电房,从识别设备型号学起。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的电力系统我会拆分成10个基础模块,每天教一个。”
此时,林薇的视频连线弹出,屏幕上的她正对着景行笑:“景行已经到门诊导诊台了,‘导诊助手’给她配了‘见习模式’,能同步显示患者需求匹配建议,她学得可认真了。今日接诊量预测8.7万人次,‘流量调度助手’已启动。”
第一阶段:实习启蒙——基础岗位的初心扎根
景初:科研基因的悄然萌发
上午七点半,景初跟着程昱走进配电房,巨大的配电柜上,指示灯按红、黄、绿三色整齐排列,与手册上的“红绿灯预警”完全对应。程昱指着屏幕上的负载曲线:“你爸爸常说,电力是医院的‘生命线’,尤其是超特级量子计算机,差0.1V电压都可能影响数据精度。”他调出昨日的电力日志,“这是‘苏醛-01’实验时的负载数据,11.8%的科研算力对应的电力消耗是多少?用‘电力换算助手’算一下。”
景初握着平板,指尖快速操作。17岁的少年眉眼间带着沈知行的专注,很快调出结果:“程叔叔,是280千瓦,比常规科研算力多了25千瓦!”他盯着曲线波动处,“这里为什么突然跳高?是不是实验加了新设备?”
程昱眼中闪过赞许:“没错,那天追加了0.3%算力做代谢路径分析,启动了量子测序仪。”他拍了拍景初的肩膀,“下午带你去科研中心,看周明副院长做‘苏醛-01’纯度检测,你爸爸年轻时也是从认设备、算数据开始的。”
上午十点,景初跟着程昱完成配电房巡检,手里的手册记满了笔记。路过科研中心时,他忍不住停下脚步,透过玻璃窗看向里面——周明正操作着量子显微镜,“苏醛-01”的分子模型在大屏上旋转,11.8%的科研算力中,6%正全力支撑纯度分析。沈知行恰好走来,递给儿子一副护目镜:“想进去看看吗?记住,先看不说,先学不做,科研最忌浮躁。”
景初点头,跟着走进实验室。沈知行指着量子测序仪:“这台设备每秒钟能处理100万条基因序列,‘苏醛-01’的纯度检测就是靠它。你先观察周叔叔怎么校准参数,明天我教你看检测报告。”少年的眼睛亮得惊人,手指不自觉地在裤缝上模仿着操作手势。
景行:服务初心的自然生长
上午八点,景行跟着林薇在门诊导诊台忙碌。她穿着淡蓝色的见习服,手里拿着平板,“导诊助手”正同步推送患者信息:“张阿姨,您的心血管内科预约在三楼302诊室,乘1号电梯最快,现在候诊人数2人,等待时间约5分钟。”她照着系统提示说完,又补充道,“电梯口有轮椅借用点,要是累了可以随时用。”
林薇在一旁看着,悄悄给苏晴发消息:“景行比同龄孩子细心,刚才看到老奶奶腿脚不便,主动调了无障碍通道的预约号。”苏晴很快回复:“让她试试用‘患者需求预判助手’,提前识别特殊需求患者。”
上午十点,门诊迎来高峰,“流量调度助手”提示儿科候诊人数将突破100人。景行盯着平板上的热力图,突然说:“林阿姨,要不要开放二楼的临时诊室?‘导诊助手’显示有3位儿科医生刚结束门诊,现在待命呢。”林薇一愣,随即调出调度系统——果然如景行所说,她立刻上报指挥中心,启动临时诊室,成功分流了20名患儿。
苏晴恰好来门诊巡查,笑着摸了摸景行的头:“做得好,导诊不只是指路,还要会看数据、懂预判。”她递给女儿一本患者沟通手册,“这是你爸爸当年总结的,里面有30种特殊患者的沟通技巧,晚上咱们一起学。”景行接过手册,扉页上是沈知行的字迹:“服务的核心是看见需求。”
第二阶段:定向培养——兴趣与责任的双向引导
景初:科研路上的阶梯式深耕
下午两点,科研中心的实验室里,景初正跟着周明做“苏醛-01”的样品称重。他戴着一次性手套,握着微量移液器,动作虽略显生涩,却格外认真。周明看着他精准到0.01毫克的操作,对一旁的沈知行说:“这孩子有科研天赋,刚才问的代谢路径问题,比我当年刚进实验室时想得还深。”
沈知行递给景初一份数据报告:“这是‘苏醛-01’的毒性测试数据,用‘数据对比助手’和上周的结果做比对,找出3处关键变化点。记住,科研不是靠灵感,是靠对数据的敏感。”
景初低头钻研报告,指尖在平板上划出对比曲线。半小时后,他指着其中一处:“爸爸,这里的肝酶指标下降了12%,是不是‘苏醛-01’的代谢稳定性提升了?”沈知行眼中闪过笑意:“没错,这是我们追加0.3%算力优化的结果。晚上回家,我教你用‘分子模拟助手’,直观看看结构变化对代谢的影响。”
傍晚六点,景初的实习日志写满了3页纸,从设备参数到数据疑点,条理清晰。沈知行检查时,在“待解决问题”一栏看到:“紫苏醛的羟基修饰为什么能提升结合活性?”他提笔回复:“明日带你做分子对接模拟,答案藏在原子间的作用力里。”
景行:服务体系的沉浸式理解
下午三点,景行跟着苏晴走进住院中心。一位老奶奶正对着输液单发愁,景行立刻上前:“奶奶,我帮您看看。”她调出“费用解读助手”,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这是抗生素的费用,能报销80%;这个是床位费,包含了消毒和护理,您看,‘明泽一号’都帮您算好明细啦。”
苏晴在一旁补充:“除了说清楚,还要让患者放心。你试试用‘护理计划助手’,给奶奶看明天的护理安排,包括换药时间、体温监测,让她知道我们都有安排。”
景行立刻操作平板,调出护理计划表:“奶奶,明天早上8点换药,10点测体温,下午2点有护士来帮您翻身,您有任何不舒服,按床头铃我们就到。”老奶奶笑着点头:“这孩子比我家孙女还细心,有你们在,我踏实多了。”
晚上七点,景行跟着苏晴整理患者反馈。她指着“满意度助手”的数据:“你看,儿科的满意度最高,因为导诊时会用动画安抚孩子。明天我们去儿科见习,学怎么用‘儿童沟通助手’和小朋友打交道。”景行的眼睛亮晶晶的:“妈妈,我今天发现,‘导诊助手’能记住老患者的需求,下次能不能让它提前推送预约提醒呀?”苏晴笑着点头:“这个建议很好,明天咱们一起给江阿姨提。”
第三阶段:家院共生——岁月里的传承与温情
餐桌上的课堂:知识与初心的日常渗透
晚上八点,家里的餐桌上还摆着温热的饭菜,紫苏炒鸡蛋、清炒时蔬散发着香气。沈父沈母坐在一旁,看着景初、景行围着沈知行、苏晴问问题,眼里满是笑意。
“爸爸,分子对接模拟是不是要用到‘明泽一号’的算力?”景初扒着饭,手里还拿着平板,“今天周叔叔说,1%的科研算力就能支撑100组模拟。”沈知行夹了块排骨给他:“算力是工具,关键是懂原理。就像你爷爷种紫苏,知道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比光有好锄头重要。”
景行捧着碗,看向苏晴:“妈妈,今天有个小朋友怕打针哭了,我用‘儿童沟通助手’给她看了动画,她就不怕了。以后我想做能让患者开心的医护。”苏母笑着给她夹菜:“这想法好,你妈妈当年就是因为看到你爸爸帮患者解决了难题,才决定留在医院的。”
沈父放下筷子,看着沈知行:“你们当年刚进医院时,比这俩孩子还青涩,现在能独当一面了。”他顿了顿,看向景初、景行,“不管以后做科研还是做服务,都要记住,医院是救人的地方,心要比技术细。”
饭后,景初在书房跟着沈知行学分子模拟,苏晴陪着景行修改实习心得,客厅里的灯光温暖柔和。沈母收拾碗筷时,看着墙上的全家福——沈知行和苏晴站在中间,景初、景行依偎在旁,背后是医院的量子通信塔和自家的菜园,岁月在照片上刻下了温柔的痕迹。
菜园里的启示:扎根与成长的朴素道理
周末清晨,沈知行、苏晴带着景初、景行来到菜园。沈父正给紫苏苗浇水,沈母在采摘黄瓜。景初蹲在地里,看着紫苏叶上的露珠:“爷爷,为什么这边的紫苏长得比那边好?”
沈父指着土壤:“这边的土松,浇水不积水,根能扎得深。就像做科研,基础打牢了,以后才能出成果。你爸爸当年记了三年的设备参数,才有今天的判断能力。”
景行帮着沈母摘黄瓜,笑着说:“奶奶,这黄瓜好脆,比超市买的甜。”沈母擦了擦汗:“因为是咱们亲手种的,每天浇水、施肥,用心了才长得好。做医护也是一样,对患者用心,他们才会信任你。”
苏晴看着眼前的景象,对沈知行轻声说:“以前总担心孩子们吃不了苦,现在看来,他们比我们当年更有韧性。”沈知行握住她的手,44岁的掌心带着岁月的温度:“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搭好梯子,让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往上爬。”
阳光洒在菜园里,紫苏苗随风摇曳,孩子们的笑声与虫鸣交织在一起,格外动听。
第四阶段:青蓝渐显——传承中的希望与坚守
傍晚六点,“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播报当日总结:“景初完成科研实验室基础操作培训,准确率95%;景行完成门诊导诊与住院服务见习,患者满意度98%;‘苏醛-01’动物实验疗效稳定,抑制率达88%;科研算力11.8%,储备算力88.2%;今日接诊量8.7万人次,医保结算2.6亿元,运行零异常。”
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景初的实习日志与景行的服务记录并列显示,旁边是“苏醛-01”的疗效曲线,三条线条在数据流中交织,如同一幅传承的画卷。江晓和程昱笑着走来:“院长、苏主任,这俩孩子真是青出于蓝,景初能指出数据异常,景行能优化导诊流程,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沈知行和苏晴走出指挥中心时,夕阳为医院的量子通信塔镀上暖金。景初、景行背着书包跑过来,手里拿着给父母的水:“爸爸,明天能教我做基因序列比对吗?”“妈妈,我想试试优化‘儿童沟通助手’的动画内容!”
沈知行蹲下身,揉了揉儿子的头发,44岁的脸上满是欣慰:“好,明天教你。”苏晴牵着女儿的手,43岁的眼眸里闪着温柔的光:“我们一起改,让动画更受小朋友喜欢。”
车驶出医院大门,沈知行的终端收到“明泽一号”的夜间提示:“景初明日科研培训计划已生成,需开放1%临时算力用于分子模拟;景行的导诊优化方案已接收,待审核;‘苏醛-01’即将进入临床实验,需追加2%科研算力,储备算力仍可保持86.2%。”
他放下终端,转头看向身旁的家人。景初在后排研究分子模型,景行在给苏晴讲今天的患者故事,月光透过车窗洒进来,温柔了岁月。沈知行知道,44岁的自己和43岁的苏晴,或许精力不如往昔,但看着儿女在医院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看着“明泽一号”的算力代代赋能,这份坚守便有了最圆满的意义。
车载音响里流淌着轻柔的音乐,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传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