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四十分,明泽医院中枢指挥中心的50米巨幕被切割成泾渭分明的“战场”:左侧30米区域分置3个手术实时画面,无影灯的冷光透过量子传输链路投射在屏幕上;右侧20米则是科研答辩的线上会议室界面,3位全球顶级专家的虚拟头像已在顶端排列就绪。沈知行指尖在主控制台重重一点,将核心算力从夜间20%拉满至40%:“明泽,启动‘手术护航+答辩支撑’最高级模式,25%算力绑定手术导航,15%支撑答辩数据交互!”
苏晴早已将两份关键文件分发到位——《四级手术术中应急流程手册》与《科研答辩专家提问应对预案》,封面均印着“明泽算力核验版”字样。“手术按病例06、病例04、病例08的顺序进行,对应心外科、神经科、肝胆外科的专科副院长主刀;答辩由李教授牵头,景初负责动态数据演示,明泽已在答辩系统嵌入‘量子密钥’,防止演示数据泄露。”她抓起对讲机,“各岗位确认状态,5分钟后双线同步启动!”
七点整,手术与答辩同时拉开序幕。左侧巨幕上,心外科王副院长已站在病例06的手术台前,双手套入无菌手术衣,明泽的3d导航影像同步投射在手术间的辅助屏上:“明泽,用8%核心算力锁定主动脉缩窄部位,实时追踪介入导管位置。”江晓在中枢回应:“导航已启动,导管距离目标位置还有15cm,预计30秒后抵达第一个标记点,血压、心率数据同步传输中。”
右侧答辩界面里,《自然·医学》编辑部主持人刚介绍完评审专家,来自美国的干细胞研究权威安德森教授便率先发问:“你们提出的‘量子脉冲精准调频’误差仅0.01赫兹,如何保证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现有设备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吗?”李教授从容抬手,景初立刻操作终端:“明泽,调用5%储备算力展示‘量子脉冲发生器原型’与稳定性测试数据。”巨幕上瞬间弹出1000小时连续运行曲线,波动值稳定在0.005赫兹以内:“我们已联合设备厂商研发专用仪器,明泽模拟显示临床环境下精度衰减率低于0.001%。”
七点三十分,病例06手术进入关键阶段——球囊扩张。“导管已到位,准备扩张!”王副院长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巨幕上的3d模型同步显示球囊膨胀过程。突然,明泽弹出红色预警:“患者血压骤降18%,低于安全阈值!”江晓立刻对照应急流程手册操作:“明泽启动预设预案,介入导管暂停推进0.5秒,已给麻醉科推送升压药物剂量建议——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30秒后,手术间传来回应:“血压回升,可继续操作!”沈知行长舒一口气:“应急流程卡得很准,明泽的实时算力反馈比人工反应快了整整1秒。”
答辩现场此时正陷入激烈讨论,德国专家施耐德教授直指数据重复性问题:“100组实验样本的分化成功率均达98%,这在干细胞研究中几乎不可能,能否展示原始实验的动态影像?”景初早有准备:“明泽,调用6%储备算力播放第73组样本的原始分化视频,附带量子传感器的实时读数。”屏幕上蓝色荧光标记的干细胞整齐分化,旁边的数据栏跳动着“分化方向偏差<1°、活性指标95.2%”的字样,施耐德教授点头:“影像无剪辑痕迹,数据可信度很高。”
八点十五分,病例06手术顺利结束,巨幕上弹出“手术耗时88分钟、出血量45ml、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总结卡片。江晓立刻将算力调配至刚启动的病例04手术:“神经科张副院长,明泽用7%核心算力锁定脑内病灶,已标记出距病灶2mm的语言中枢位置,手术路径已更新。”周明趁机核算首台手术费用:“总费用135万元,医保报销91.8万元,报销比例68%,资金池余额5.07亿元。”
答辩席上,安德森教授抛出终极问题:“这项技术何时能进入临床?针对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这类罕见病,预计疗效如何?”李教授看向景初,她立刻调出Eb患儿的病例数据:“明泽已用10%储备算力做了临床疗效模拟,针对病例01这类coL7A1基因突变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皮肤创面愈合率预计提升60%,明泽预测最快6个月可启动小规模临床试验。”3位专家低声交流片刻,安德森教授率先鼓掌:“你们的研究不仅有理论突破,更有明确的临床指向,我们很期待后续进展。”
上午十点,病例04的脑肿瘤切除术进入收尾阶段,病例08的肝胆手术即将启动。“明泽,用6%核心算力核对肿瘤切除范围,确认是否有残留。”神经科张副院长的声音传来,巨幕上的术后影像与术前模拟快速比对,绿色勾勒的切除区域完全覆盖病灶,“无残留,可关颅!”此时答辩现场传来喜讯,主持人宣布:“评审团一致同意论文接收,将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预计下月见刊!”指挥厅里瞬间响起压抑的欢呼声,景初激动得差点碰掉终端。
中午十二点,3台四级手术全部完成。巨幕左侧汇总显示:病例06(心外科):成功,术后心功能1级;病例04(神经科):成功,语言功能未受影响;病例08(肝胆外科):成功,出血控制在80ml以内。江晓擦着额头的汗:“3台手术累计调用核心算力42%、储备算力18%,明泽的导航精度平均达0.0002毫米,比常规手术提升了5倍。”赵磊从住院中心返回:“3位患者均已转入四级监护病房,明泽的术后监测已启动,每10分钟同步一次生命体征数据。”
下午两点,门诊接诊量突破6.7万人次,医保报销达3.3亿元。周明盯着资金池监控:“3台手术的报销已同步至系统,加上普通诊疗费用,今日报销峰值达5300万元\/小时,明泽自动拦截3例异常申报,均为虚假耗材费用,挽回损失约12万元。”程昱汇报设备与网络状态:“手术导航系统、量子传输设备均通过自检,量子网络因答辩与手术双重负载曾升至70%,但运行始终‘完美’,未出现数据丢包。”
景初抱着刚收到的《自然·医学》正式录用通知冲进指挥厅,纸质版通知上印着“重大突破”的评语。“李教授说要给明泽记头功!答辩时的动态数据演示、稳定性模拟,全靠算力撑着,专家们都说‘从未见过这么直观的科研展示’。”沈知行接过通知,目光扫过巨幕上3位术后患者平稳的监测曲线,又看向科研答辩的回放画面,突然笑了:“今天算是真正见识了‘算力赋能’的意义——既能稳住手术刀尖的精准,也能撑起科研讲台的底气。”
傍晚六点五十分,中枢生成当日双线总结:3台四级手术全部成功(并发症风险<2%)、科研论文获《自然·医学》封面文章录用、门诊接诊量9.1万人次、医保报销4.53亿元、核心算力最高占用40%、储备算力最低留存60%。江晓将《术中应急流程执行复盘》与《答辩问答记录》归档,明泽自动标记出“血压骤降应对”“设备精度质疑”等需重点优化的节点。
七点整,中枢切换至夜班模式,核心算力回落至15%。沈知行与苏晴望着窗外亮起的灯火,巨幕上3台手术的成功标识与论文录用通知并排陈列。“手术台上的生死时速,答辩席上的专业交锋,今天的每一分钟都在创造价值。”苏晴递过热饮,“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明泽2亿算力的硬核支撑,更是团队各司其职的默契。”
巨幕顶端的“运行状态:完美”在夜色中熠熠生辉,15%的核心算力托举着夜间监护,85%的储备算力静候新的使命。那些流淌的数据里,既有手术成功的喜悦,也有科研突破的荣光,更书写着明泽医院用技术与坚守铸就的医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