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明泽医院的手术楼已被一层紧张而有序的氛围笼罩。外科手术间外的走廊里,肝胆外科专科副院长赵磊、脾外科专科副院长吴涛、外科总主任陈峰正逐一检查手术器械;女主苏晴穿着绿色手术服,手里拿着“术后监护应急流程表”,反复确认着术中可能需要的急救药品与监测设备。指挥中心内,沈知行院长站在巨幕前,最后核对手术团队的分工名单——自己主刀,赵磊负责肝转移灶切除,吴涛处理脾门部病灶,陈峰协助完成结肠重建,苏晴全程同步记录术中关键数据并预判术后监护重点,每个环节都精确到个人。
“所有设备按最高标准再查一遍,尤其是血管吻合器和超声刀,备用器械要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位置。”沈知行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到每个筹备节点,电力中心助手程昱立刻回复:“手术间双路供电稳定,备用发电机热待机,切换时间<0.1秒;江晓团队已开通手术专属网络通道,影像传输延迟控制在0.08秒内。”
六点半,患者被平稳推入手术间。苏晴上前核对患者信息,轻声安抚:“您放心,我们团队已经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一定能顺利完成手术。”患者轻轻点头,眼中的焦虑渐渐被信任取代——从全球仅1例参考的绝望,到找到能主刀5000台四级手术的院长,再到多科室专家与专科护理团队的协同,此刻的平静,是无数细节铺垫出的底气。
七点五十九分,手术间内的时钟指向最后一秒,沈知行接过护士递来的手术刀,目光坚定地落在手术区域:“开始吧,按预定方案推进。”
第一步是“腹腔探查”,沈知行通过腹腔镜精准定位肝、脾、结肠的三处转移灶,屏幕上的实时影像清晰呈现病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联。“赵院,肝右叶转移灶距离肝中静脉约1.5厘米,一会切除时注意保护血管壁。”沈知行的指令刚落,赵磊已调整好手术姿势,手中的分离钳精准避开血管分支,动作与术前推演时的磨合如出一辙。
手术进行到1小时,进入“脾转移灶切除”阶段。吴涛手持超声刀,小心翼翼地分离脾门部粘连组织,陈峰则在旁协助暴露手术视野,两人配合默契,仅用25分钟就完成脾切除,术中出血量控制在50ml以内。苏晴在一旁同步记录:“9:25完成脾切除,凝血功能正常,血压115\/75mmhg,无异常渗血。”她的记录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巨幕上的“手术关键节点进度”同步更新,每个数据都牵动着场外保障团队的心。
九点整,手术迎来第一个关键挑战——肝门部血管吻合。沈知行接过定制的3d打印血管吻合器,目光紧盯着屏幕上的血管三维模型:“角度调整至15度,确保血流通道通畅。”赵磊在旁协助固定血管,陈峰则负责监测吻合器的压力参数,三人呼吸几乎同步,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术中超声显示“血管通畅度100%,无狭窄或渗漏”,手术间内响起短暂的低低欢呼声,苏晴立刻标注:“10:00完成肝门部血管吻合,血管功能正常,进入结肠重建阶段。”
十二点,手术进入最复杂的“结肠重建”环节。患者的结肠转移灶累及肠段长达8厘米,需切除病变肠段后进行端侧吻合,术中需精准控制吻合口张力,避免术后出现肠瘘。沈知行手持吻合器,缓慢推进缝合,每完成一针,陈峰都会用生理盐水冲洗吻合口,检查是否有渗漏;苏晴则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与血压,一旦出现轻微波动,立刻提醒麻醉科调整用药。
“吻合口张力稍大,调整一下肠管位置。”沈知行的声音沉稳,陈峰立刻配合转动肠管,赵磊与吴涛则在旁固定周围组织,四人形成的手术团队,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动作都经过术前无数次推演。当最后一段肠管吻合完成,苏晴递过术中肠镜,沈知行通过镜头确认“吻合口光滑,无出血点”,才松了口气:“结肠重建完成,准备关腹。”
此时,手术间外的食堂里,后勤团队特意为手术团队准备了温热的能量餐——沈知行的餐盒里是他习惯的低脂牛肉粥,赵磊、吴涛的则是素食面,苏晴的餐盒旁还放着一杯速溶咖啡。“手术已进行6小时,预计还有2小时结束,大家先轮流吃点东西,保持体力。”程昱通过对讲机传达后勤安排,确保手术团队能在不中断操作的前提下补充能量。
十四点,手术进入关腹阶段。沈知行逐层缝合腹壁,陈峰在旁协助止血,赵磊与吴涛则整理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标记后送病理检查;苏晴则开始梳理术后监护重点,在“术后监护方案”上补充:“重点监测肝酶变化(每2小时一次)、腹腔引流量(每小时记录)、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4小时评估)”,同时联系IcU:“患者预计15:30转入,已备好专用监护仪与急救药品。”
十五点二十分,最后一针缝合完成,沈知行摘下手术放大镜,麻醉科主任宣布:“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率72次\/分,血压120\/80mmhg,血氧饱和度99%,手术成功!”手术间内响起热烈的掌声,苏晴立刻将手术全程数据整理归档——历时7小时20分钟,完成肝、脾、结肠三处转移灶切除+血管吻合+肠管重建,术中出血量仅200ml,各项指标均优于全球参考病例,成功创下该类手术的新标杆。
十五点三十分,患者被平稳转运至IcU。苏晴紧随其后,向IcU护士详细交接:“术中肝门部血管吻合处需重点监测血流,结肠吻合口要注意有无渗漏,术后6小时启动肠外营养,24小时后评估肠功能。”她的交接细致到每个数据、每个潜在风险点,确保术后监护与术中操作无缝衔接。
指挥中心内,巨幕上的“手术成果实时播报”吸引了全院医护的关注——“复发性结直肠癌伴多脏器转移联合切除术成功,手术时长7小时20分钟,术中出血量200ml,关键指标优于全球参考病例,成为该类手术的世界新标杆”。沈知行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对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说:“这场手术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赵院、吴院、陈主任的精准配合,是苏晴的细致记录与预判,是全链条保障团队的默默支持,更是多学科联动的胜利。”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定格在5.56万人次,日常诊疗仍在有序收尾,但手术成功的消息已在医院内传开。外科办公室里,沈知行、赵磊、吴涛、陈峰、苏晴围坐在一起,复盘手术中的细节:“肝门部血管吻合时,3d打印模型的精度帮了大忙,后续可以推广到更多复杂手术中;苏晴记录的术中数据,为术后监护提供了精准依据,这种‘术中-术后’的衔接模式要固定下来。”
苏晴拿出整理好的“手术经验总结”,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风险控制措施、团队配合细节:“我已经把这些整理成标准流程,后续类似手术可以直接参考,也能作为年轻医生的培训教材。”
此时,医务处传来消息:“全球多家医院发来咨询,希望能借鉴这次手术的经验,夏国胸心外科联盟还邀请咱们做专题分享。”沈知行点头:“让苏晴牵头整理手术视频与文字资料,下周组织线上分享会,把经验传递出去,让更多患者受益。”
晚上七点,IcU内,患者的生命体征仍在稳定区间,苏晴还在调整术后监护方案;外科楼的灯光下,年轻医生们围着手术方案讨论,眼中满是对前辈的敬佩;指挥中心的巨幕上,“手术成功”的播报仍在循环,旁边滚动着“多学科协作流程”“术后监护标准”等新制定的规范——这场成为世界标杆的手术,不仅拯救了一条生命,更沉淀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诊疗体系,为明泽医院的日常诊疗,注入了新的里程碑意义。
沈知行翻开“医院运行日志”,在今日记录的最后写下:“多学科协作是攻克复杂疾病的关键,而每个环节的精准、细致,是手术成功的基石。这场手术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明泽医院守护生命、推动医学进步的新起点。”晚风拂过手术楼的窗户,灯光下的每一份坚守,都在为未来更多的“不可能”,积蓄着变成“可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