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指挥中心的灯光已亮了近一小时,沈知行翻开最新的“医院运行日志”,指尖划过昨日记录的核心数据——5.52万接诊量、《whipple流程》执行合格率94%、10万医护昼夜排班适配度99%,每一行文字都透着日常诊疗的扎实。日志本旁的“待办清单”上,“流程细节优化会”“排班反馈收集”“肺癌大血管手术筹备”三项被红笔圈出,其中“肺癌手术”旁标注着“两天后接收患者,需提前协调胸外科、心外科、麻醉科团队”。
行政助手林薇刚到指挥中心,就递上“流程优化建议汇总表”:“330个科室共反馈86条建议,其中‘whipple术后患者沟通话术’‘地域化营养食谱调整’‘康复训练个性化适配’是高频需求,已整理成优化草案。”她指着表格中的具体案例——老年患者对“胰瘘风险”的医学术语理解困难,建议补充通俗解释;南方患者对北方小米粥接受度低,需增加杂粮粥选项。“今天上午10点召开优化会,争取本周内完成流程修订,确保下周落地。”
电力中心助手程昱的“日志补充页”则记录着昨日的设备保障细节:“whipple监护设备电力负荷率稳定在68%-72%,骨科康复区备用Ap启用3次,解决2起网络卡顿;已完成胸外科手术间的电力预调试,为两天后的肺癌大血管手术预留双路供电,负荷冗余提升至30%。”他的终端屏幕上,胸外科手术间的电力参数曲线清晰可见,红色预警线被调整至更高阈值,确保术中极端用电需求。
上午:流程优化会与手术筹备的同步推进
八点半,《whipple手术术后监护标准化流程》优化会在学术报告厅召开。胸外科专科副院长陈默作为特邀嘉宾参会,他翻着流程草案,结合即将开展的肺癌大血管手术提出建议:“whipple流程中的‘多学科会诊机制’值得借鉴,肺癌手术涉及血管重建,建议提前建立‘胸外-心外-麻醉’联合评估流程,这在后续的手术筹备中就能用上。”
IcU主任随即响应:“可以在流程中增加‘跨科室监护经验共享’模块,比如whipple术后的胰酶监测技巧,能为肺癌手术的术后血管功能监测提供参考。”讨论持续近两小时,最终确定12项优化内容,其中“患者沟通话术手册”“地域化营养清单”“跨科室经验共享机制”三项被列为紧急优化项,要求两天内完成,与肺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接收时间同步。
同一时间,胸外科的医生办公室里,手术团队正召开首次筹备会议。患者是65岁的老张,肺癌已侵犯主动脉,手术需切除病变肺叶并进行主动脉部分置换,属于“肺癌根治术+大血管重建”的复合手术,难度远超常规肺癌手术。“患者的主动脉ctA显示,肿瘤侵犯长度约3cm,需使用人工血管置换,目前已联系供应商紧急调配合适型号的血管材料。”主刀医生李哲指着三维重建影像,语气严肃,“两天后患者入院,需当天完成术前评估,制定两套手术方案,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血管大出血风险。”
九点整,指挥中心的“日志动态更新”显示:流程优化会确定12项修订内容,紧急项推进率30%;肺癌手术筹备完成“团队组建”“影像分析”“材料预约”三项核心任务,剩余“术前评估流程制定”“设备调试”需在48小时内完成;10万医护排班无异常,5万白班医护已全部到岗,whipple术后监护按原流程正常执行。“罕见病中心反馈,优化后的营养食谱需增加‘低苯丙氨酸’选项,适配罕见病患者;胸外科需增加手术间的网络带宽,确保术中影像实时传输至心外科会诊端。”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立刻指令:“营养科24小时内完成罕见病食谱调整;江晓团队今天下午完成胸外科手术间网络扩容,带宽提升至20G。”
中午:烟火气里的细节完善
十二点,食堂的“流程优化体验区”里,摆放着按新食谱制作的whipple术后餐食——南方患者适配的杂粮粥、北方患者偏好的小米粥、罕见病患者专用的低苯丙氨酸软食,每种餐食旁都附有“营养成分表”和“患者沟通话术卡”,比如对老年患者的解释:“这碗粥不含油腻,喝了不会给胰腺添负担,还能补充体力。”
胸外科的手术团队成员也在食堂快速用餐,李哲拿着手机,翻看老张的最新检查报告:“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基本合格,但凝血功能略差,需提前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旁边的麻醉科主任补充:“术中需准备自体血回输设备,避免异体输血引发的免疫反应,已协调输血科预留相关设备。”两人的对话被林薇记录在“肺癌手术筹备日志”中,标注为“术前重点关注事项”。
超市的“手术物资专区”里,导购小张正整理肺癌手术所需的“特殊护理包”——包含术后监护用的动脉测压导管、胸腔引流瓶、抗凝药物专用储存盒,“已按胸外科的清单备货,确保患者入院后能直接取用,不用临时调配。”小张的话被赵磊记在“后勤保障日志”上,他同时安排人员:“明天上午完成手术间的无菌耗材补给,重点检查人工血管的包装完整性和有效期。”
下午:流程落地与手术筹备的攻坚
十四点,优化后的“whipple术后患者沟通话术手册”正式下发至330个科室。IcU护士小王拿着手册,尝试与一位对康复训练抵触的患者沟通:“按手册说的,我们今天先练5分钟床上翻身,就像平时在家翻个身那么简单,翻完后我给您测个体温,要是舒服,明天再增加时间,好不好?”患者犹豫片刻后点头同意,训练顺利完成,小王在日志中记录:“话术优化后,患者配合度提升约30%,需持续收集反馈调整。”
此时,胸外科手术间的设备调试进入关键阶段。程昱团队正在测试“双路供电切换”——模拟术中主电源中断,备用电源在0.08秒内完成切换,电压稳定无波动;江晓团队则通过“影像传输压力测试”,将肺癌手术的ctA影像、手术规划图同步至心外科会诊端,延迟<0.2秒,无数据丢包。“所有设备参数均符合手术要求,已在日志中记录测试结果,后续每天进行一次复核。”程昱对着通讯器汇报。
十六点,指挥中心的“日志进度看板”显示:whipple流程优化紧急项推进率达80%,仅剩“跨科室经验共享案例库”未完成;肺癌手术筹备完成率75%,术前评估流程、设备调试、物资备货均已就绪,仅人工血管待到货;全院接诊量突破4.8万人次,距离5.5万目标仅差7000人次,各科室运转正常。“人工血管供应商反馈,明天上午可送达医院;罕见病中心的经验共享案例已收集15条,需筛选后录入案例库。”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点头:“明天优先完成人工血管验收和案例库筛选,确保两天后患者入院时,所有筹备工作100%到位。”
傍晚:日志总结与手术预告的收尾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最终定格在5.51万人次,超额完成目标。《whipple流程》优化紧急项全部完成,330个科室开始按新流程执行;肺癌手术筹备进入最后冲刺,人工血管到货时间确定为次日9点,术前评估团队已组建完毕;10万医护的昼夜交接顺利完成,5万夜班医护接过诊疗接力棒,继续守护夜间的诊疗秩序。
沈知行在“医院运行日志”上写下当日总结:“今日的5.51万接诊量,是流程优化与手术筹备并行的日常。从whipple流程的细节完善,到肺癌大血管手术的周密筹备;从电力网络的提前调试,到后勤物资的精准补给——每一项工作都在为‘守护生命’积蓄力量。两天后的手术,是对多学科协同与全链条保障的又一次考验,需以更严谨的态度、更扎实的准备,迎接挑战。”
他在日志本上补充明日计划:
1. 上午9点验收肺癌手术用人工血管,确认型号、有效期;
2. 中午12点前完成“跨科室经验共享案例库”筛选与录入;
3. 下午2点组织肺癌手术团队进行术前模拟推演,重点演练血管重建步骤;
4. 晚间完成所有手术设备的最终调试,确保电力、网络、器械零故障。
晚上七点,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巨幕上,“肺癌手术筹备倒计时”显示“46小时”,旁边滚动着待完成任务清单;whipple术后患者的监护数据持续稳定,新流程执行合格率达98%;5万夜班医护的身影穿梭在75栋科室楼的病房与诊室——明泽的日常,在日志的字里行间沉淀,在手术预告的期待中蓄力,等待着两天后那场与生命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