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阴雨,江西中西医院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这日午后,中西医结合科接诊了一位哮喘患儿,林闻溪依例开了小青龙汤。然而药取回来后,他敏锐地嗅到一丝异样——麻黄的气味似乎过于淡薄。
“夏医生,您闻闻这麻黄可对?”林闻溪将药包递给夏梦云。 夏梦云仔细辨嗅,柳眉微蹙:“确实不对。正品麻黄应有辛辣微苦之气,这个却几近无味。”
二人当即前往药房质询。药房主任钱仕达打着哈哈:“林同学多虑了!这批麻黄可是从亳州来的上等货。” 林闻溪坚持要求查看进货单据,钱仕达面色不豫:“药房重地,闲人免进。你们莫非信不过我?”
此事暂时作罢,但林闻溪心中疑窦渐生。次日,他在配制外用生肌散时,又发现血竭颜色不正,掺有杂质。
“这血竭绝非正品。”赵海桥主任验看后断言,“真品血竭研粉应呈砖红色,入水则浮。这个却沉底结块,必是掺了胶质或泥沙。”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第三日。一位胃痛患者服了中西医结合科开的黄芪建中汤后,反而出现恶心呕吐。林闻溪检查药渣,发现所谓“黄芪”实为紫苜蓿根伪充。
“岂有此理!”赵海桥勃然大怒,“这已不是以次充好,而是以假乱真!若遇急重症,岂不误人性命?”
他当即带着药渣去找院长。然而院长室外的等候期间,钱仕达不知从何处赶来,抢先一步进入院长室。
半小时后,赵海桥被请进院长室时,院长面色为难:“老赵啊,钱主任已经解释过了。近来战事频繁,药材运输困难,偶尔品质不稳也是难免的。况且...”
院长压低声音:“钱主任是卫生署钱副署长的侄子,有些事不必太过较真。”
赵海桥愤然道:“药材真伪关乎人命,岂能因人情而含糊?” 院长叹息:“这样吧,我会让药房加强验收。你们科室也可自行采购部分贵重药材,如何?”
这个折中方案并未消除林闻溪的疑虑。他想起祖父教导:“药之不真,其病不愈。医者不识药,如将不识兵。”
在夏梦云的建议下,林闻溪开始暗中调查。他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南昌各大药铺,比对药材品质;又通过祖父的老关系,联系到几位药材商人。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医院采购的多种药材不仅质次价高,更有甚者,同一批药材的进货价竟比市场价高出三成有余!
“这里面定有猫腻。”夏梦云分析道,“但钱仕达在药房经营多年,关系盘根错节,我们很难找到直接证据。”
转机出现在一周后。一位药商送来样品,悄悄对林闻溪说:“小大夫,你们医院要是长期要货,我可以给这个价...”他报出的价格比医院现行采购价低四成。
林闻溪心中一动:“若我们要的量大,可否再优惠?” 药商笑道:“自然可以!说实话,你们现在采购的药材,多是经过二三道贩子,每道加价三成,到你们手上自然贵了。”
“那为何不直接与产地交易?” 药商压低声音:“有人不让啊!听说你们医院有位钱主任,与几个大药贩子有协议,只能从他们手上拿货。”
林闻溪将这些情况悄悄汇报给赵海桥。赵主任面色凝重:“此事牵扯甚广,需从长计议。”
他们决定分头行动:赵主任通过学术渠道向医学院反映;夏梦云利用家族人脉调查药贩子背景;林闻溪则继续收集证据。
调查中,林闻溪发现更严重的问题:一批即将入库的附子颜色异常,经检验竟是毒性极强的生附子未经炮制!这种附子若用于临床,极易引发中毒事故。
“必须立即阻止这批药材入库!”林闻溪急切道。 梁启远得知后提出不同看法:“直接阻止会打草惊蛇。不如将计就计,让他们入库,但做好标记,追踪去向。”
这个大胆的计划得到麦克莱恩教授支持:“既然要查,就查个水落石出。我会联系检验科的朋友,协助做毒性分析。”
在麦克莱恩的安排下,这批问题附子被悄悄取样送检,结果令人震惊:乌头碱含量超标二十倍,足以致死!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批附子的送货单显示,收货人竟是中西医结合科!
“这是栽赃!”赵海桥震怒,“若真出了事故,责任全在我们科室!”
就在此时,夏梦云也带来重要情报:与钱仕达勾结的药商背后,竟有日本商社的影子。这些日商大量收购优质药材运往日本,同时将劣质药材高价销往中国。
“此事已不仅是贪腐问题,更关乎国家医药安全。”赵海桥毅然决定向上级举报。
举报材料递上去后,却如石沉大海。相反,钱仕达似乎听到风声,开始处处刁难中西医结合科,克扣药材配额。
危急关头,林闻溪想到一个人——哈里森博士。他将情况如实相告,希望借助外国专家的影响力。
哈里森听后十分愤慨:“医疗腐败是最不可饶恕的!我会直接向院长提出抗议,并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合作项目的名义要求彻查。”
这一招果然有效。在外国专家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压力下,院方终于成立调查组。
调查过程充满阻力,关键证人突然“生病”,账本“意外”被毁。但在麦克莱恩和哈里森的坚持下,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钱仕达与药商勾结,虚高进价,分成牟利;更严重的是,为掩盖证据,他们不惜将劣质药材推向前台。
最终,钱仕达被停职调查,多名相关人员受到处理。医院重新规范药品采购流程,并聘请林闻溪为药事监督员,参与药材验收。
风波过后,赵海桥对全科人员说:“此次事件警示我们,医者不仅要有精湛医术,更要有济世良知。药材真伪,关乎人命;医者初心,不容玷污。”
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方知,医道之阻,非仅在学术之争,更在利益之诱。药房暗流,猫腻藏焉;医者于此,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守正创新,去伪存真,方能不负病家所托...”
月光下,他轻轻摩挲着祖父留下的药戥子。这件传承百年的器具,不仅是称量药物的工具,更是衡量医者良心的准星。在这变革的时代,古老的医道正面临着新的考验,而真正的医者,必须在诱惑与操守间找到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