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的洪流,如同长江的支流,从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奔涌而出,最终汇聚到那奔腾不息的大江之畔。夕阳已然西斜,将天边的云霞染成一片绚烂的金红,光芒洒在浩浩荡荡的江面上,碎金万点,随波涌动,仿佛整条长江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在为这个新生国家欢呼歌唱。
江边早已是人山人海。欢呼声、歌声、锣鼓声并未停歇,但相较于之前街道上那种近乎狂暴的宣泄,此刻更多了一种开阔的、抒情的、面向未来的壮美气氛。人们面对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挥舞着旗帜,继续歌唱,许多人的眼眶依旧湿润,激动的心情如同江潮般起伏难平。
林瀚章和周文瑾被人潮裹挟着,来到了江堤之上。沈怡如不知何时已融入了另一片欢庆的人群,或许是刻意留给他们空间。震耳欲聋的声浪稍稍远离,江风的呼啸和江水的奔流声变得清晰起来。
两人并肩站在一处相对空旷的堤岸栏杆边,望着眼前壮阔的景象。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空气中弥漫着江水特有的湿润气息、以及远处飘来的鞭炮硝烟味,混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历史性的豪情。
他们都沉默着,胸膛依旧因为之前的兴奋和一路行走而微微起伏,目光投向那烟波浩渺的江面,以及江对岸隐约可见的龟山电视塔(应是当时的地标)轮廓。金色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它见证了多少王朝更迭、兴衰荣辱,而今天,它见证了一个全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回想这一天,从清晨那不寻常的兴奋预感,到工业处紧急会议上的重磅宣告,再到医院院子里那紧张调试收音机的焦灼,直至那石破天惊的湖南口音响起、随之而来的彻底狂欢和万人空巷的游行……这一切,都如同梦幻般不真实,却又如此真切地发生了。
林瀚章的脑海中,更多的画面翻涌而来。他想起了华北平原那个寒冷的冬夜,枪声刺耳,炮火轰鸣,自己趴在冰冷的垄沟里瑟瑟发抖,第一次扣动扳机后的呕吐与战栗;想起了破庙里摇曳的煤油灯,那双冷静清澈的眼睛,以及那句关于“孩子都能打上疫苗”的朴素梦想;想起了北平围城下的沉寂与焦灼,郑怀远关于“建设”的深刻课堂,石缝中那株倔强的迎春花;想起了南下途中的风尘仆仆,接收工厂时的千头万绪……
过往所有的艰难、牺牲、迷茫、奋斗,在这一刻,仿佛都找到了最终的意义,汇入了眼前这奔流向东的历史长河之中,变得沉重而光辉。
他的心潮,如同脚下的江水,澎湃激荡,难以自制。他转过头,看向身边的周文瑾。
她也正望着长江,侧脸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柔美而又坚毅,长长的睫毛上似乎还沾染着一点未干的泪痕,嘴角却带着一丝平静而深远的笑意。江风吹拂起她额前的几缕发丝,她轻轻抬手拢到耳后。这个细微的动作,充满了女性的柔美,却又与她身上那种内在的坚韧毫不违和。
林瀚章的心中,一股强烈的情感汹涌而上,远超同志之间的战友情谊,那是一种糅合了敬佩、欣赏、牵挂、以及在此刻历史性狂喜催化下变得无比清晰的倾慕。他渴望与身边这个人,不仅仅共享这一刻的荣耀,更希望携手走向未来那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建设之路。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水汽的清凉空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却依旧带着难以抑制的微颤:
“文瑾同志。”
周文瑾闻声转过头来,清澈的目光望向他,带着询问,也带着一丝了然的温柔。夕阳的光芒在她眼中跳动,如同闪烁着金色的希望。
林瀚章迎着她的目光,神情变得无比郑重。他没有说什么甜言蜜语,也没有任何轻浮的表示。他的话语,如同他的性格和这个时代的特质一样,将最深的情感与最宏大的事业紧密相连:
“新中国,今天成立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投入江心的石子,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这是我们无数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他顿了顿,目光更加深邃,仿佛要看到她眼睛的最深处:“但是,我们都清楚,这绝不是终点。郑教导员说得对,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建设的起点。未来的路,也许比打仗更复杂,更漫长,更需要我们付出全部的心血和智慧。”
周文瑾静静地听着,眼神专注而明亮,她微微点头,认同他的每一个字。
林瀚章的心跳得更快了,他鼓足勇气,终于说出了那句在心头盘旋已久、在此情此景下再也无法压抑的话:
“文瑾同志,我……我希望,”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更加低沉,却异常清晰坚定,“希望能和你一起,肩并肩,为这个新国家的建设,奋斗一生。你……愿意吗?”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喜欢”或“爱”的字眼,但“一起奋斗一生”这六个字,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对着见证历史的滚滚长江,却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更加庄重,更加深沉,更加震撼人心。这既是含蓄而郑重的个人情感表白,更是向志同道合的战友发出的、共同投身伟大事业的革命伴侣的誓言。
周文瑾的脸颊,在夕阳映照下,瞬间飞起了两抹清晰的红晕,一直蔓延到耳根。她似乎有些措手不及,下意识地微微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了一起。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声。
空气中弥漫着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江水奔流不息的声音和远处传来的、模糊的欢呼声作为背景。
然而,这沉默并未持续太久。周文瑾重新抬起头,脸上的红晕未退,但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羞涩和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林瀚章同样的郑重和坚定。她看了一眼面前这个年轻男人——他经历过战火的淬炼,眼神中依旧保留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之光,却更多了建设者的踏实与坚定。他们相识于最残酷的环境,重逢于新生的城市,又在此刻,共同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她的目光越过林瀚章的肩膀,再次投向那奔腾不息、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未来的长江之水。这江水,见证过民族的苦难,如今也见证着民族的新生,或许,也将见证他们共同的未来。
然后,她转回目光,深深地望进林瀚章充满期待和紧张的眼睛里,没有任何犹豫,用力地、清晰地、坚定地点了点头。
“我愿意。”她的声音不大,却像玉石轻叩,清脆而肯定,“为了新中国,我们一起努力。”
没有更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句“我愿意”,已然足够。所有的理解和承诺,都蕴含在这简单却千钧重的回应之中。他们追求的不是花前月下的小儿女情长,而是基于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更为深沉和持久的革命情谊与伴侣关系。
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幸福感,如同温暖的江潮,瞬间将林瀚章紧紧包裹。他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但他忍住了,只是郑重地、近乎庄严地,向她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周文瑾看着他那双曾经握过笔杆、也握过钢枪、如今即将为建设事业而奋斗的手,没有丝毫犹豫,将自己的手轻轻放了上去。
两人的手,一只有些粗糙却温暖有力,一只纤细却蕴含着坚韧的力量,在金色的夕阳下,在奔腾的长江边,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不是简单的男女牵手,这是志同道合者的相互确认,是面向未来风雨同舟的庄严承诺。
江水奔流,见证着这无声却重于千金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