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璇的评估报告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集团总部层面激起了一些讨论的涟漪,但反馈到“卷王之王”公司内部,却诡异地陷入了一种平静。没有预期的嘉奖,也没有预想中的打压,仿佛总部也需要时间消化那份描述着“良性bug”和“无法解释的奇迹”的报告。
这种自上而下的沉默,反而为林眠和他的团队营造了一段难得的、不受外部频繁干扰的时光。卷王公司的日常依旧喧嚣忙碌,但在林眠所管辖的这一亩三分地里,一种独特的“新常态”已然稳固地建立起来。
早晨九点过五分,林眠才不紧不慢地出现在办公室。这与许多恨不得住在公司的管理层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手里通常端着一杯从楼下咖啡店买的、或者自己用办公室那个小型意式咖啡机做的黑咖啡,偶尔会换成一杯冒着热气的清茶。
走进他那间拥有大片玻璃墙的独立办公室,他并不会立刻埋首于文件或电脑屏幕。而是先不疾不徐地将外套挂好,把咖啡或茶杯放在桌角一个特制的、不会轻易被打翻的杯垫上。然后,他会走到窗边,站着眺望一会儿窗外的城市景观,目光没有特定的焦点,像是在清空一夜的沉淀,又像是在为大脑开机预热。
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十到十五分钟。在那些习惯于用秒来计算晨间效率的人看来,这无疑是奢侈的浪费。但林眠做得极其自然,仿佛这本就是工作日早晨应有的仪式。
九点半左右,他才会在办公桌后坐下,打开电脑。但他处理邮件和审阅报告的速度极快,手指在键盘和触摸板上飞舞,眼神专注,往往能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将积累了一夜加一早晨的待处理事项清理大半。剩下的,他会根据轻重缓急,分类标记,或者直接拖入任务管理系统,指派给相应的团队成员。
十点半,是他的固定“茶歇”时间。他会再次离开办公桌,有时是去茶水间慢悠悠地重新泡一杯茶,有时只是在自己办公室的小沙发上靠一会儿,闭目养神,或者随手翻几页放在茶几上的、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或杂志。
与此同时,他团队所在的开放式办公区,却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没有人需要频繁地跑到他办公室门口请示汇报,也没有没完没了的审批流程卡在他这里。任务通过系统清晰地下达,进度在共享看板上实时更新,遇到问题,团队成员们会首先在小范围内讨论解决,只有在遇到真正无法决断的瓶颈时,才会预约林眠的时间进行短平快的沟通。
林眠将具体事务的决策权最大限度地下放。他信任他招募和培养的人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只牢牢把控着几个关键点:最终目标的确认、核心资源调配的审批、以及重大风险的评估与预案。这种“抓大放小”的授权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也将他自己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了出来。
于是,在别人眼中,这位林总监的日常,就显得格外“不务正业”。
上午十一点,他可能会离开办公室,在公司楼下的绿地步道上散步二十分钟,美其名曰“吸收天地灵气”。
下午两点,午睡醒来后,他或许会端着一杯水,在团队工区慢悠悠地晃一圈,看似随意地瞥几眼大家的屏幕,偶尔停下来问一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往往能精准地点出某个被忽略的细节或潜在的风险。
下午四点,他可能又会消失一刻钟,据说是去某个安静的角落做一套简单的拉伸动作,以缓解久坐的疲劳。
他的日程表上,大片都是空白,留给所谓的“思考”和“机动”。在普遍将“忙碌”与“重要”划等号的职场文化里,他这种显得过于清闲的状态,无疑是一种异类。
曾经有其他部门的总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林总监,看你每天这么轻松,是不是团队没什么业务压力啊?”
林眠只是淡淡回应:“压力都在该在的地方。”
对方讪讪而去,回头看看自己手下那些天天加班、却依旧问题频出的团队,只能暗自纳闷。
而林眠的团队,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回应着一切窥探和质疑。项目一个接一个地高质量交付,客户满意度居高不下,团队氛围积极稳定,人员流失率在全公司最低。数据不会说谎,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总监,带领着一支效率惊人的团队。
有好奇的新员工私下问团队里的老人:“林总平时都不怎么管具体事,你们怎么做到这么自律高效的?”
老人笑了笑,回答道:“因为林总把时间都花在了确保我们不需要他‘管’这件事上。他定好了方向,清除了障碍,给了我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我们只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行了。这比天天被盯着、被催着,舒服多了,也高效多了。”
窗外阳光移动,将办公室的光影切割成不同的形状。林眠坐在桌后,刚结束一段专注的邮件处理,此刻正端着他那杯已经微凉的茶,看着窗外,眼神放空,似乎又在进行他那旁人无法理解的“思考”或“休息”。
在卷王公司里,他成功地为自己和团队,开辟出了一片可以“不务正业”,却又能确保正业被完美完成的“世外桃源”。这本身,就是对他那套独特理念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