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眠的“团队睡眠令”如同一颗味道奇特的糖果,被塞进了每个新团队成员的嘴里。初尝是难以置信的甜——不用加班?保证睡眠?这在“卷王之王”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福利。但甜味过后,一种更深的不安和疑虑开始弥漫开来,粘稠地缠绕在心头:在这样一家公司,不加班,真的能活下去吗?
老陈的忧虑:习惯的枷锁
老陈坐在新工位上,感受着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带来的支撑感,却有些如坐针毡。他习惯了每天下班后,看着周围灯火通明的工位,内心带着一丝负罪感和紧迫感,再多待一两个小时,仿佛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份薪水,才能在心安理得中结束一天。现在,这条明确的“禁令”反而让他无所适从。
他打开上周制定的测试计划,按照以往的经验,他至少预留了30%的加班缓冲时间。现在,这些缓冲时间变得刺眼起来。“林总监说要提升效率……可是,万一遇到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呢?万一开发延期了呢?”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不加班,真的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吗?”他多年的职场经验形成的肌肉记忆,在疯狂地拉响警报。这份“福利”,在他感受来,更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赌注。
小米的纠结:环境的压力
小米偷偷瞄了一眼周围。开放的办公区内,其他部门的同事依然在忙碌,键盘声、电话声、讨论声不绝于耳。一种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她以前所在的设计中心,更是“卷”中重灾区,为了一个像素的调整鏖战到凌晨是家常便饭。
“我们这里……会不会太安静了?”她压低声音,对旁边工位同样来自设计中心、现在负责另一个模块的同事说道,“感觉好像……我们在偷懒一样。”她担心这种“特立独行”会引来其他部门的非议和孤立,更担心如果项目进度稍有落后,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这条“不加班”的政策。惊喜于可以拥有完整的夜晚,却又害怕这夜晚是用未来的职业风险换来的。
王磊的算计:价值的衡量
来自市场部的王磊,内心更是矛盾。他擅长数据,习惯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一切。以前,加班对他而言,不仅是完成任务的手段,更是一种 visible(可见的)的努力和忠诚度的展示,是快速获得认可的捷径。如今,这条捷径被明确堵死了。
“不加班,那拿什么来证明我的价值?仅仅靠白天这几个小时的产出?”他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模板,心思却飘远了。“如果大家都按时下班,那考核的时候,凭什么突出我?难道要靠‘睡得比别人好’来评优吗?”他骨子里认同林眠“结果导向”的理论,但又无法立刻摆脱旧有评价体系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份“福利”,让他失去了一个熟悉的竞争维度,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和焦虑。
张桐的观察:逻辑的验证
就连一向沉浸在自己技术世界里的张桐,也难得地分出了一丝注意力给这条新规。他没有立刻感到喜悦或不安,而是以一种近乎科研的态度在观察和验证。他注意到林眠在宣布这条规定时,眼神里的平静和笃定,那不是一时兴起的玩笑,而是基于某种底层逻辑的决策。
“禁止加班 → 强制提升单位时间效率 → 可能激发更优的工作方法或工具创新。”他在心里默默推演着这条逻辑链。“前提是,任务规划足够精准,外部干扰足够少,且个体具备在限定时间内高度专注的能力。”他看了一眼林眠办公室的方向,又看了看周围神色各异的同事。这个“实验”能否成功,变量很多。他暂时持保留态度,但愿意按照规则执行,并收集数据以观后效。
无形的比较与弥漫的焦虑
下班时间到了。
林眠团队办公区的灯,在一片依旧亮如白昼的开放办公区中,陆续熄灭。团队成员们收拾东西,互相道别,脚步却不像其他部门加班族那样沉重,反而带着一种陌生的轻快,以及一丝……偷偷摸摸的心虚。
他们能感觉到其他工位投来的目光,好奇的、探究的、甚至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那目光仿佛在问:“他们怎么就走了?”“项目做完了?”“这么轻松?”
这种无形的比较,像细小的针尖,刺着每个人的神经。惊喜于准时下班的自由,却又被这种“与众不同”所带来的孤立感隐隐刺痛。不安像潮水般,在离开公司大楼、汇入晚高峰人流后,反而更加清晰起来。
“你们说……林总监这话,能当真多久?”在地铁上,小米忍不住在新建的、没有林眠的团队小群里发了条消息。
“走一步看一步吧,先把眼前的活干到极致,别给人留下话柄。”老陈回复得很快,带着过来人的谨慎。
“数据说话。如果一周后我们的进度和质量超出预期,规则自然稳固。”张桐言简意赅。
王磊没有在群里发言,他盯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霓虹,心里盘算着如何重新定义和展示自己的“价值”。
这条“睡眠令”,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深植于内心的职场信念的一次剧烈冲刷。将信将疑,是此刻这支新团队最普遍的底色。他们惊喜于那抹与众不同的“甜”,却也无法立刻摆脱长期浸淫在“卷”文化中所产生的、对于“不加班”能否存活的深刻疑虑。
而这一切,都被独立办公室里的林眠看在眼里。他清楚这最初的震荡不可避免,但他更相信,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团队成员逐渐改善的精神状态,将是打破疑虑最有力的武器。他需要的,是时间和第一个用高效而非工时堆砌出来的漂亮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