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他对着送酒归来的魏贤轻声道:魏贤!你带五百骑兵跟上。不必隐藏行迹,就光明正大缀在江东军尾部一里外。待其进入夏口城,方可回师。
魏贤面露困惑:公子既命属下监视,这般明目张胆,岂非有意挑衅孙权?
诸葛川远眺江东军,眸中泛起冷芒:正是要让他看见。
这叫以牙还牙。
他嘴角微扬:若不作回应,反叫孙权以为我等可欺。
往后必变本加厉。
放心,此番理亏在他。只要不起兵戈,他必会忍气吞声。
魏贤豁然开朗,当即率五百骑兵高举旌旗尾随而去。
诸葛川则率余部径直返回江陵。
……
暮色四垂时。
诸葛川行至江陵郊外,残阳已没。
城墙之上,白袍银甲的身影正与他隔空相望。
赵叔父!
看你气色好多了。
诸葛川骑马入城时,向城楼上的赵云打了声招呼。
伯治!
你叔父我能有什么事!
天色不早了,快进城吧。顺便告诉你,在你回来前半个时辰,郭淮、关兴、费祎、董允他们已经押着刘璋和张鲁进城了。
关于如何安置这两人,元直想听听你的意见,看主公有否特别吩咐。
赵云说完挥了挥手,丝毫没有下城叙旧的意思。
那就有劳叔父继续守卫了。
策马进城时,诸葛川迫不及待想见到关兴等人。
关兴和郭淮不必多说。
前者是他从成都带出来历练的,也兼护卫之职。后者是途经江州时,黄忠特意派来护送他们的。
至于董允和费祎...
这两人是诸葛川以辅汉将军身份征召的下属。为此他专程登门董府和费府拜访。
经过一番劝说,终于说动了董允的父亲董和,以及费祎的叔父费观。
董和与费观虽不愿子弟过早出仕,但既然已归顺刘备,也不反对他们结交诸葛川这位新生代翘楚。
于是同意让儿子和侄儿跟随诸葛川。
诸葛川尊重二人意愿,分别授予主簿和掾佐之职。都是军中文书岗位。有事时由他们处理公务,闲暇时则由诸葛川自行安排。
诸葛川慵懒地躺着,神情惬意。
当然,他并非要将二人永远拘在身边。而是打算在费祎、董允尚未成长为蜀汉重臣前,先物尽其用。
待二人才能成熟,他便将其举荐给刘备。既成全了贤才,又能为自己添一份功劳。
只可惜蒋琬早已被刘备启用,错失收入麾下的良机。否则——
若能集齐蜀汉四相之三为己所用,那滋味……
妙不可言。
……
半时辰后,沐浴更衣的诸葛川在郡守府见到了等候多时的徐庶。
厅内还立着郭淮、关兴、费祎、董允四人。
徐庶直切主题:伯治速归,想必孙权已退兵。如今曹操败走,南郡无虞。收复北境,有霍峻等三位将军足矣。
当务之急,是处置刘璋与张鲁。
主公可有明示?
诸葛川摇头笑道:徐伯父,刘伯父只提了一个要求——
此二人必须由您与赵叔父牢牢掌控,绝不可放归益州、汉中。
不知伯父打算将其集中拘押,还是分开关制?
**郡守府正堂**
徐庶凝神思忖片刻,抬眸答道:首要之事,此二人绝不可同城羁押。
他指尖轻叩案几:然分置两地亦需谨慎——若离江陵过远,恐鞭长莫及。
南郡辖内择选最佳。徐庶目光扫过沙盘,荆南四郡...皆非良选。
见诸葛川微微颔首,徐庶忽捻须失笑:好个诸葛伯治!
既要老夫献策,何故藏锋?他佯作愠色推过茶盏,莫卖关子!
诸葛川执壶斟茶:岂敢僭越?茶雾氤氲间话锋一转:若论囚所...
他忽朝站在下首的费祎、董允招手:文伟、休昭,亦来参详。
两位年轻文士肃立应诺。
徐庶目光微动——他深知这位侄儿虽表面散漫,实则眼界极高。能让其青眼相待者...
(倒是要细观这两个后生)
诸葛川将伯父的打量尽收眼底,唇角掠过一丝玩味。
(早知如此...该让伯父先与他们对弈两局)
诸葛川转念一想,费祎董允那队人马不过比自己早到城中半个时辰,心中便释怀了。
短短半个时辰的光景,确实难以熟悉,更无暇交流。
思及此,在徐庶、费祎、董允等人注视下,诸葛川伸出两指。
其一,公安!
此城乃南郡通往荆南四郡之咽喉,向来驻有重兵。
实属我军绝对掌控之地。
愚以为,安置刘璋于此最为妥当。
诸葛川道出这个地名。
这地方并非他首创,而是历史上刘备夺取西川后,为刘璋选定的幽禁之所。
可惜。
关羽大意失荆州,致刘璋落入东吴之手,否则刘璋余生恐难迈出公安城门。
公安甚好!
元直竟与伯治不谋而合。
实不相瞒,方才老夫亦思及此处。
徐庶此言一出,诸葛川不由失笑。
徐伯父说川儿在试探您,倒像是您在考较晚辈。
不如这样——
剩下的幽禁之所,你我各自书于掌心,看是否再次所见略同?
这个提议令徐庶兴致盎然。
妙极!
就让老夫看看,伯治是否真知我心。
徐庶话音未落,未及吩咐侍卫取笔墨,关兴已机灵地备好文房四宝。
见状。
徐庶毫不迟疑,略一沉吟,提笔在掌心书写。
诸葛川同样迅捷。
神色自若地拉过关家二公子手腕,在其掌心挥毫。
关兴:......
须臾。
二人摊开手掌,赫然都是个字。
看到这一幕,徐庶与诸葛川相视而笑。
哈哈哈,伯治贤侄,果然英雄所见略同,你我竟又想到一处去了。
乐乡城!
此地北接公安,南临江陵,恰好能再安置一人。
就让张鲁去吧!
稍后我便派人将他们送至该处,选一处宅院软禁起来。
徐庶直接拍板,敲定了刘璋与张鲁的关押之所。
对此,诸葛川并无异议。
唯独关兴满脸无奈地望着诸葛川——写字为何偏要用我的手?你这人真是不讲道理。
大堂内,商议完张鲁、刘璋之事的徐庶,随即与诸葛川等人闲聊起来。
言谈间,他有意无意地向费祎、董允提问,试探二人对各类事务的见解。
越是深谈,徐庶越是心惊。
因为他发现,这二人的才干,远胜自己当年。
虽然有些问题,董允与费祎的回答稍显片面稚嫩,但这不过是年纪尚轻、阅历尚浅所致。假以时日,必能弥补不足。
到最后,徐庶毫不掩饰对费祎、董允的欣赏,直接向诸葛川要人:
伯治,你究竟从何处寻得文伟、休昭这般青年才俊?不如将他们留在南郡如何?
你伯父我身边正缺帮手,我看他们二人再合适不过。
徐庶不仅开口要人,还搬出长辈身份施压。
伯父,此事断不可行!
文伟与休昭我另有大用。莫说是您,便是关伯父、张伯父,甚至家父亲自讨要,我也绝不放手。
诸葛川语气坚决,毫无商量余地。
这番话顿时勾起了徐庶的好奇。
“伯治,究竟是何等要事,竟让你也要寻求助力?”
“莫非以你一人之力尚不足以解决?”
面对徐庶的询问,诸葛川环顾四周,见无外人,郑重颔首道:“的确如此。”
“徐伯父,实不相瞒……”
“攻取汉中后,大军返回成都,川儿曾与刘伯父彻夜长谈。”
“其中便论及战后益州军、西川军、汉中军及南郡军的整编之事。”
“川儿以为,刘伯父麾下兵马过于繁杂,派系林立。”
“若仅固守汉中、益州、南郡,择精锐、汰冗兵或可应付。”
“然而——”
“欲凭此军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却非其所能胜任。”
此言一出,徐庶、费祎、董允、关兴、郭淮皆露惊色。
诸葛川素来谋定后动。
从其言辞间,众人隐约察觉刘备或将推行军制革新,以强化对兵权的掌控。
费祎与董允相视一眼,皆面有惑色。
军改之事,与己何干?
二人心知,以当下闲职之身,断无左右军改之能。
徐庶目光扫过诸葛川年轻的眉宇,又掠过身侧的费祎、董允、关兴、郭淮,再思及与诸葛川交厚的关平、张苞……
骤然间,一个惊人的念头浮现心头。
许久,徐庶难以置信道:“伯治!!!”
“主公莫非要整合三路兵马,练就一支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新军?”
“正是!”
“这……此举非同小可,稍有不慎,全局动荡!”
“……推行起来,绝非易事。”
听闻徐庶此言,诸葛川展颜一笑。
费祎与董允经徐庶点醒,此时才恍然大悟,面露惊色。
郭淮、关兴亦怔然,难掩诧异。
见众人反应,诸葛川悠然反问:“有何不可?”
徐庶微微扶额。
“伯治!”
“你可知其中利害?若新军练成,我军战力自当更胜从前。”
“可若失败,你想过后果吗?”
“届时主公军心不稳,稍有不慎,各地恐生变乱。”
徐庶并非畏首畏尾之辈。
然而,军制革新,练就新军……
此事关乎刘备霸业根基,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即便当年商鞅变法、吴起练魏武卒时。
亦非一时兴起而定。
而是历经流血变革、利益权衡、多方博弈后,方得施行。
见徐庶忧心忡忡,诸葛川不恼反笑。
“正因如此。”
“刘伯父虽赞同我的提议,却也未全盘采纳。”
“仅允我在南中试练五万兵马。若成,此军便调往汉中驻防。”
“而后。”
“再将汉中十万大军调入南中,由我重新整训。”
“如此循序渐进,终将三地大军尽数革新——”
诸葛川略一停顿,扬眉道:“为新军!”
“这支新军,将成为刘伯父麾下无敌之师!”
“一如!”
“当年秦军锐士东出函谷,横扫六合之势,所向披靡……”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刘伯父已为新军定下名号。”
“言己在西,曹贼在东,故新军名为……”
“西军!!!”
“大汉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