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天下人都深信:若非北疆突发数十万叛乱迫使燕王班师回朝,董卓集团必将被彻底歼灭,大汉盛世必将重现。
当北疆叛乱的消息传来,诸侯们反应各异——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暗自窃喜。
朝野上下一致认定:燕国必将遭遇毁灭性打击!
从局势来看,燕国国内兵力空虚,仅剩五万黄金火骑兵驻守蓟城,而叛军规模高达四十万之众。
当燕军信使突破重围将战报送至洛阳时,叛军已围攻北疆城池二十余日。
在众人眼中,即便燕王率军回援,北疆也早已生灵涂炭,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即便叛军未能攻陷王都蓟城,但燕王率军回师平叛时,数万将士已连番恶战,早已人困马乏。
老巢遭袭,粮道断绝,而洛阳与蓟城相距千里之遥。即便燕王强行回援,这支疲师也难有战力,稍有不慎便会军心崩散,反倒可能被叛军全歼。
当时诸侯与朝臣皆认定燕国气数已尽——北疆已陷,燕王仓促回防不过是困兽之斗。没人相信他能带着这支残兵扭转乾坤。
可越是世人认为绝无可能之事,燕王偏以雷霆之势做到了!
北疆之战的结果惊掉所有人下巴:在这等死局中,燕王竟神速杀回蓟城,更以王道大义收服数十万黑山军,再以鬼神用兵之术横扫叛军。
声势滔天的公孙瓒叛军,二十日内灰飞烟灭。其本人 ** 得横剑自刎,十万鲜卑攻绥北时,更遭平南将军黄忠铁骑屠戮八万。
唯一漏网的公孙度也折尽精锐,从此一蹶不振。
此战之后,燕军能打四字响彻天下。诸侯颤抖,万民传颂——这柄北疆神锋,当真是盖世无敌!
1321年
袁绍此人,当真敢冒犯燕王殿下的威严,妄图染指燕国腹地三郡么?
他袁本初对自己的斤两,心里还是有数的,断不至于做出这等自取 ** 的蠢事。
诚然,袁绍心底对燕王刘凤厌恶至极,甚至怀恨在心,对其颇为不屑。
在他看来,刘凤能有今日之权势,全凭皇族身份与皇帝不遗余力的扶持。若换作他袁绍坐镇燕地,成就未必不如刘凤。
可现实如何?论势力、名望、威望、官爵,乃至大义名分,袁绍无一能与燕王相提并论!
即便手握案上那道天子诏书,与董卓暗中结盟,借朝廷之名或可占几分先机。然董卓矫诏岂能为天下所认?
反观燕王,身为皇帝钦命的监国、诸侯之首、天子至亲,反倒有权质疑诏书真伪。
这般权衡之下,若与燕国公然为敌,实非明智之举。
可要袁绍就此错失良机,他又如何甘心?
袁绍瘫坐主位,烦躁地捶案咒骂:可恨!进退两难!不如召众人共议?
当即朝门外喝道:来人!
亲卫应声而入,躬身请示:主公有何差遣?
速传文武属官至书房议事——连刘玄德也一并请来!
亲卫领命疾退。
……
不出一刻钟,袁绍帐下谋臣武将火速齐聚太守府,连客居的刘备亦匆匆赶来。
(
左侧文臣队列依次为郭图、审配、许攸、逢纪、荀谌、辛评等人。
右侧武将行列以文丑、张合、高览、蒋义渠、鞠义、淳于琼、马严、张凯、高干为首。
袁绍端坐主位,目光掠过麾下众臣,沉声道:董卓遣其弟为使,假天子之名颁布圣旨——以北疆幅员辽阔,燕王管辖不力为由,将渤海、河间、中山、涿郡、上谷、代郡六地合并为代州。敕封我为代州牧,秩二千石,加封代侯爵位。
他屈指轻叩案几: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议对策。这封圣旨究竟接还是不接?若接,燕国治下的代郡、上谷、涿郡三地,是否要向其索要?
冀州·渤海郡·太守府书房
袁绍帐下四大谋士郭图、审配、许攸、逢纪各具特色。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士,曾为大将军府幕僚,与袁绍、曹操皆有旧谊。此人机敏善谋却贪利好利,战术谋划有余而战略眼光不足。
颍川郭图字公则,工于心术,性好妒忌,逢迎媚上之能尤甚。南阳逢纪字元图,与郭图堪称一丘之貉,皆属争权夺利之辈。
审正南,阴安人士,河北俊杰如云,何人能及审正南?时运不济逢昏主,丹心可比古圣贤。赤胆敢言不藏私,清正廉明志如钢;临终仍面北而拜,降敌之辈尽赧颜。
此人堪称袁绍帐下唯一务实之才,惟性情过于刚直,甚至到了不通世故的地步!
审配行事一丝不苟,擅长实务,却疏于人情往来,常因木讷直言触怒同僚与主君。
原本袁绍麾下尚有田丰、沮授这等当世奇才。
然时移世易,如今田丰、沮授已为刘虞帐下首席谋臣。
皆因刘凤这振翅蝴蝶,搅得诸侯格局天翻地覆。
袁本初仅失此二贤,相较他人已属侥幸——
那奸雄曹孟德、大耳刘玄德,麾下栋梁被燕国挖得才叫惨烈!
蜀汉未来的关张赵黄四虎将,悉数成了燕国大将;
曹魏阵营的典韦、贾诩、二荀、陈琳、杨阜等股肱之臣,尽数位列燕国朝堂。
咳......言归正传——
身为袁绍首席谋士的许攸当即出列谏言:主公明鉴,此诏虽诱人,然所赐封赏实藏祸心!
董卓假天子之名行离间之计,意在促我冀州与燕国兵戎相见。
彼时西凉军便可坐收渔利。
现今燕国方平北疆叛乱,三军锐气正盛。
燕王睚眦必报之名天下皆知。
若因代郡三地之争贸然开战,实非明智之举!
须知燕国新得并州九郡、辽西三郡,兵威正炽啊!
(
渤海虽据一隅,主公虽为诸侯盟主,然若与燕国交锋,恐难获各路诸侯声援。
以卑职之见,与其同燕国争锋,实非明智之举。
昔日于大将军府中,许攸便与袁绍相交甚笃,今既奉袁绍为主,自然以首席谋士自居。值此重大抉择之际,他必先出言,一则彰显己身地位,二则向同僚表明立场。
许攸虽性情狂傲,好面子,但才智不容置疑,此番分析亦合情合理。
袁绍亦知天下大势,深以为然,点头道:“子远所言极是,依你之见,我辈当如何应对?”
见众人目光齐聚,许攸面露得意,胸有成竹道:“主公,依某之策,当务之急乃谋取冀州全境!冀州九郡,乃王业根基,昔日赵国凭河北之地,便可抗击强秦。而今冀州牧刘虞,不通军务,麾下无良将,兵卒皆新募之众,相较之下,易取之敌也!”
“主公若能速败刘虞,尽占冀州,而后广募兵卒,扩充军力。待根基稳固,再与燕国决战,攻取并州九郡、北疆十二郡,一跃而成天下强藩!”
袁绍并未沉浸于其所绘蓝图,反皱眉道:“子远之言虽善,然事岂能如此轻易?刘虞之势,众人心知肚明,若真挑起冀州争霸,绝非易事。”
“此人乃当世名士,又为皇族宗亲,更得今上钦点为冀州牧。我等欲开战端,却难寻一正当名目啊!”
最关键的是刘虞与燕王刘凤交情匪浅,一旦我方挑起战事,刘虞必然会遣使向燕国求援。
这样我们将直面燕国这个庞然大物?
许攸抚着唇边两撇胡须,胸有成竹道:明公无需过虑,我们并非没有胜算!
正如方才所言,燕王向来睚眦必报。公孙度此前响应公孙瓒出兵犯境,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依燕王性情,必会整军攻打辽东找公孙度算账。
以某观之,燕国休整数月后就会发兵辽东。公孙度此战损兵折将,没三五年难以恢复。燕国定不会给他喘息之机,讨伐辽东之战指日可待。
许攸暗中观察着主公与同僚们的反应。只见主公正襟危坐,蹙眉颔首;在场众人皆被这番剖析所动,纷纷低头沉思对策。
他扬起下巴继续道:燕国虽兵锋强盛,但公孙度在辽东经营近十载,根基深厚。况且辽东地势险恶,既不利大军团作战,更制约骑兵驰骋。
即便燕国拿下辽东,也需耗时费力重整。待燕军深陷辽东之时,便是我等谋取冀州的最佳时机!
(
袁绍亲率麾下众将领及十余万大军出征,必能一举击溃刘虞三十万兵马,迅速掌控整个冀州。
随后便可广 ** 员,整备军械,全面提升我方战力。
待燕王攻取辽东四郡之时,刘虞早已阵亡,燕国国力亦将损耗殆尽。
即便燕王有意为刘虞复仇,也需慎重考量与冀州开战的后果。
主公,燕王与刘虞交情再深,又岂会轻易为一个死人发动大规模战争?
袁绍听完首席谋士的战略分析,顿时喜形于色,大笑道:子远真乃吾之子房!此计周密,深得我心!
好!就依子远之策行事,暗中积蓄实力,待时机成熟,立即出兵夺取冀州。
若能速战速决,一举平定冀州,我军实力必将突飞猛进。
更可趁燕国征讨辽东之际,国力空虚、大军疲敝之时,直捣燕国都城,覆灭其中枢,进而雄踞河北,威服天下!
兴奋之余,袁绍竟将许攸比作张良,自比高祖刘邦,其野心昭然若揭。
许攸闻言满面堆笑,故作谦逊道:主公过誉了,属下岂敢与谋圣相提并论?倒是主公英明神武,堪比高祖!
这番话令袁绍开怀大笑,心中愈发志得意满。
然而二人互相吹捧之际,却引得在场部分文武官员暗自不悦。
刘备的脸色最为阴沉。他向来以汉室宗亲自居,如今袁绍竟敢自比高祖皇帝,这分明是显露叛逆之心,妄图颠覆刘氏江山!
袁绍与许攸在场中洋洋得意,刘备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却暗骂道:袁本初、许子远,你们这对昏聩的君臣,竟敢自比高祖与子房!
袁绍确实是个眼高手低的庸才,毫无远见卓识,只计较眼前蝇头小利。
那许攸虽然说得天花乱坠,分析得头头是道,勾勒的美好前景也令人心动。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燕王刘凤会如许攸所料,平白送他们夺取冀州的机会?即使刘凤出兵讨伐辽东,袁绍也未必能把握战机击败刘虞,迅速占领整个冀州。
即便袁绍真能战胜刘虞占领冀州,其军力也难与燕军抗衡。当刘虞战死沙场之时,正是燕王名正言顺讨伐逆贼袁绍之日。
届时,冀州九郡将轻易落入燕国囊中。袁绍这蠢材及其幕僚根本不懂:燕国正巴不得他起兵 ** !
仔细想想,只要刘虞仍在冀州主政,燕国就师出无名。若除掉刘虞,反倒是为燕国扫清障碍,为其进兵提供绝佳借口。
刘虞虽是袁绍夺取冀州的最大障碍,却也是他最好的护身符!
望着沉醉在宏图美梦中的袁绍及其麾下文武官员,刘备眼底闪过一丝讥诮,面上却挂着和煦笑容,心中暗骂:这群鼠目寸光的蠢材,当真以为燕王刘凤是任人宰割的废物?燕国真会拱手让出冀州九郡?
当年公孙瓒纠集鲜卑、乌桓等各部,号称四十万大军犯境,结果如何?燕王御驾亲征,将这群乌合之众引入死地,不仅保住疆土,反倒让燕国版图新增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