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在优势兵力下尚且不敌燕军,何况此番敌众我寡......牛辅声音发颤,五万将士皆畏燕军如虎,若强行进军,无异于驱羊入虎口!
末将只得与燕将黄忠交涉,率军撤回长安,并带回一名燕国使者。
殿中文武听罢无不色变,议论纷纷。
董卓暴怒,抓起奏折掷向牛辅:放屁!并州九郡岂能一朝尽丧?
李儒连忙劝解:相国息怒,牛将军所言恐怕非虚。见董卓瞪来,李儒续道:诸位可还记得我军撤回长安时,函谷关下突然杀出的数万燕骑?如今想来,那支骑兵定是自并州渡河而来。
———
若推测无误,当时并州已被燕国占领,划为燕国郡县!”
董越直言不讳问道:大哥,军师,燕国趁机吞并并州九郡,难道不怕关东诸侯惊恐,群起而攻?
李儒无意讨论假设,直接向董卓禀报正事:相国,空谈无益。不如先接见燕国使臣,问明燕王来意。
董卓闻言恍然,连声道:文优所言极是!速宣燕国使臣进见!
———
长安相国府正厅内,燕国使臣杨阜向董卓微微颔首:外臣杨阜,见过董相国。说罢将奏书递与李儒,垂首而立。
李儒接过奏折转呈董卓,厉声质问道:杨大人!燕王擅动刀兵占据并州,可曾将朝廷法度放在眼里?今日若不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任凭李儒咄咄逼人,杨阜始终泰然自若。董卓阅罢奏章,见使臣如此态度,猛然拍案怒喝:狂妄!见本相竟不行礼,这就是燕国的礼数?
并州乃朝廷疆土,州牧之位岂能私相授受?燕王若还知忠义二字,就速速撤兵!否则本相定当上奏天子,治他个谋逆大罪!
杨阜听闻董卓咄咄逼人的言辞,不禁冷笑反诘:下官斗胆请教,董相国这官职究竟是何人所授?
若下官没记错,相国这职位怕是董公自封的吧?既未经朝堂公议,也未得天子明诏。
这般来路不正的官职,天下州郡长官、四方诸侯,乃至黎民百姓,谁人肯认?
我家主上乃 ** 亲封燕王,当今天子的皇叔,更握有 ** 遗诏,受命监国。按礼制法统,在陛下亲政前,朝政本当归我家主上执掌。
我家主上罢黜官吏,何须董相国首肯?如今并州匪患猖獗,南匈奴屡犯边境,主上遣大军驻守,正是名正言顺。
此次遣使入长安,原是向天子上表陈情,与董相国......杨阜刻意停顿,环视在场众人,似乎并无干系。
言毕,他从容施礼,不顾满堂铁青的脸色,昂首阔步而出。
杨阜胸有成竹——以燕国雄师之威,量董卓也不敢加害使臣。
望着杨阜远去的背影,董卓指节发白,脸上阴云密布。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古训,终究束缚住了他挥刀泄愤的冲动。
堂下众将怒形于色,纷纷为主帅鸣不平。
董卓目光转向首席谋士兼女婿,沉声道:文优,并州九郡尽入燕国之手,你的谋划又落空了。
李儒苦笑叹息:燕王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悄取并州......我西凉军的并州之计,确是全盘皆输了。
相国大人,眼下只能看袁绍那路人马是否真敢与燕国对抗了!
袁本初此人性格如何,董卓心知肚明,当即嗤之以鼻道:袁本初?不过是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疑神疑鬼的庸才罢了。
如今燕国在战略上占尽优势,就凭他袁本初,也配与燕国叫板?
他那路人马,老夫根本不抱希望!
若不能阻止燕国扩张,以老夫为首的西凉集团迟早要被燕国剿灭。
李儒依旧挂着那副标志性的阴冷笑意,从容分析道:相国大人无需过分忧心,局势尚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即便袁本初不敢挑衅燕国,燕国短期内也无力攻打西凉。
燕国刚刚平定公孙瓒叛军,又拿下并州九郡、辽西三郡。表面看势不可挡,实则也有软肋。
公孙瓒叛军对北疆各郡的破坏极为严重,民生经济受损难以估量。如今燕国举国上下忙于重建,根本无力发动对外战争。
更何况新占领的并州、辽西诸郡,没有数年时间根本无法完全消化。是以未来数年内,燕国绝不会轻启战端。
再者以燕王的声望性格,公孙度祸乱燕境之事,日后必遭血腥报复。否则难向朝野交代,更有损国威。
当然,出兵讨伐公孙度那也是数年之后的事了。
最关键的是——燕国如今的国力、军力已如巍峨大山,压得关东诸侯喘不过气来。
【关东诸侯的隐忧】
潼关以东的豪强们再难容忍燕国持续壮大,那份发自内心的忌惮已化作实质性的恐惧。
(空行)
待时机成熟,我们自当联合关东各路势力结成同盟,共同讨伐北方这个日益强盛的庞然大物。
(空行)
诚然,燕国在军事与经济层面的实力确实独步天下,但即便再强大的国家,也难抵挡天下诸侯的合力围剿。
(空行)
【肆叁捌章 孙氏崛起风云录】
(空行)
相国府议事厅内,董卓凝视着胸有成竹的女婿,颓然叹息:文优以为,关东那群人真会放下成见,与我西凉 ** 伐燕之事?
(空行)
他摩挲着鎏金扶手继续道:须知月前他们才高举义旗讨伐我西凉军。那些自诩忠义之徒,怎会与他们口中的 ** 携手?
(空行)
李儒捻着八字须阴恻恻笑道:相国明鉴,关东诸侯何尝不是各怀鬼胎?所谓勤王不过是为攫取利益的幌子。
(空行)
他衣袖轻振:若真有心讨逆,为何我军撤回关东后便再无追兵?说到底,不过是想坐收渔利罢了。
(空行)
今时不同往日。李儒眼中精光乍现,燕国疆域已扩至十七郡,其势如饿虎出柙。在关东诸公眼中,北疆之患已远胜我西凉。
(空行)
他斩钉截铁道:为保全自身,他们必会重演合纵之策,就像当年共抗我西凉那般!
即便没有我们从中牵线搭桥,关东诸侯们也会自发结盟,联合出兵讨伐燕国。
帐内文武官员听完军师侃侃而谈的分析,紧绷的心弦终于松了下来,神色也缓和许多。
董卓高坐主位,抚掌大笑:“妙极!幸亏西凉军有文优运筹帷幄,若只靠我们这群莽夫,怕是早就焦头烂额了!此事便全权交予文优处置——本相只愿早日听闻燕国覆灭或燕王毙命的消息,再不想被燕国相关战报搅得心烦!”
李儒躬身应道:“相国放心,属下必妥善筹划。暗中联络关东诸侯缔结盟约,共伐北方日渐强盛的燕国。”
尽管李儒言辞凿凿显得成竹在胸,实则心知肚明:眼下关东诸侯正忙于互相攻伐、扩张地盘,燕国对他们的威胁尚未显现。真正能感知到危机的唯有北部诸侯,中原与南方诸侯根本无动于衷。这条计策虽妙,却需时日验证,眼下只能静待时机。
——————————
永汉元年(188年)六月十五,荆州江夏郡三江口。
江东军临时营帐内,孙坚正召集众将商议出路。
这位主帅眉宇紧锁:“刘表老贼借荆州士族之力已稳坐牧守之位。如今我们与刘表因【传国玉玺】彻底反目,长沙郡回不去了——诸位说说,江东军该何去何从?”
(
帐中众臣听完主公的感慨,都陷入沉思,认真谋划着江东军下一步的战略。
孙静率先出列进言:兄长,如今江东匪患横行,各地郡守根本无力 ** 。不如率军返回江东发展?那里毕竟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这个提议立即获得众人附议,纷纷进谏:
主公明鉴!江东乃我孙氏故土,定能迅速立足。
父亲,我军精锐之师回到江东,必能迅速荡平群寇。
昔年项王以江东为基业 ** 暴秦,主公若得此宝地,霸业可期!
只要拿下庐江、豫章、丹阳、吴郡、会稽五郡,便可进逐中原,退守一方!
孙坚闻言拍案而起:好!即刻率军返回江东,平定五郡,保境安民!
众将齐声应命,全军立即拔营启程,乘战船向吴郡进发。
永汉元年六月二十日,孙坚率八千精锐在吴郡松江口登陆。凭借江东猛虎的威名和精锐之师,很快攻占吴郡,开始招兵买马,延揽人才。
孙氏本就是江东望族,加之讨董时积累的声望,以及五百匹草原战马的助力,很快在江东站稳脚跟。
自洛阳会盟瓦解后,袁术率部南归南阳,凭籍门阀显赫的汝南袁氏声望,广纳贤才猛将。
荆州南阳本为帝乡重镇,辖三十五城、二十万户、百万生民,钱粮充沛,军力急速膨胀。志在九鼎的袁公路遂遣心腹大将纪灵统帅十万雄师北取豫州,连克汝南、颍川、沛国三地,获七十五城、四十万户籍。继而命刘勋、张勋、桥蕤等统兵十万南下扬州,夺取九江、庐江二郡二十八城。
至此袁氏坐拥六郡,带甲三十万,治下民众一百九十三万,跃居天下三强,仅次董卓、刘凤。权势日盛,骄矜之气渐生。
徐州虽仅六十二城、三十万户籍,因系楚霸王故里,民风剽悍。州牧陶谦虽破黄巾、兴屯田,然政令多倚豪强,守土尚可,进取乏力,终难逃兼并之局。
荆州刘表统御七郡八十城,因纳中原流民,户籍达一百四十万。治下文教昌明,百姓安居,形成乱世中独特的自保之势。
刘表掌控荆州八郡,疆域辽阔,拥兵十余万,称霸荆江流域。然其生性多疑,热衷清谈,固守自保,缺乏进取之心。后因宠爱继室蔡氏,致使蔡瑁等外戚专权。
驻守武关的张济、张绣叔侄占据方圆数百里疆域,依托长安供给,不断出兵攻打南阳郡,与袁术形成对峙之势。其麾下西凉铁骑乃帝国三大劲旅之一,骁勇善战,令袁术仓促组建的军队难以招架,短时间内便攻取南阳半壁。
益州作为大汉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州郡,蜀汉据此三分天下确有根基。辖内包含汉中、巴郡等七郡及三属国,城池一百一十八座,户籍一百一十八万,人口五百五十八万,另收纳诸多中原流民。原益州牧刘焉因年迈早逝,其四子刘璋继任。
刘璋性格怯懦多疑,继位后难以服众。汉中太守张鲁公然抗命,意图割据自立。刘璋遂诛杀张鲁满门,双方结为死仇。后遣大将庞羲率十万大军征讨,反遭大败,致张鲁彻底掌控汉中,形成东西川对峙之局。
扬州位列帝国三大州,为日后东吴基业所在。辖九江、庐江等六郡,城池九十二座,户籍一百零二万,人口四百三十三万,同样收容大量中原避难百姓。
扬州境内人口多聚集于北方,南方山区盘踞着数以百万计的山越族人。
身为扬州六郡统治者,刘繇乃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后裔,确系汉室正统宗亲。
然而这位刘繇虽顶着扬州牧的名衔,实则有名无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