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听闻二字,董卓顿觉芒刺在背,那双蒲扇般的大手猛然攥紧扶手,强压下心头战栗后,竟坦然道:老夫纵横疆场数十载,平生未惧任何人——唯独对这燕王......实是畏之如虎啊!
昔日西凉霸主结交羌胡各部首领,谁不赞誉本相国盖世英武,义薄云天,乃当世真英雄!
当年广宗一役,本相国不慎败于黄巾贼寇之手,幸得燕王率军驰援。自此之后,本相国在燕王面前便矮了三分气势。
忆往昔坐镇西凉之时,本相国整军经武,广募勇士,练就十万铁骑,威震边陲,令四方胆寒。
灵帝驾崩之际,本相国亲率西凉大军入主洛阳,收编南北禁军、西园新军、宫廷卫队,手握雄师数十万,权柄滔天,掌控朝局。
岂料燕王仅率数万精锐,竟在正面战场击溃本相国数十万大军,迫使我西凉军退回陇西老巢。
诸位,我董卓对燕王殿下的畏惧,实乃深入骨髓!
每逢想起燕王挥师攻打汜水、虎牢二关的雄姿,天下诸侯无不战栗臣服。
更令人敬畏的是,燕王十五岁便大破鲜卑王庭,生擒单于及贵族,创下大汉百年未有之伟业。
乌桓部落闻风丧胆,举族归顺。黄巾百万之众,亦被燕王在数月间荡平殆尽。
虽与燕王势不两立,但作为武将,本相国由衷钦佩其绝世将才。
如今面对燕王,本相国只能俯首示弱,以金银爵位相赠,期盼能与燕王共分天下。
李儒初闻此言,尚觉岳父深谋远虑。及至听得这般丧志之语,气得险些昏厥。
他急忙打断董卓的感慨,痛心疾首地劝谏:相国明鉴,燕王本就以商贾起家,其家财堪比国库啊!
在燕王与群臣的治理下,燕地民生富庶,国库充盈,积累的财富不可计数。
相国若要结交燕王,不知要耗费多少珍宝金银?
大人,我们且论官职爵位:
论爵位——燕王乃百年来唯一实权藩王,祖上是光武帝嫡长子东海恭王一脉,位列诸侯之首,更是当今天子的皇叔。
论官职——燕王身兼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朝廷要职。
试问相国能许给燕王何等官爵?
恐怕除了那张龙椅,再没有什么能打动他了。
单凭官爵钱财,绝难动摇燕王分毫。
相国,我们西凉必须早作谋划啊!
董卓瘫在主位上,颓然道:文优此言甚是有理!若燕王真举兵来犯,咱们便死守函谷关、武关、潼关,与燕军僵持!若还是挡不住......
他忽然拍案而起,面目狰狞:就算要死,本相也要先痛快一把!定要尝遍天下珍馐,搜罗四海 ** !
当年在洛阳还有几位金枝玉叶没来得及享用......董卓舔着嘴唇冷笑道,这几日就把那些公主弄进相府,好生快活!
嘿嘿,
让我用不同方式重新
董卓咧开嘴角说道:
李儒闻言暗叫不妙,意识到自己的劝谏过犹不及,反而激发了岳父的荒唐念头。他连忙转圜道:相国明鉴,属下提及燕王绝非畏战。适逢北疆 ** ,正可趁势直捣黄龙,彻底动摇燕国根基,扭转我军不利局面。
董卓——这位西凉枭雄原本只是因局势不利而陷入颓唐,此刻听闻有削弱燕国之策,顿时目光炯炯地直起身子:文优速速道来,如何借北疆之乱给予燕国致命一击?
相国府正厅内,李儒捋着短须侃侃而谈:公孙瓒率十万叛军正与燕军交战。我等可假借朝廷调停之名,实则授予叛军讨伐燕国的正统名分。明为平息战火,暗则结成同盟。若燕王抗旨不遵,便可昭告天下其谋逆之心。
李儒嘴角勾起一抹标志性的阴冷笑容:“相公,我们不妨借天子之名,光明正大地给渤海太守袁绍下一道圣旨。以北疆幅员辽阔、难以管辖为由,将渤海郡、河间郡、中山国、涿郡、上谷郡、代郡六地合并为代州,册封袁绍为代州牧,秩二千石。”
“袁绍此人外强中干,优柔寡断,贪小利而轻性命,好虚名而无实才。当初诸侯联军讨伐我西凉军时,他被燕王当众羞辱,身为盟主却颜面尽失,必然对燕王心怀怨恨。若我们给他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分和机会,他定会迫不及待与燕国死磕到底。”
“如今袁绍困守渤海一郡,若想破局,要么逐步蚕食周边郡县,要么直接对燕国用兵。冀州牧刘虞是他的顶头上司,他找不到开战的借口;燕王兼任幽州牧,他同样师出无名。但若我们以天子之名送他一个扩张地盘的由头,依他的性子,岂能不动心?”
董卓听罢拍案叫绝:“文优真乃我西凉第一谋士,顷刻间便想出这等妙计!”
帐下众将纷纷附和——
“军师神机妙算,堪比留侯再世!”
“有此良策,何惧燕国来犯?”
“眼看燕国就要陷入十面埋伏了!”
李儒眯着眼享受众人的吹捧,待声浪稍歇,他轻叩案几道:“诸位且听分明——那涿郡、上谷郡、代郡,可都是燕国的钱粮重地,富得流油啊……”
你们当 ** 信燕王会心甘情愿遵从圣命,毫无保留地将三郡富庶疆土拱手相让?
如此一来,袁绍与燕王之间必生难以化解的边界纷争!
古谚有云:两强相争,必有一伤!
诚然,燕国铁骑威震四海,可如今其十余万精锐正深陷公孙瓒统率的叛乱泥沼,军力必然折损严重。
若此时再与坐拥十万雄师的袁绍开战,燕国将陷入双线作战的危局,最终不能自拔。
值此良机,我西凉军当即刻行动——已呈请天子敕封牛辅将军为并州牧,统五万铁骑进驻晋阳,全盘接管并州九郡,壮我西凉根基。
自并州刺史丁原殒命洛阳,并州已成无主之地,各郡守各自为政。
牛辅将军乃我西凉四大中郎将之首,征战多年未尝败绩,此番率虎狼之师定能一举平定并州。
届时既可连通并州与关中要地,更能联合公孙瓒、鲜卑、公孙度、袁绍四方势力,结成剿燕同盟,四路齐发共讨燕国。
此等合围之势,必令燕国疲于奔命,分兵四顾。
待联军攻破蓟城之日,便是燕国宗庙倾覆之时!
燕国既灭,相国便可铲除心头大患。他日我西凉军出关横扫六合,这万里江山终将尽归相国所有!
董卓听罢女婿献策,顿时愁云尽散,连连击掌赞叹:妙极!文远此计环环相扣,先联弱制强,再合纵连横,燕王此番在劫难逃!
帐下文武见状,纷纷附和盛赞军师神机妙算。
董卓高坐主位,挥手止住群臣的阿谀奉承,沉声问道:文远,本相待马腾不薄,这忘恩负义之徒竟敢与关东逆贼勾结,公然反叛,实是可恨。
如今燕王已率军平定北疆,洛阳联军亦已瓦解,正是征讨武威马腾的良机。
李儒听岳父提及马腾之事,轻轻摇头劝道:相国明鉴,儒以为此时不宜出兵。
马腾乃伏波将军之后,素有贤名,深得西凉民心,又与羌族各部交好,与相国当年情形相似。
若我军贸然进攻,马腾必引羌胡援军,届时伤亡难料。
况且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民风剽悍,马腾可轻易募集十余万大军。
不如固守石城、安定、秦川三城,足以将马腾军拒之门外。
待我军夺取并州,再与三家合兵灭燕,休整半年后西征,必能一举平定西凉。
董卓听罢大笑:妙计!就依文优之策,先取并州,再灭燕国,最后收拾马腾这负义之徒!
董卓当即依计行事:
一、以天子名义遣使北上,调停北疆战事;
二、趁燕国忙于平叛之际,命女婿牛辅率五万精兵攻打并州;
三、颁下圣旨,将北疆六郡合并为代州,册封袁绍为代州牧。
第四条密谋:暗中串联鲜卑、公孙瓒、公孙度、袁绍四方势力缔结盟约,约定共同出兵伐燕。
然而董卓与李儒这对翁婿过于乐观,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倘若他们能提前一月施行此计,或许真能动摇燕国根基。但如今时机已逝,一切谋划尽成泡影!
(永汉元年(188年)六月初三,董卓假借少帝刘协之名,遣重臣马日磾携圣旨率使团赴燕都议和。
当马日磾一行风尘仆仆赶至蓟城时,北疆战事早在十日前便以燕军摧枯拉朽之势落幕——叛首公孙瓒伏剑身亡,十万鲜卑折损八万,附逆乌桓部族遭血洗,扶余 ** 数万降卒尽成阶下囚。
唯辽东公孙度率残部溃逃,仓皇加固边城、扩军备战,以抵燕军雷霆之怒。
面对既成战果,马日磾使团只得草草宣旨,黯然西归长安。李儒苦心经营的首计,就此折戟!
(长安未央宫朝议)
同年六月初七,马日磾使团还朝复命。当燕地平叛捷报传至殿上时,西凉众将哗然,满朝交头接耳。
李儒听得双目圆睁,心中惊涛骤起:数十万联军竟月内覆灭?燕军战力恐怖如斯!
公孙瓒那帮人简直愚不可及!规模浩大的北疆叛军席卷数十万之众,竟被燕国轻松 ** 。
公孙瓒兵败自刎,右北平、辽西两郡及辽西属国尽归燕国版图,令燕国实力大增。
渔阳一役惨败后,鲜卑再折八万精兵,王庭势力急剧衰退,其草原霸主地位已然岌岌可危。
唯一值得宽慰的是公孙度率残部退守辽东,采取固守之策。
北疆既平,公孙度这支人马便成无用之师!
董卓阴沉着脸听取使臣汇报,暗自思忖:文优规划的三路大军,如今北线已溃,指望不上了。
现下唯有寄望于牛辅与袁绍这两路兵马。
并州诸郡各自为政,牛辅统领五万西凉劲旅出征,理应能轻松攻占全境,届时便可形成对燕国的东面夹击之势。
朝会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中草草收场。董卓率领西凉派系重臣面色铁青地离开皇宫,径直返回相国府。
......
永汉元年(188年)六月十三日,牛辅率五万西凉军铩羽而归,随行竟有一位燕国使臣。
长安城北城区相国府内,董卓端坐主位冷眼俯视着惶恐不安的女婿,久久不发一语。
左侧以李儒、李肃为首的文官静立,右侧则是牛辅、董越、段煨、吕布等西凉将领。
见气氛凝重,李儒跨步上前向牛辅质询:牛将军奉命征战并州,为何未建寸功便引兵回朝?更将燕国使臣带至长安?
殿中诸将目光齐集牛辅身上,都在等着他说出实情。
牛辅面色涨得通红,抱拳道:启禀相国,末将率五万西凉精锐行至平阳城时,正撞上十五万燕军严阵以待......
原来诸侯会盟之际,燕国早已派大将率数万精兵进驻晋阳。铁骑所至,并州九郡望风归降,如今皆已易帜为燕国疆土。末将欲攻并州,实乃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