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校园里的深渊课堂
2078年春,滨海市实验中学初二(3)班。
小安站在讲台上,书包上的“蛟龙9”徽章晃得人眼亮。黑板上,他用彩色粉笔画出矿化阶梯的轮廓,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这是地球的日记本!”
“同学们,”他清了清嗓子,“你们知道吗?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有群比恐龙还老的‘老邻居’。它们用身体搭了座楼梯,记录了九千年的故事——有人类的篝火,有古人的木筏,还有我们爷爷奶奶的潜水艇。”
台下炸开了锅。
“真的假的?比故宫还老?”扎马尾的女生举手。
“那它们吃什么?喝海水吗?”戴眼镜的男生追问。
“最重要的是,”班长推了推眼镜,“它们能帮我们写作业吗?”
全班哄笑。小安也笑了,从书包里掏出个全息投影仪:“不能写作业,但能讲更酷的故事!”
光斑在教室中央亮起,矿化阶梯的三维模型缓缓旋转。小安模仿着林昭叔叔的语气:“看这里,这些发光的纹路是它们的‘文字’。上个月,科学家破译了一段,发现九千年前,有群古人坐着木筏来深渊边,把刻着愿望的贝壳沉进海里。‘眼睛’把这些愿望存进了矿化层,现在我们还能‘读’到——有人许愿庄稼丰收,有人希望家人平安。”
“那我的愿望能被听到吗?”扎马尾的女生小声问。
“当然!”小安用力点头,“只要我们记得,它们就会替我们存着。就像……就像把信写在云里,风会帮我们念给全世界听。”
教室后排,苏晚靠在门框上,望着这群眼睛发亮的少年,忽然湿了眼眶。她想起三个月前在博物馆,也是这样一群孩子,踮着脚问“星星掉进了石头里”。如今,他们不仅记住了“星星”,还学会了如何把“星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第二届 实验室的警报:被篡改的记忆
下课铃响时,苏晚的手机震动起来。
林昭的来电显示在屏幕上,语气罕见地急促:“苏姨,实验室出事了!矿化样本的基因序列被篡改了!”
等她赶到时,全封闭的基因实验室里,警报灯正红得刺眼。培养皿中的矿化组织切片正在溶解,原本流动的荧光液体变成了浑浊的黑褐色。
“是定向酶解病毒。”周远盯着电子显微镜,“能精准破坏生物矿化结构。有人在实验室系统里植入了木马,远程操控了培养环境。”
林昭调出监控:“看这个时间点——凌晨两点十七分。当时只有保洁阿姨在楼层巡逻。”
“保洁?”苏晚皱眉,“她有权限进入实验室吗?”
“权限卡是三天前新办的。”保安队长递来记录,“说是后勤部王主任特批的。”
三人交换眼神。王主任是环球资源的顾问,上个月刚调来博物馆分管后勤。
“他们在销毁证据。”林昭攥紧拳头,“矿化组织的基因序列是我们的核心数据,一旦被破坏,‘眼睛’的记忆密码可能永远解不开。”
苏晚突然想起小安的课堂。那些孩子眼里的光,不该被这样掐灭。她摸出手机,拨通了小安的电话:“安安,能帮姐姐个忙吗?”
第三节 小安的“秘密任务”
半小时后,小安背着书包溜进博物馆仓库。
苏晚递给他一个U盘:“这里面是矿化组织的原始基因数据。你要做的,是把它们上传到全球公开的深海数据库。”
“可是……”小安挠头,“万一被坏人发现怎么办?”
“所以要用‘蚂蚁搬家’。”苏晚教他操作便携式投影仪,“把数据拆成十万份,伪装成学生的科普作业,分时段上传。就算他们删得过来,也挡不住全网备份。”
小安眼睛发亮:“就像当年‘眼睛’用神经束保护记忆一样!我们用网络当新的‘阶梯’!”
与此同时,林昭和周远在实验室排查木马源头。周远突然指着屏幕:“看这个Ip地址——来自王主任的办公室!”
林昭冷笑:“果然是他们。想毁了数据,让‘眼睛’变成没人懂的石头。”
“不止。”周远调出王主任的通话记录,“他在和私人深潜器公司谈合作,要把矿化样本卖去黑市。那些人想用矿化组织做奢侈品——项链、摆件,标价百万。”
林昭的瞳孔骤缩。那些承载着九千年记忆的“星星”,差点沦为富人的玩物。
第四届 记忆的反哺:当科学遇见信仰
深夜,全球深海数据库后台收到十万条匿名上传。
管理员起初以为是垃圾数据,直到检测到其中一条——矿化组织的基因序列与人类血清素受体高度匹配。
“这不可能!”资深研究员盯着屏幕,“矿化生物和人类差了几亿年进化!”
但数据不会说谎。进一步的比对显示,矿化组织中的神经肽不仅能调节情绪,还能修复受损的神经元。一位帕金森患者家属在论坛发帖:“我父亲的病情突然稳定了,医生说和他的新疗法有关……”
舆论炸开了。
“深渊记忆能治病?”
“原来我们守护的不是石头,是药!”
“那些骂科学家浪费资源的人,脸疼吗?”
王主任的办公室里,他盯着热搜榜上“深渊记忆救帕金森患者”的词条,额头渗出冷汗。原本想靠卖样本牟利的计划,成了最好的广告——全球医学机构挤破头申请合作,博物馆的咨询电话被打爆。
“现在怎么办?”助理战战兢兢。
“还能怎么办?”王主任摔了茶杯,“通知私人深潜队,暂时撤了。”
尾声:火种不灭
一周后,“深渊记忆与人类健康”研讨会在博物馆召开。
林昭站在台上,展示着患者康复的案例:“矿化组织中的神经肽不是资源,是‘眼睛’给我们的礼物。九千年前,它们记录人类的愿望;九千年后,我们在这些愿望里,找到了治愈的力量。”
台下,小安举着手喊:“叔叔!我上传的数据帮了大忙对不对?”
全场大笑。苏晚站在观众席第一排,望着台上的少年,又看向玻璃展柜里的矿化标本。那些曾经沉睡的记忆,如今成了照亮人类健康的火种。
散会后,周远收到条匿名短信:“数据毁不掉,记忆更毁不掉。”
他望着窗外的梧桐树,阳光透过叶缝洒在地上,像极了“眼睛”里流动的荧光。
回家的路上,小安蹦蹦跳跳追上来:“周叔叔!我决定了,大学要读生物信息学!我要把‘眼睛’的记忆做成App,让所有人都能‘读’到!”
周远揉乱他的头发:“好啊,先把你那本《深海神经肽研究》看完。”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博物馆的穹顶泛着暖光,像一颗被小心捧在手心的星星。
九千年前的木筏早已腐烂,古人的愿望却借着矿化层的纹路,活成了今天的希望。
所谓传承,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替先人记住,
再让后人替我们记住。
而记忆的温度,
永远不会冷却。
(第三百六十五章完)
注:本章以“记忆的实用价值觉醒”为核心,通过校园科普、数据保卫战、医学突破等情节,将深渊记忆从“神秘存在”转化为“人类共同财富”。小安的成长(从听众到行动者)、王主任的阴谋破产、医学应用的反哺,共同诠释“传承”的深层意义——记忆不仅是故事,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结尾的“App计划”“少年誓言”,为后续“全民参与守护”“记忆科技化”埋下温暖的伏笔,呼应“火种不灭”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