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八区凌晨四点的海雾裹着咸腥气,趴在“探索者号”科考船的甲板栏杆上,能看见电子屏的冷光在林默队长眼下的青黑处投下阴影。他手里捏着半根冻硬的能量棒,齿尖咬下去时,包装纸发出细碎的脆响,像在应和声呐系统里持续不断的“滋滋”杂音。
“队长,您看这波形。”技术员小张把热咖啡往他手边推了推,屏幕上的乱码突然跳出一组对称的峰值,“刚捕捉到的,18.7赫兹,跟昨天陈教授说的斐波那契数列对上了。”
林默的指节在屏幕边缘敲出节奏。三天前他们发现热泉群时,声呐回波还只是杂乱的白噪音,现在却像被谁用圆规画过似的,规律得令人发毛。“把数据导给陈教授,”他把能量棒扔进垃圾桶,抛物线划过雾蒙蒙的空气,“让‘蛟龙三号’的耐压舱再做次压力测试,今天下去看看。”
实验室里的荧光灯嗡嗡作响,陈教授正用红笔在声呐图上圈点,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不是地质活动,更不是普通生物迁徙。”他把一叠打印纸推过来,每张纸上都标着不同深度的声波频率,“你看这间隔——1.618,2.618,4.236……黄金分割率!深海里哪来这么规整的自然现象?”
王莉抱着水下摄像机的存储卡冲进来时,差点撞翻老李手里的扳手。“热泉口拍到的!”她把视频投到屏幕上,画面里漆黑的海水中,成百上千个半透明的生物正围绕着喷涌的黑色烟柱游动,它们尾部的蓝光组成螺旋状的光带,每转一圈,光带的节点就会精准地落在斐波那契螺旋线上。
“这哪是跳舞,”林默放大画面,能看见那些生物的鳍上排列着细密的发光点,像镶嵌了微型二极管,“是在编织信号。”
“蛟龙三号”的钛合金外壳在弹射舱里泛着冷光,林默拍了拍舱体,金属回声里混着隐约的共振——这是深潜器下潜前的常态,却让他想起昨夜梦里那片会呼吸的黑暗。“深度5000米开始,每100米做一次全系统自检。”他扣紧舱内安全带,看着王莉把记录板塞进防水袋,“特别是声呐接收器,别放过任何杂波。”
深潜器坠入海水的瞬间,阳光被层层过滤成幽蓝,再往下,连蓝光也被压强碾碎,只剩探照灯劈开的圆锥形光柱。8000米处,寻常的安康鱼和管水母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些长着透明骨骼的生物,它们掠过观察窗时,身体两侧的发光器官会亮起二进制般的闪烁。
“队长,左前方有异常!”声呐操作员小李的声音突然拔高,屏幕上一个巨大的阴影正从米深度上浮,速度快得像枚鱼雷,“体型估算……八十米以上!”
林默猛地稳住操纵杆,探照灯光柱扫过去的刹那,他听见自己的心跳撞在头盔上——那生物像乌贼,却长着十二根触须,每根触须的末端都拖着一串蓝光,像提着小灯笼的手臂。更诡异的是,那些蓝光正在组成图案:先是等边三角形,接着是内接圆,最后定格成十字与圆的嵌套,像某种星际通用的坐标符号。
“它在减速!”王莉的笔尖在记录板上飞跑,“触须摆动频率稳定在每秒0.618次……又是黄金分割!”
深潜器突然剧烈震颤,金属内壁传来低沉的嗡鸣。陈教授的声音从通讯器里挤出来,带着电流杂音:“是次声波!18.7赫兹,跟之前的信号同源……它在扫描我们的结构!”
林默盯着观察窗外。那头巨型生物的头部贴了过来,透过强化玻璃,能看见它表皮下流动的蓝光里,嵌着无数细小的晶体,像某种天然的电路。当触须末端的光点组成箭头指向下方时,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在科技馆见过的宇宙射线图——同样的规律,同样的未知。
“跟上它。”林默推动操纵杆,“保持五十米距离。”
米的海底,热泉群的模样让所有人倒吸冷气。原本无序喷涌的黑色烟柱,此刻竟排列成直径百米的环形,每个喷口之间的距离精确到米,像是用圆规丈量过。而环形中心,那座金字塔状的结构正随着热泉的节奏闪烁,表面的发光点组成流动的网格,像在播放某种动态密码。
“它在改造环境。”陈教授的声音发颤,“这些热泉喷口的温度差……刚好能形成稳定的能量场。”
巨型生物突然加速,直冲向金字塔。当它的触须触碰塔身时,那些网格状的光点突然亮起,组成一道旋转的光门。林默看着生物游进门内的瞬间,深潜器的通讯系统突然弹出一行字符——不是声波转换的,而是直接显现在屏幕上的数字:2,3,5,7,11……直到191,整整37个质数,像一串沉默的敲门声。
“它在等我们。”林默的拇指按在前进键上,金属的凉意透过手套渗进来。
穿过光门的刹那,探照灯失去了意义。无数光束从四面八方涌来,组成立体的星图,其中一颗恒星旁标注着微小的蓝色光点——那是地球的坐标。远处,更多形态各异的生物游过,它们体表的光带交织成复杂的图案,在深潜器周围形成了会呼吸的光茧。
“队长!母船收到新信号!”通讯器里传来小张变调的惊呼,“量子加密……解码出来是三个字:欢迎回家!”
林默抬头,看见光茧深处,一座由水晶和活体珊瑚构成的建筑正在缓缓展开,那些之前在热泉口见过的小生物,此刻正围绕着建筑跳起螺旋舞,蓝光在黑暗中划出的轨迹,像极了人类dNA的双螺旋。
他忽然明白,所谓深渊,或许不是终点。在这片被海水和压强封存的黑暗里,藏着的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故乡,或是宇宙留给地球的,一封跨越亿年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