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潮时分的海岸线上,周念念正蹲在礁石旁,将一枚用贝壳拼成的“星图”放进海水里。贝壳的缝隙间夹着缕光苔,是从研究所培养箱里分出来的侧枝,此刻在海水中发出淡绿色的荧光,随着波浪轻轻起伏。“要告诉大鱼,我们的星图拼好啦。”她对着海水轻声说,指尖在礁石上划出三道波纹——是模仿深渊皇带鱼的尾鳍轨迹。
不远处,林深和苏念正在调试潮汐观测仪。设备的传感器探入海水,屏幕上立刻跳出熟悉的生物信号:冰海蚕的幽蓝光点正顺着洋流靠近,信号里混着规律的脉冲,像在回应周念念的“摩尔斯电码”。苏念指着信号源移动的方向,“它们在跟着光苔的荧光走,是冲你来的。”
今天是“深海-浅海联动日”,全球有百个海滩在同步举行活动。孩子们用沙子堆出迷你海沟,科学家们架起声呐设备,将浅海生物的信号传入深海;而马里亚纳海沟的“传承号”,正将心核的能量波转化为声波,顺着洋流扩散到各片海域——这是人类与深海生物的第一次“跨海域对话”。
当第一缕心核的能量波抵达海岸,周念念放在海水里的贝壳星图突然亮起。光苔的荧光与能量波共振,在海面上投射出放大的星图轮廓,冰海蚕的幼体顺着光轨游来,触须轻轻搭在贝壳上,像在确认星图的细节。更远处,一群小丑鱼围着光轨转圈,鱼鳞反射的阳光与荧光交织,在海面上织出金色的网。
“它们在传递礼物。”林深用特制的网兜接住一只冰海蚕托来的透明卵囊,里面是颗米粒大小的珍珠,珍珠的光泽会随温度变化,正是心核能量的特征。苏念查阅数据库后发现,这种“心核珍珠”是深海生物的“信物”,只有在确认对方是“伙伴”时才会送出。
海岸的声呐设备突然接收到密集的信号。屏幕上,马里亚纳海沟的星图正与浅海的生物分布重合:心核的位置对应着珊瑚礁的中心,冰海蚕的栖息地连着红树林,深渊皇带鱼的光轨则与鲸鱼的迁徙路线重叠。“是完整的生命网。”苏念的声音带着惊叹,“深海和浅海从来不是割裂的,我们只是第一次看清它们的连接。”
周念念将心核珍珠放进玻璃瓶,瓶里还装着孩子们收集的浅海海水、珊瑚碎和贝壳。她在瓶身贴了张纸条:“这是我们的海边,等你们来做客呀。”当玻璃瓶被放入特制的漂流舱,冰海蚕的幼体立刻用粘液密封舱口,深渊皇带鱼的虚影在深海声呐里闪过,像是在护航。
“传承号”传回的实时画面里,漂流舱正被生物们簇拥着驶向心核。冰海蚕用触须清理舱体的杂质,热泉生物喷出的蒸汽在舱外凝结成保温层,成年皇带鱼则用尾鳍托着舱体,在海水中划出“欢迎”的光轨。心核的光流包裹住漂流舱的瞬间,舱内的浅海海水突然与深海海水融合,珍珠的光芒透过舱壁,在海水中组成“约定”的摩尔斯电码。
返程时,周念念在礁石上发现了新的痕迹——是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由无数细小的贝壳组成“再见”的字样,旁边还有道浅浅的鳍状划痕,与深渊皇带鱼的尾鳍轮廓完全一致。她突然想起林老师说的话:“大海是最好的信使,只要你认真听,它会把所有约定都记在潮起潮落里。”
(扩写部分)
海岸线上的晨雾还未散去,周念念就带着她的“深海日记本”来了。本子里贴着三年来收集的“信物”:光苔的荧光标本、心核珍珠的照片、甚至还有片深渊皇带鱼的幼体鳞片,是上次“传承号”带回的。她翻开最新一页,画着个大大的漩涡,一半是深海的幽蓝,一半是浅海的碧蓝,旁边写着“我们的海”。
林深和苏念架设的声呐设备旁,围满了来参加活动的渔民。老渔民王伯指着屏幕上跳动的信号,“这波形像极了每年洄游的马鲛鱼,原来它们是跟着深海的信号走啊。”他从渔网里拿出几条小鱼,放进特制的观察箱,“这些是浅海的‘信使’,让它们带着咱们的鱼汛记录去深海串串门。”
苏念调试着信号转换器,将浅海的海浪声转化为深海生物能识别的频率。当第一缕声波传入海水,远处的海平面突然泛起涟漪,一群海豚跃出水面,发出欢快的鸣叫——它们的声纹与转换器的频率产生了共振。“是在帮忙传递信号。”苏念笑着说,海豚的大脑能处理复杂的声波,相当于“海洋里的信号站”。
周念念的同学带来了自制的“深海电话”——用两个塑料杯和麻绳做成,杯底贴着光苔的荧光贴纸。孩子们对着杯子喊出想对深海说的话,声波顺着麻绳传到海水里,光苔的荧光随着声音的节奏闪烁,像在把话语“翻译”成深海能懂的信号。“我爸爸说,声音在水里能走很远。”戴眼镜的小男孩对着杯子喊,“你们要好好长大呀!”
当“传承号”将心核的能量波传向浅海,海岸边的潮汐突然变得有规律起来。涨潮时,海水会在沙滩上画出心核的轮廓;退潮时,留下的贝壳又会组成生物的形状。林深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奇观,发现潮汐的周期竟与心核的脉动频率完全一致,“是能量波在调节潮汐,像在给浅海‘打招呼’。”
王伯突然指着远处的礁石群,“快看!”一群小丑鱼正顺着光轨游向岸边,鱼群中混着几只透明的小虾——是从深海洄游来的盲虾,它们的触须上还缠着光苔的藤蔓,显然是跟着能量波来的。“这虾子三年前只在深海见,现在竟游到浅海了。”王伯的语气里满是惊叹,“是来认亲的吧?”
周念念将漂流舱的玻璃瓶举过头顶,阳光透过瓶身,将里面的珍珠光芒折射成彩虹,落在沙滩上的孩子们身上。“林老师说,珍珠里有深海的温度。”她轻轻拧开瓶盖,让海风灌进去,“现在它也有了我们海边的风,这样就是一家人啦。”当漂流舱被吊车放入海水,冰海蚕的幼体立刻围上来,用触须在舱壁上写下周念念的名字,像在做标记。
“传承号”的实时画面里,盲虾带着浅海的小鱼游向心核,小鱼的鳞片在深海的光线下闪闪发亮,与微光鱼的荧光交相辉映。成年皇带鱼用尾鳍将小鱼托到心核附近,心核的光流轻轻包裹住它们,像是在举行“接纳仪式”。林深突然发现,小鱼的游动轨迹与周念念画里的旋涡重合,“是约定的形状。”
潮水退去时,周念念在沙滩上捡到块特殊的石头,上面有个天然的孔洞,透过孔洞能看到对岸的灯塔。她把石头放进日记本,旁边写道:“爸爸说,孔洞是大海的眼睛,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夕阳西下,灯塔的光穿过孔洞,在日记本上投下一道光柱,与海面上残留的光轨相连,像从浅海一直延伸到深海的桥。
林深和苏念收拾设备时,发现声呐屏幕上还残留着最后的信号——是深海生物与浅海生物的“合唱”,频率里混着孩子们的笑声、渔民的号子,还有心核的脉动。苏念轻声说:“你听,大海在说‘明天见’。”远处的海浪拍打着礁石,声音温柔而坚定,像在回应这个跨越深渊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