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崖的胜利,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宣告了岭南联盟不仅能在防御中求生,更具备了主动出击、拓展生存空间的能力。龙潜谷内,整军经武的步伐愈发加快。
在张掖带来的西州工匠指导下,匠作监成功实现了火铳铳管的标准化铸造,虽然良品率依旧不高,但日产铳管已达五支,并开始尝试组装完整的定装弹药。与此同时,一门仿制的小型野战炮——“龙吟一号”进行了首次试射,虽然射程仅二百步,且炮架笨重,但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和实心弹摧毁五十步外土墙的威力,依旧让观礼的将士们振奋不已。
楚骁与张掖、老峒主、盘木长老等核心成员商议后,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海陆并进,巩固根本,开拓外联。
陆上,由楚骁亲自坐镇,联军以龙潜谷为核心,采取“堡寨推进”战术。以新建的鹰嘴崖堡垒为前出支点,逐步清理周边残存的朝廷据点,将实际控制区向外稳步推进三十里,构建起一道更为稳固的弧形防线。同时,加大屯垦力度,兴修小型水利,力争在下一季实现部分粮食自给。
海上,则由伤势痊愈的沧统领“镇海卫”,联合苏文康带来的商贸人才,开始积极的海洋探索与贸易。三艘靖海营战船与十余艘黎母峒快艇组成编队,一方面巡航沿海,清剿零星海蛇帮残匪,保障航道安全;另一方面,则尝试沿着海岸线向南、向北探索,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资源产地,尤其是与流求(台湾)、吕宋等地的联系。
就在岭南海陆并进之际,天下这盘大棋,也因岭南局势的稳定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玉门关,军师徐穆前出至黑水河一线的战略取得了显着效果。新建的烽燧堡垒如同触角,将玉门关的预警和防御纵深大大拓展。西州与玉门关的联军频繁举行小规模演习,对河西走廊乃至关中地区形成了有效的战略威慑。赵元庚不得不将部分原本可用于南方的边防精锐,重新调回西线布防,岭南压力间接减轻。
江南,程青串联的“互助同盟”影响力日益扩大。他们开始以“漕粮损耗”、“河道淤塞需疏浚”等名义,集体向朝廷讨要钱粮,软抵抗朝廷的盘剥。甚至暗中资助一些遭受打压的江南文士,撰写诗文,隐晦地批评时政,舆论暗流开始涌动。
中原,赵元庚虽仍掌控大局,但岭南战事的长期化、西线的压力、江南的离心倾向,以及各地因苛政而零星爆发的民变,都使得这个篡位而立的政权内部,开始出现裂痕和疲态。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世家和军阀,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
镇海卫的第一次大规模巡航,便与一股试图重新渗透回沿海的海蛇帮残匪不期而遇。敌方拥有两艘改装过的中型战船,船首加装了撞角,兵力约三百人。
沧站在旗舰“乘风”号甲板上,冷静地下达作战指令:“命令‘破浪’、‘扬波’两舰,占据上风位,以侧舷弓弩火箭扰敌!各快艇分散,伺机接舷跳帮!主力随我,直取敌旗舰!”
海面上,联盟水军迅速变换队形。两艘辅舰利用速度优势,抢占上风,密集的火箭如同火雨般泼向敌船,虽未能造成致命损伤,却成功引燃了部分帆索,扰乱了敌军队形。
数艘黎母峒快艇则如同灵活的猎犬,凭借小巧的船身和俚人水手高超的操舟技术,在波浪间穿梭,不断试图贴近敌船,用钩索进行接舷。
沧亲率“乘风”号,迎向那艘最大的、悬挂着海蛇骷髅旗的敌旗舰。双方距离迅速拉近。
“弓弩手,目标敌舰甲板,自由散射!”
“火铳队,准备!听我号令!”
进入百步之内,敌舰也开始还击,箭矢呼啸而来,钉在船舷上咚咚作响。
八十步!
六十步!
“火铳队,目标敌舰舵楼与水手,齐射!”沧看准时机,猛地挥下手臂。
“砰!砰!砰……!”
“乘风”号甲板一侧爆出一团硝烟,铅弹横扫过敌舰甲板,数名操帆控舵的海蛇帮众惨叫着倒地,敌舰航向出现了一丝偏差。
就是现在。
“右满舵!撞角准备!接舷队,上!”沧怒吼。
“乘风”号利用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猛地向右转向,沉重的包铁撞角狠狠地撞在了敌旗舰的侧舷。木屑飞溅,船体剧烈震动。
“杀——!”早已等候多时的联盟跳帮队员,在沧的带领下,如同下山的猛虎,通过搭上的跳板,悍不畏死地冲上了敌舰甲板。
短兵相接,血肉横飞!沧挥舞着分水刺,勇不可当,连续刺翻两名敌人,直取敌舰船长。王五(此次随船行动,负责陆战队)也挥舞钢刀,在敌群中左冲右突。
敌舰失去指挥,又遭跳帮,士气崩溃,很快便挂起了白旗。另一艘敌船见旗舰被俘,不敢再战,仓皇逃窜。
镇海卫首战告捷,俘获敌舰一艘,毙伤俘敌百余,自身仅伤亡二十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初步掌握了附近海域的控制权。
海陆两线的胜利,标志着岭南联盟真正站稳了脚跟,从一个挣扎求存的防御联合体,蜕变为一个拥有一定攻防能力、内部稳固、并开始向外探索的割据势力。天下的目光,开始更多地投向这片曾经的化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