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义在兄长老赵的旧居中找到了一本日记。这本以粗糙牛皮纸装订的册子,页角磨损,墨迹深浅不一,记录了一个玉门关守军二十年的心路历程。
夜深人静,赵守义就着油灯一页页翻阅,仿佛透过文字与逝去的兄长对话。日记中不仅有日常琐事、战事记录,还有许多诗文随笔和军事心得,甚至包括对弩炮改良的详细图纸和计算。
最令赵守义震撼的,是老赵在最后一页写下的话:“若吾战死,望后继者勿悲。守关之责,代代相承。玉门关存,则中原安;玉门关破,则天下危。吾以残躯护国门,死得其所。”
次日清晨,赵守义带着日记求见楚骁。
“将军,这是家兄遗物,其中有许多关于城防和弩炮改良的设想,或许对守关有用。”赵守义恭敬地呈上日记。
楚骁仔细翻阅,越看越惊讶:“老赵这些改良方案...若是早实施,弩炮射程可增三成!”
赵守义点头:“家兄虽为弩炮手,但从未放弃学问。这些计算和设计,都是他多年心血。”
楚骁当即召来工匠营主管,要求尽快按老赵的设计试制新型弩炮。随后又问赵守义:“听说你在州府曾任主簿,精通账目后勤?”
“略知一二。”赵守义谦逊道。
楚骁笑道:“不必过谦。玉门关正缺你这样的人才。如今战事紧张,后勤粮草调度极为重要,你可愿接手?”
赵守义正色道:“守义虽不才,愿效仿家兄,为玉门关尽绵薄之力。”
就这样,赵守义接掌了玉门关的后勤事务。他果然能力出众,不过三日,便将原本杂乱无章的粮草物资整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发现了几处管理漏洞和贪墨情况。
“真乃赵家又一英才。”王校尉赞叹道,“老赵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然而玉门关的平静没有持续多久。第四日黎明,斥候急报:狄人大营有异常调动,似乎正在准备新一轮大规模进攻。
同时,前往同罗部的乐衍也传回消息:谈判进展不顺,同罗部首领先是推诿,后干脆避而不见。
楚骁面色凝重:“看来贺鲁已经察觉了什么。”
沈燕提议:“或许我应当立即前往同罗部。血誓或许能取信于他们。”
楚骁犹豫不决。此时前往狄人大营,无异于羊入虎口。但若不能分化狄人内部,玉门关很难抵挡下一次全力进攻。
正当犹豫之际,赵守义忽然求见:“将军,我有一计,或可缓解当前困局。”
“请讲。”
赵守义展开一幅地图:“根据家兄日记记载,往年此时,狄人各部会为过冬粮草分配问题产生矛盾。贺鲁虽统一草原,但各部落仍暗自较劲。我们可故意散播消息,说贺鲁计划将过冬粮草优先分配给自己的部落。”
楚骁眼睛一亮:“反间计?”
“正是。”赵守义点头,“同时,我们可以小股部队伪装成贺鲁亲兵,‘袭击’同罗部的粮草车队,加深他们的猜疑。”
沈燕补充道:“此计若成,同罗部即使不立即反叛,也会对贺鲁产生戒心,不愿全力攻城。”
计划迅速实施。韩冲带队执行伪装袭击任务,赵守义则通过难民中安插的内线,将谣言散布到狄人大营。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不过两日,狄人大营内明显气氛紧张,各部落营地之间加强了戒备,甚至发生了数起小规模冲突。
乐衍再次传回消息:同罗部态度突然转变,愿意秘密会谈。
楚骁当机立断:“时机已到,沈燕前往同罗部。韩冲带精锐小队暗中保护,一旦有变,立即救人。”
临行前夜,沈燕独自来到老赵墓前。意外的是,赵守义早已在那里。
“沈姑娘也是来向家兄告别的?”赵守义轻声问。
沈燕点头:“赵叔为玉门关捐躯,明日我将前往狄营,希望能不负他的牺牲。”
赵守义从怀中取出一枚护身符:“这是家兄当年从北疆带来的护身符,据说能保佑平安。请沈姑娘带上。”
沈燕推辞:“这太珍贵了,我不能...”
“家兄若在世,定会同意。”赵守义坚持道,“玉门关需要你,将军需要你,请务必平安归来。”
沈燕最终收下护身符。二人站在墓前,默默望着远方狄营的点点火光。
“家兄日记中常提到慕容将军,”赵守义忽然说,“他说慕容将军是真正为国为民的英雄,慕容家冤屈,天下皆知。”
沈燕眼中泛起泪光:“多谢赵叔一直记着家父。”
赵守义郑重道:“不只是家兄,许多人都记得。慕容将军虽逝,但他的精神仍在玉门关传承。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将士宁愿战死,也不愿后退一步。”
这番话让沈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力量。
次日清晨,沈燕在韩冲小队护送下,秘密出关前往同罗部驻地。楚骁站在城头,目送他们消失在远方地平线,心中忐忑不安。
等待格外漫长。一天过去,没有任何消息传回。狄人大营依旧平静,但这种平静反而让人不安。
第二天黄昏,就在楚骁准备派人接应时,一骑快马飞奔回关:是韩冲手下的一名士兵,浑身是血,伤势严重。
“将军...我们中了埋伏...”士兵断断续续地说,“同罗部根本无心谈判...是贺鲁设下的陷阱...韩将军拼死掩护,沈姑娘被俘...让我回来报信...”
楚骁如遭雷击,几乎站立不稳。王校尉急忙扶住他:“将军!冷静!现在必须冷静!”
楚骁双目赤红,拳头紧握,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点兵!我要亲自救她回来!”
众将连忙劝阻:“将军三思!这明显是诱敌之计!贺鲁就是想激您出关野战!”
“那就让他如愿!”楚骁怒吼,“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沈燕落入狄人之手!”
正当混乱之际,赵守义突然闯入:“将军!请看这个!”
他手中拿着一本破旧的书册——是老赵的日记,翻到其中一页:“家兄记载,十年前慕容将军也曾中狄人诱敌之计,当时情况与今日极为相似。”
楚骁强压怒火,接过日记阅读。老赵详细记录了当年事件:慕容将军中计被困,部将冲动救援结果全军覆没。最后是靠一支小分队奇袭狄人粮草基地,逼狄人回防,才救出慕容将军。
“奇袭...粮草基地...”楚骁喃喃自语,突然眼睛一亮,“我明白了!”
他立即改变计划:“胡彪,你带所有骑兵佯攻狄人大营正面,制造混乱。王校尉,你守好关城。我亲自带一队精锐,偷袭他们的粮草基地!”
根据老赵日记记载和乐衍之前提供的情报,狄人主要粮草基地设在黑石峪以北的一处隐蔽山谷中。
夜幕降临时,楚骁带着五十名精锐出发,绕道前往狄人粮草基地。胡彪则率骑兵发动佯攻,吸引狄人注意力。
行动出乎意料地顺利。狄人主力果然被胡彪吸引,粮草基地守备空虚。楚骁小队轻易潜入,放火烧粮。
冲天火光中,狄人大乱。贺鲁急忙调兵回防粮草基地,对玉门关的攻势暂缓。
混乱中,楚骁发现一处守卫特别森严的帐篷。他带人突入,果然在里面找到了被捆绑的沈燕。
“你来了...”沈燕虚弱一笑,“我知道你会来。”
楚骁割断绳索,扶起沈燕:“没事了,我们回家。”
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帐篷外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楚将军果然不凡,这么快就找到了这里。”
乐衍带着一队狄兵走进帐篷,面色复杂。
楚骁立即将沈燕护在身后:“乐先生,这是何意?”
乐衍长叹一声:“此事非我所愿。同罗部突然变卦,将我软禁。我也是刚被放出。”
他忽然压低声音:“快走,贺鲁亲卫队正在赶来。向西半里有一处洞穴,可藏身至天明。”
楚骁盯着乐衍看了片刻,最终点头:“多谢。”
在乐衍的掩护下,楚骁带着沈燕顺利逃脱,与接应部队会合,安全返回玉门关。
经此一劫,沈燕虽身体虚弱但无大碍。最重要的是,她带回了重要情报:同罗部确实有意反叛,但贺鲁提前察觉,控制了部落首领的家眷为人质,迫使同罗部配合设下陷阱。
“同罗部首领暗中让我传话:若我们能救出他的家眷,他立即倒戈。”沈燕说。
楚骁眼中重燃希望:“如此说来,还有机会。”
赵守义欣慰道:“家兄在天之灵,定会保佑玉门关度过此劫。”
夜深了,楚骁独自登上城楼,远眺狄营火光。手中紧握着老赵的日记,仿佛握着前辈传递过来的信念与责任。
玉门关不会陷落,忠魂永驻,遗志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