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的硝烟尚未散尽的同时,齐鲁大地的又一场风暴正在掀起。
就在115师师长陈刚指挥部队于东线高歌猛进之时,由总指挥张金武率领的山东纵队也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
这支完成了全面换装与高强度合成训练的雄师,已将锋芒对准了雄踞山东东北角的最后两个日伪重镇——滨州与东营。
在张金武的严密部署下,山东纵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全军上下齐装了八一式自动步枪、八五式狙击步枪、六九式火箭筒以及重型榴弹炮等先进装备,更通过数月间的强化训练,彻底掌握了步炮协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现代化战术精髓。
加之装备几千辆征途四轮运输车以及铁牛三轮车,其火力投送、机动速度与战术执行力,已然脱胎换骨,跃升至一个全新的层面。
面对盘踞于此、企图负隅顽抗的日军第六、第七独立混成旅团及一个师的伪军,张金武指挥山东纵队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与技术装备,发起了雷霆万钧的解放战役。
钢铁洪流般的突击集群在强大炮火掩护下,以锐不可当之势,连续撕开敌多重防线。
昔日耀武扬威的日伪军,在山东纵队高效而凶狠的立体化打击面前,指挥体系瞬间瘫痪,阵地接连失守,迅速陷入被分割围歼的绝境。
经数日激烈攻坚,滨州、东营相继光复。
残敌或被歼灭,或仓皇北逃渤海,再不敢窥视山东境内。
至此,在115师师长陈刚和山东纵队总指挥张金武的协同作战下,齐鲁大地全境解放,所有日伪旗帜均被扯下,标志着山东彻底成为华国人民的最坚固的堡垒。
这一切惊人的跨越式发展,其源头皆系于萧然所带来的“蝴蝶效应”。
自他到来,提供了超越时代的装备、训练纲要与战术思想,整个山东的八路军主力得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军事革命。
综观这短短数月的辉煌战果,其规模之大、歼敌之众,足以震撼中外。
累计歼灭的日军主力包括:
整编第32师团、第59师团、第17师团全部;
独立混成第五、第六、第七、第十旅团;
以及第三、第四、第九旅团各一部。
总计毙、伤、俘日军官兵近十万人。
同时,沉重打击了为虎作伥的伪军力量,消灭伪军各部约六万人。
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仅各类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火炮等武器便数以万计,还有大量步枪机枪子弹,92式步兵炮炮弹以及各种山炮,野炮炮弹,弹药、车辆、被服及军用物资。
这些缴获的日式装备,被迅速、系统地调配至山东全境各地的敌后武工队及地方武装。
数以上千计的军事教官团随之派驻下去,组织开展大规模、正规化的军事训练。
此举旨在将过去以骚扰、破袭见长,但装备简陋、缺乏正规战术的地方武装,全面提升为能守善战的后备力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极大增强这些地方武装的突击与持久能力,八路军总部还为其特配了少量但极其关键的先进装备:
如具备夜间作战优势的微光夜视仪;
能在近距离提供压制火力的五六式冲锋枪;
用于拔点攻坚的八二毫米迫击炮;
增强生存能力的防弹衣;
以及用于精确狙杀重要目标的八五式狙击步枪。
这些“点穴式”的技术注入,使得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发生了质变。
这批经过强化训练和先进装备武装的地方力量,其作用立刻凸显。
他们不仅能够有效承担起解放区的治安维护、县城守卫、要地防空、剿匪肃特等任务,极大减轻了主力部队的守备负担,使其能专注于机动作战;
更能独立发起对残余伪军、汉奸团伙的清剿战斗,甚至具备了对小股日军部队进行伏击和歼灭的能力。
其战力水平,已远超抗战相持阶段时期八路军许多主力部队。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辅助力量,而已成为八路军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战力可观的有效组成部分。
整个山东的解放与巩固,使其真正变成了日寇的“禁地”。
日军华北方面军遭受自开战以来最惨重的损失,战略布局被彻底打乱,短时间内再无能力也无胆量向山东方向投入任何力量。
面对新的形势,115师师长陈刚与山东纵队总指挥张金武在欢庆胜利的同时,也已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战场。
两位将领经过周密筹划,决定在短暂休整与补充后,率领这支士气高昂、兵强马壮、经验丰富的铁军向华北地区进军。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剑指华北平原,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彻底消灭盘踞在那里的日寇,将抗战的胜利推向新的高潮。
与此同时,在后方,萧然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也并未停歇。
凭借光复山东的巨大声望与号召力,同盟军展开了新一轮的扩军行动,广泛招募齐鲁大地的优秀爱国青年。
征兵点前,人潮涌动,无数青年怀揣保家卫国的热血踊跃报名。
新兵营内,训练口号震天动地,一派火热景象。
萧然的计划清晰而远大:将抗日同盟军迅速扩充至一个齐装满员的师级建制,总兵力约两万人,并将其打造为一支兼具高度政治觉悟、过硬军事技能和先进装备的模范劲旅。
萧然的视野早已超越眼前。
他通过特殊渠道,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亚太区总经理华莱士建立了联系,委托其前往欧洲,秘密招募那些因伤退役或经验丰富的坦克兵、航空兵、炮兵以及相关军工工程师。
萧然深知,这些拥有实战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将是未来组建装甲部队、空军和重型炮兵的关键。
他们不仅能够担任教官,更能够帮助抗日同盟军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多兵种合成作战体系。
这一前瞻性的人才引进计划一旦成功,将大大缩短新型部队的形成战斗力时间。
届时,萧然便能够凭借这些专业骨干,快速“暴兵”,在相对短时间内组建起具备实战能力的坦克装甲部队、航空兵部队和重型榴弹炮兵团,彻底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与此同时,萧然的资金储备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规模。
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操作,包括用天皇御赐的联队旗和日军交换获得的六吨黄金、在青岛战役中缴获的第17师团未来得及运走的四吨黄金、以及通过盘尼西林这种神奇药物与日军和欧洲商人交易获得的八千条“小黄鱼”,再加上历次作战中缴获的数百公斤黄金,目前萧然的异度空间中已经储备了高达十一吨的黄金。
这笔巨额财富,为他后续的计划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旦将这些黄金带回现代,将能够换回海量的军用物资和先进装备,足以全面武装一支十万人的现代化军队。
从单兵装备到重型武器,从通讯设备到后勤保障,抗日同盟军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强大支持。
站在山东全境解放的历史节点上,萧然注视着正在扩编训练的新兵队伍,心中已经绘就了更加宏伟的蓝图。
有了人才、有了资金、有了坚实的根据地,他的下一个目标已经明确。
不仅要彻底驱逐华北日寇,更要打造一支真正现代化的中国军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的战局,必将因这支新生力量的出现而更加波澜壮阔,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也将因此加速推进,迎来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