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同志走到地图前,神情严肃地说:\"萧然同志,截至1942年初,我们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约有28万人,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三个主力师及各军区部队;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约有9万人;此外还有山西新军、华南游击队等各部,总计约40万兵力。另外,敌后武工队以及边区纵队等等还有约20万。但是...\"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我们的装备严重不足。很多战士还在使用老套筒,有的枪连膛线都磨平了。子弹更是稀缺,每个战士平均不到五发子弹。重武器几乎为零,全军只有少量缴获的迫击炮和山炮。\"
谢仲熏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不仅是武器,粮食、药品、被服都很缺乏。国民政府早就停发了我们的军饷,日军的经济封锁也很严密。你看现在这寒冬时节,很多战士还穿着单衣。\"
老总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几个位置上,语气凝重:\"我们在华北、华中各根据地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没有大炮,没有装甲车,更没有空军。每次和日军交战,都要付出很大代价。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敌人的炮火,牺牲太大了。\"
说到这里,彭帅突然话锋一转,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但是,115师送来的那些新式武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启明同志微笑着接话:\"是啊,萧然同志。你可能不知道,半个月前,115师特地派特务连送来了一批你们提供的武器样品——十支56式自动步枪、两支40火箭筒、五挺56式班用机枪、一支狙击步枪、一具82毫米迫击炮,还有两架那叫做什么无人机的,甚至还送来了五件防弹衣。\"
彭帅迫不及待地补充:\"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实弹演示!那些武器的性能真是太惊人了!
56式自动步枪的火力密度,比日军一个班的火力还强!
40火箭筒能够轻易击穿日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82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和精度都远超日军同类型装备!\"
谢仲熏也难得地露出笑容:\"最神奇的是那些无人机!它们可以在高空侦察敌情,把日军的部署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架无人机甚至在漆黑的晚上都能发现潜伏的敌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洛同志指着桌上的一份报告说:\"还有你们提供的152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的技术参数,虽然因为重量问题暂时无法运送过来,但看了报告后,我们都非常震撼。如果有这样的重武器,我们就能真正与日军正面抗衡了!\"
启明同志深深地看着萧然:\"所以,萧然同志,你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如此期待你的到来了。你的这些武器,可能会改变整个抗日战争的态势。\"
这时,炊事班的战士端来了晚餐。
说是晚餐,其实很简单:几个窝头、一碗小米粥、一小碟咸菜,还有一小盆土豆炖白菜,里面零星有几片肉。
\"来,先吃饭。\"启明同志热情地招呼,\"条件有限,将就着吃点。\"
萧然注意到,领导人们的晚餐和普通战士们完全一样。
启明同志熟练地将一个窝头掰成两半,就着咸菜吃了起来。
这种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让萧然深受感动。
用餐期间,领导人们还关切地询问了萧然一路上的细节,特别是那些新式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
萧然详细介绍了特战排如何利用装备优势,在遭遇日军时以少胜多,以及防弹衣如何在关键时刻保护了战士们的生命。
晚餐过后,警卫员收拾了碗筷,会议正式进入主题。油灯被拨亮了一些,每个人面前都放了一碗新沏的粗茶。
启明同志开门见山地说:\"萧然同志,我们知道你能够提供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你之前提到的价格,我们仔细研究过,确实很公道,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天文数字。\"
萧然点点头,理解地说:\"各位首长,我完全理解根据地的困难。我在美国有一些特殊渠道,可以通过军火商购买先进装备。数量的多少,确实取决于我们能够筹集多少资金。\"
彭帅立即问道:\"如果我们想要先装备五个师,需要多少资金?\"
萧然在心里快速计算后回答:\"如果按照一个师一万五千人计算,装备五个师需要七万五千支自动步枪、七千五百挺轻机枪、五百门迫击炮,还有相应数量的弹药和防护装备。这些大概需要五吨黄金。\"
窑洞里一阵寂静。几位领导人互相看了一眼,表情凝重。
谢仲熏叹了口气:\"十二吨黄金...这相当于我们全军两年的经费总和。\"
洛同志补充道:\"而且这还只是五个师的装备。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整个战局,至少需要装备二十个师。\"
启明同志站起身,在窑洞里缓缓踱步:\"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但是,同志们,想想看,如果我们有了这些装备,能够减少多少战士的牺牲?能够提前多少时间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他转身对萧然说:\"你之前提到,黄金、古董、名贵木材都可以。我们可以动员所有力量来筹集这些物资。\"
萧然思考片刻,提出了一个建议:\"各位首长,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我先提供一批装备,让更多的部队熟悉使用。同时,我可以先运送一些相对便宜的基础武器装备,但是能发挥极大的作战能力,比如自动步枪和火箭筒,这些在反扫荡作战中能立即发挥作用。\"
彭帅兴奋地一拍大腿:\"这个办法好!如果我们每个团都能装备一个自动步枪营,在反扫荡时就能发挥关键作用!\"
谢仲熏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筹集两吨黄金,装备精锐部队;第二阶段,再筹集五吨黄金,装备五个精锐师;第三阶段,筹集剩余资金,完成全面换装。\"
洛甫同志走到地图前,指着各根据地位置说:\"我们可以动员各根据地的群众,收集民间散落的金银首饰。同时,在敌占区通过地下渠道收集古董和名贵木材。特别是山西的核桃木、河北的梨花木,云贵川一带的紫檀木,还有南方的黄花梨等等,在国际市场上都很受欢迎。\"
启明同志最终拍板:\"好,就这么定了。明天我们就开始动员全党全军,开展'为前线筹金'运动。同时,请萧然同志先提供一万支自动步枪、五百挺轻机枪、五十门迫击炮和相应弹药,作为第一阶段的装备。\"
会议持续到深夜。
领导人们就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分配装备、如何训练部队使用新式武器等细节进行了深入讨论。
萧然则详细介绍了各种武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和维护要点。
走出窑洞时,已是满天星斗。
萧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这次会面将改变历史进程。
而这些革命先辈们,将会用他提供的装备,发挥强悍的战斗力,书写新的抗战篇章。
侯亮平低声问道:\"司令,这么艰巨的任务能完成吗?\"
在侯亮平的意识中,凭萧然一个人的能力如何,能武装起整支军队?
更何况,这支军队有几十万之众!
萧然望着黄土高原上空的璀璨星河,坚定地说:\"他们会相信的。因为我们都怀着同一个目标: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此时,一阵寒风吹过,窑洞区的灯光大多已经熄灭,只有哨兵的身影还在寒风中挺立。
萧然知道,尽管前路艰难,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武器,更是希望的曙光。
回到临时住处后,萧然久久不能入睡。
他回忆起领导人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却为民族存亡而呕心沥血的场景;
想起战士们冒着严寒站岗,却依然保持着坚定信念的画面;
想到根据地的老百姓虽然食不果腹,却依然支持着抗日队伍...
\"一定能成功。\"
萧然在心中暗暗发誓,\"不仅要提供武器,还要想办法帮助根据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窗外,黄土高原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
而萧然知道,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正在孕育着华国的未来。
第二天清晨,萧然早早起床,开始起草详细的装备清单和训练计划。
他不仅要为这支英雄的军队提供利器,更要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希望。
朝阳从东方的山梁上升起,将万道金光洒向黄土高原。
萧然站在窑洞前,深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
新的的一天开始了,而历史的车轮,正在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