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晚风带着稻田特有的清香,掠过李二蛋的脸颊。他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轻拂过饱满的稻穗,金黄的谷粒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泽,像极了小时候母亲缝在他棉袄上的铜纽扣。这片稻田是李家最后的念想 —— 从爷爷那辈开始,家族就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春播秋收,一晃就是六十年。可现在,它要被推平,盖起现代化的玻璃温室,用来种植高附加值的反季节蔬菜,为家族企业缓解日益严峻的财务危机。
远处,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像一头钢铁巨兽,正一步步吞噬着这片承载了三代人记忆的土地。李二蛋的眼眶有些发红,他知道,反抗是徒劳的。在家族会议上,他据理力争,说这片稻田是 “李家的根”,可父亲和几位叔伯只是不耐烦地摆摆手,说 “情怀不能当饭吃”“玻璃温室才能救企业”。权力斗争中,他这个坚守传统的 “异类”,早就被边缘化了。
“二蛋哥,该走了,收割机要过来了。” 旁边的年轻雇工小声提醒道。李二蛋没有动,只是死死地盯着眼前的稻田,仿佛要把每一株稻子都刻进骨子里。雇工叹了口气,不再劝他,转身跟着其他工人走向田埂尽头的卡车 —— 他们都知道李二蛋对这片稻田的感情,却也明白,在现实面前,这份感情一文不值。
联合收割机驶进了稻田,巨大的轮子压过田埂,在泥土上留下深深的痕迹。驾驶员是从外地请来的,戴着墨镜,面无表情地操控着机器。随着机器的前进,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滚筒,谷粒与稻秆分离,稻秆被粉碎后均匀地撒在田地里,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土。整个过程高效得近乎残酷,不到一个小时,一半的稻田就被 “剃平” 了,原本充满生机的田野,变得像一块荒芜的荒地。
李二蛋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切,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他想起小时候,每到收割季节,全家人都会下地,父亲挥舞着镰刀,母亲和奶奶在后面捆稻秆,他则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累了就躺在稻堆上晒太阳,闻着稻谷的清香入睡。那些画面那么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可现在,却被这冰冷的机器彻底碾碎了。
夕阳渐渐落下,将天空染成了一片橘红色。最后一片稻田也被收割完毕,联合收割机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缓缓驶出了田野。工人们陆续离开,田埂上只剩下李二蛋一个人。他慢慢地走进空荡荡的稻田,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收割机碾压过的温热,混合着稻秆的碎末,散发出熟悉的气息。
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快步走到田边一处还没被完全碾压的角落,蹲下身,用手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那里长着几株漏收的稻秧,叶片还带着淡淡的绿色,根部牢牢地扎在泥土里。李二蛋挑选了一株最健壮的,连带着周围的泥块一起挖了出来,用随身的塑料袋小心地包好。
他站起身,望向不远处已经基本完工的玻璃温室。温室的钢架在夕阳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巨大的玻璃面板反射着天空的晚霞,像一座冰冷的宫殿。李二蛋握紧了手中的塑料袋,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 他要把这株稻秧藏进玻璃温室,当作留住土地灵魂的 “人质”,就算不能阻止温室的建设,也要让这片土地的记忆,以一种隐秘的方式继续存在。
趁着夜色还没完全降临,李二蛋绕到玻璃温室的后门。后门没有上锁,大概是施工人员暂时离开时忘记关了。他悄悄走了进去,温室里还弥漫着玻璃胶和钢材的味道,地面上散落着一些施工工具。他走到温室的一个角落,那里堆放着一些还没拆封的保温材料。李二蛋轻轻拨开材料,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坑,将带着泥块的稻秧放了进去,再用泥土小心地覆盖好,只露出几片绿色的叶片。
做完这一切,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像是在和稻秧告别,又像是在和自己的过去告别。然后,他转身离开了温室,将那扇后门轻轻带上,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李二蛋刚走出温室不远,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二蛋哥,等一下。”
他回头一看,只见曹悦站在不远处的田埂上,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正看着他。曹悦是家族企业的市场部经理,负责玻璃温室项目的宣传工作,之前因为项目规划,两人有过几次接触,关系不算亲密,但也不算陌生。
李二蛋的心里咯噔一下,以为自己藏稻秧的事情被发现了,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紧张:“曹经理,你怎么还在这里?”
曹悦走到他面前,笑了笑:“我刚才在记录温室的施工进度,看到你进了温室,就过来看看。”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李二蛋沾着泥土的手上,“你刚才在温室里,是不是放了什么东西?”
李二蛋的心跳更快了,他张了张嘴,想否认,可看着曹悦真诚的眼神,又觉得没必要隐瞒。他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我在温室里藏了一株稻秧。这片稻田要没了,我想留个念想。”
曹悦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过了一会儿,她才开口:“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小时候也在农村待过,跟着外婆种过菜,知道土地对人的意义。”
李二蛋有些意外地看着她:“你也懂这个?我还以为你们这些搞商业的,只看重利益,根本不在乎什么土地情怀。”
“商业和情怀,不一定是对立的。” 曹悦说,“玻璃温室项目确实是为了赚钱,为了让企业渡过难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抛弃过去。这片稻田承载了你们家的记忆,也承载了很多人的情感,我们不能就这样轻易地把它忘记。”
李二蛋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那你觉得,我们真的非要把稻田推平不可吗?就不能有别的办法,既保住稻田,又能让企业发展?”
曹悦摇了摇头:“现在企业的情况你也知道,财务危机很严重,玻璃温室项目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能快速带来收益。如果不这样做,可能整个企业都会垮掉,到时候,别说稻田了,大家的工作都保不住。”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柔和起来,“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难接受,就像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切掉一样。但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在现实和情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李二蛋沉默了,曹悦的话戳中了他的痛处。他也知道企业的困境,只是感情上无法接受稻田的消失。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看着曹悦:“那你说的平衡点,是什么样的?”
“我还没想好具体的方案,但我觉得,我们至少可以为这片稻田留下一些东西,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肥沃的田野,曾经长满了金黄的稻子。” 曹悦说,“比如,我们可以在温室里设立一个专门的区域,用来纪念这片稻田,展示一些和农业相关的老物件,或者用技术手段记录下这里的景象。”
李二蛋看着曹悦,心里的失落渐渐被一丝希望取代。他没想到,在这个看似只看重利益的企业里,还有人能理解他的情感,还愿意为这片稻田做些什么。他对曹悦的印象,也从最初的 “公事公办”,变成了现在的 “可以信任的人”。
“如果真能这样,那就太好了。” 李二蛋说,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
曹悦点了点头:“我会尽力去推动这件事的。二蛋哥,其实你不用觉得孤单,守护传统的人,不止你一个。”
两人站在田埂上,看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天空,不再说话。晚风拂过,带来泥土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一种微妙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形成。
接下来的几天,曹悦开始积极推动 “稻田纪念” 的想法。她在项目会议上提出,要在玻璃温室内设立一个 “稻田记忆角”,用来纪念即将消失的稻田,同时也作为温室项目的一个特色宣传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客户。
一开始,有些管理层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是 “浪费资源”“没有实际意义”。但曹悦据理力争,她说:“玻璃温室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也应该是一个有温度、有记忆的地方。设立‘稻田记忆角’,既能体现我们对传统的尊重,也能提升项目的文化内涵,这对品牌宣传是很有好处的。”
最终,在曹悦的坚持下,管理层同意了她的提议。曹悦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她先是联系了专业的摄影团队,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详细记录了收割日那天最后的晚霞 —— 从夕阳西下到夜幕降临,每一个时刻的光线变化、色彩层次,都被精准地捕捉下来。
然后,她又联系了技术部门,将这些高光谱数据转化为 LEd 光谱参数。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参数,在玻璃温室的 “稻田记忆角” 安装了一组特殊的 LEd 灯。当这些灯亮起时,就能在温室内还原出收割日那天的晚霞,橘红色的光芒笼罩着整个区域,仿佛时间永远停留在了那个黄昏。
除此之外,曹悦还收集了一些和稻田相关的老物件 —— 爷爷用过的镰刀、母亲缝过的稻袋、小时候玩过的稻草人,还有一些老照片、老农具,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 “稻田记忆角” 的展示柜里。她还在展示柜旁边安装了一个触摸屏,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了解这片稻田的历史,查看收割日那天的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听到李二蛋讲述的关于稻田的故事。
“稻田记忆角” 建成的那天,李二蛋也来到了温室。当他看到那片人造的晚霞,看到那些熟悉的老物件时,眼眶不由得红了。他走到展示柜前,拿起爷爷用过的那把镰刀,刀柄上还留着爷爷的手温,仿佛爷爷还在身边。
曹悦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二蛋哥,这就是我能找到的平衡点。虽然稻田不在了,但我们用这种方式,把它的记忆封存了下来,让它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李二蛋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谢谢你,曹经理。你做的这些,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不用谢我,这也是我想做的。” 曹悦说,“其实,传统和现代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技术,去守护传统的记忆。就像这个‘稻田记忆角’,用 LEd 灯还原晚霞,用触摸屏展示历史,这就是科技与情怀的结合。”
李二蛋看着曹悦,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突然觉得,玻璃温室不再是冰冷的商业项目,而是一个有温度、有记忆的地方。而他藏在温室角落的那株稻秧,也仿佛有了新的意义 —— 它不再只是一个 “人质”,而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象征。
“稻田记忆角” 很快就成了玻璃温室的一个热门景点。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会在这里驻足,欣赏人造的晚霞,观看老物件,聆听稻田的故事。很多人都被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情感所打动,玻璃温室项目的口碑也越来越好。
李二蛋偶尔也会来温室看看,每次都会绕到那个角落,看看他藏起来的稻秧。让他惊喜的是,在温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那株稻秧不仅没有枯萎,反而长出了新的叶片,根部也扎得更深了。他小心翼翼地为稻秧浇水、松土,像是在照顾一个珍贵的孩子。
曹悦也知道了稻秧的存在,她没有揭穿,也没有阻止,只是偶尔会在李二蛋浇水的时候,过来和他聊几句。两人从最初的理念交锋,渐渐变成了可以聊心事的朋友。曹悦会和李二蛋分享项目的进展,听取他对农业生产的建议;李二蛋也会和曹悦聊起小时候的故事,让她更了解这片土地的情感。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危机正在悄然酝酿。家族企业的财务危机并没有完全缓解,几位叔伯对玻璃温室项目的收益预期越来越高,开始催促曹悦加快生产进度,甚至提出要削减 “稻田记忆角” 的维护成本。而李二蛋藏在温室里的稻秧,也被一位细心的施工人员发现了,消息很快传到了管理层的耳朵里。
在一次项目会议上,一位叔伯愤怒地说:“李二蛋简直是胡闹!在温室里种稻秧,这不是破坏项目吗?必须把那株稻秧拔掉,还要好好教训一下李二蛋!”
曹悦立刻反驳:“那株稻秧并没有影响温室的生产,反而成了‘稻田记忆角’的一个特色。很多游客都觉得这很有意义,我们没必要这么较真。”
“特色?我看是胡闹!” 那位叔伯毫不退让,“我们搞玻璃温室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搞这些没用的情怀!”
双方僵持不下,会议最终不欢而散。曹悦走出会议室,心里有些沉重 —— 她知道,管理层对 “稻田记忆角” 和稻秧的不满,只是一个开始。随着项目的推进,传统与现代、情怀与利益的冲突,会越来越激烈。
而李二蛋也听到了管理层要拔掉稻秧的消息,他紧紧地攥着拳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 他绝不会让任何人伤害那株稻秧,那是他对土地的承诺,也是他对过去的坚守。
下一章,管理层将派人去温室拔掉稻秧,李二蛋会奋力阻止,曹悦也会出手相助。这场看似简单的 “护秧之战”,将引发家族企业内部更激烈的权力斗争,而玻璃温室项目,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那株小小的稻秧,将成为引爆所有矛盾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