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者一号”播撒的光雨在未知星域落地后,并未立刻长成光网,而是像休眠的种子,沉入漆黑的星尘中。最初的几天,探测器监测不到任何动静,阿明团队的成员难免有些焦急——毕竟这片星域从未被光语触及,谁也不确定光雨能否适应这里的环境。
“再等等,种子发芽总需要时间。”阿明看着屏幕上静止的星尘影像,想起地球沙棘种子在戈壁中的挣扎,那些看似沉寂的日子,其实是根须在默默扎根,“宇宙的生长,从来不会按我们的时间表来。”
第七天清晨,监测屏突然亮起微弱的绿光。星尘中,一粒光雨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带着根符号纹路的嫩芽,嫩芽顶端顶着颗露珠般的光点,正随着星尘的流动轻轻摇晃。紧接着,第二粒、第三粒……越来越多的嫩芽从星尘中冒出,彼此的根须在地下悄悄相连,形成一张肉眼难见的网络。
“它们在互相打招呼呢。”张工放大影像,能看到嫩芽间传递着细碎的光语信号,像刚出土的幼苗在交换生长的心得,“光雨把联盟的‘相处之道’也带过来了,不是各自为战,是抱团扎根。”
这些光雨幼苗的生长速度远超预期。短短一周,就长成了半米高的“光语苗”,叶片能随周围星尘的成分变换颜色:遇到含矿物多的星尘,叶片泛出岩石文明的灰光;接触到气态星尘,又染上气态文明的淡蓝。最奇妙的是,当有陌生的能量靠近,所有光语苗会同时亮起根符号,像在集体宣告“我们在这里”。
“这是会自我保护的光网。”阿明看着一群游荡的陨石靠近时,光语苗瞬间连成的光盾,将陨石温柔地弹开,“它们继承了联盟的温柔——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未知星域的首个“光语苗圃”由此建立。联盟各文明派来的研究者们,带着本星球的土壤样本,尝试让光语苗适应更多环境:双星系的研究员混入恒星尘埃,让苗茎变得更耐高热;恒温星球的团队引入洋流能量,使叶片能在液态星尘中舒展;地球的队伍则埋下沙棘种子,看着两种幼苗的根须在地下交织,长出带着双重纹路的新苗。
“这苗圃是宇宙的‘试验田’。”扎西老人通过全息投影,看着地球沙棘与光语苗共生的画面,笑得满脸皱纹,“你帮我挡挡风雨,我给你添点养分,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宇宙也一样。”
光语苗成熟后,开始结出“光语果”。这些果实呈透明的多面体,每个面都印着不同文明的光语符号,摘下后能释放出对应的光语信号。当第一颗光语果被送往尚未接触的“硅基文明”,对方通过果实的信号,竟在三天内就学会了基础的根符号交流,像得到了本就属于自己的语言钥匙。
“光语果是最好的‘入门教材’。”阿明看着硅基文明用根符号发来的感谢信号——一组由晶体组成的简单图案,却充满了真诚的暖意,“它不像教科书那么生硬,而是像颗甜甜的糖,让陌生的光语变得容易接受。”
光语博物馆的“光雨展厅”里,培育着来自未知星域的光语苗。展厅特意模拟了星尘环境,游客能看到幼苗从光雨到成苗的完整生长过程,还能亲手触摸成熟的光语果,感受其中不同文明的光语波动。
一个植物学家在展厅里研究了很久,她感叹道:“人类总以为自己在改造自然,其实是自然在教我们如何共生。这些光语苗的生长,不就是宇宙在示范‘如何与不同的存在好好相处’吗?”
此时,“光语者一号”正带着新一批光雨种子,前往更远的“红巨星残骸带”。那里的环境极端恶劣,辐射强、引力不稳定,但探测器传回的光语苗数据显示,它们在模拟环境中已进化出抗辐射的光膜——像为了适应新家园,主动穿上了防护衣。
阿明知道,光雨的种子会继续散播,在宇宙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它们不会强迫任何文明改变,只会像沙棘适应戈壁那样,默默融入,悄悄联结,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所有生命:
我们不是来征服的,是来共生的;不是来改变的,是来成为彼此的养分的。
当红巨星残骸带的第一株光语苗顶着辐射冒出嫩芽,阿明仿佛看到了宇宙最坚韧的生命力——那不是孤勇的挣扎,而是带着所有文明的祝福,在绝境中也要扎根、也要生长、也要为黑暗带去一丝光的执着。
而这些光雨的种子,终将在星海中长成一片无垠的森林,每片叶子都闪烁着不同的光,每颗果实都藏着相同的根,告诉整个宇宙:联结,从来都不是奇迹,是像种子发芽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