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开得正盛时,林宇收到了一个来自肯尼亚的包裹。拆开一看,是个用棕榈叶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几颗饱满的可可豆,还有一张画着笑脸的卡片,是马哈迪的小女儿画的——一个太阳牵着无数小星星,旁边歪歪扭扭写着:“送给光的朋友”。
“这孩子还记得去年视频里说的‘光的朋友’呢。”林宇把可可豆倒在手心,它们沉甸甸的,带着阳光的温度。江诗雅凑过来看:“正好,实验室新到了台小型研磨机,要不要试试自己做可可粉?”
研磨机转动起来,可可豆在里面发出轻微的爆裂声,很快变成深褐色的粉末,空气中弥漫开浓郁的香气。“你闻,”林宇递过一小勺,“这味道里有非洲的阳光和雨水,还有棕榈棚的阴凉。”
江诗雅笑着摇头:“你现在越来越像个诗人了。不过说真的,上个月甘肃的牧民给我发消息,说他们种的苜蓿不仅喂饱了羊,草根还把沙地固定住了,连风沙都少了。这算不算‘光伏板带来的蝴蝶效应’?”
“算!而且是漂亮的效应。”林宇打开电脑,调出卫星地图,“你看,这是半年前的戈壁,黄色为主;这是现在,边缘已经有了绿色的斑块。苜蓿的根能固氮,慢慢改良土壤,说不定再过几年,这里能种更多东西。”
正说着,技术部的小张敲门进来,手里拿着块电路板:“林哥,你看这个!我们根据‘共生系统’原理,设计了新的光伏控制器,能自动调节充电效率,还能收集多余的电力给周边的灌溉系统供电。成本比原来降了15%,刚才测试的时候,连隔壁农场的人都来打听。”
电路板上的指示灯闪烁着,像一串迷你的星星。林宇接过来看了看,上面贴着张小纸条,是小张的笔迹:“灵感来自沙漠里的仙人掌——白天储水,晚上慢慢用。”
“这才是最厉害的创新。”江诗雅拿起电路板,对着光看,“不是凭空造出什么,而是从自然里学本事,再用到生活里去。”
傍晚时,林宇收到了卡伦的邮件,附了张照片:玫瑰园旁边多了个小蜂箱,几只蜜蜂正停在花瓣上。邮件里说,引进的蜜蜂不仅提高了玫瑰产量,蜂蜜的销量也超出预期,她打算用赚的钱在附近建个小型光伏充电站,方便周边农户给农机充电。
“你看,光的涟漪还在扩散。”林宇把照片设成电脑桌面,“从一块光伏板,到一片花海,再到一个充电站,就像往水里扔了颗石子,波纹越荡越远。”
江诗雅泡了两杯桂花茶,递给他一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那颗石子。马哈迪用棕榈棚改善生活,卡伦用玫瑰连接产业,牧民在戈壁种出绿色,小张从仙人掌里找灵感……大家都在自己的地方,以光为圆心,画出属于自己的涟漪。”
茶香袅袅中,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林宇想起马哈迪的棕榈棚、卡伦的玫瑰园、戈壁上的光伏方阵,还有小张手里闪烁的电路板——它们就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光点,虽然遥远,却因为同一种温暖的联结,连成了一片璀璨的星河。
“下一次‘光的茶会’,”林宇抿了口茶,眼里映着窗外的灯光,“我们是不是可以聊聊,如何让这些涟漪交汇的地方,长出新的惊喜?”
江诗雅笑着点头,茶杯里的热气模糊了玻璃上的倒影,却清晰了更远的方向。